•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学域鲲鹏 业界巨擘

——记我国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二三事
2012年08月31日 23:04:23来源:龙湾新闻网字体:

 

图为叶祥奎半个世纪前珍藏的辞典。
图为叶祥奎晚年发表的诗稿样本与手写稿。叶晓东 摄
图为叶祥奎教授与次女叶一洲在温四中个人浮雕前留影。蒋为坚 供图
图为叶祥奎教授为北京周口店猿人博物馆捐献专业书籍。 叶一波 供图

 

  ■叶晓东

  编者按:

  我国唯一的古龟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叶祥奎先生,本月15日因病在龙湾永中家宅辞世,享年87岁。

  叶祥奎先生任职中科院古脊椎所数十年,长期从事古鱼类、古鳄类、古鸟类和古龟鳖类的研究,曾师从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担任过中科院古脊椎所爬行动物研究室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两栖动物学会、北京市动物学会、理事,兼任温州市龙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龙湾区诗词学会顾问、山东山旺古生物馆研究院、四川自贡恐龙馆名誉研究员和北师大生物系客座教授等职。多次参与《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出版过《脊椎动物话古今》等多部著作和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评为20世纪最知名学者之一。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叶老的亲属、学生和母校及其相关公益项目受惠单位,采写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从其作为学生、老师、教授、百姓、家长等角色多维度进行整理阐述,以怀念这位学界泰斗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

  求学:天资聪颖刻苦好学

  叶祥奎1926年出生于龙湾永中寺西村的一户贫农家庭,为家中独子。父亲叶维槐为了维持家计,除务农外,还兼制作鱼饼小生意。叶氏宗祠里叶馥阶、叶其采等知名前辈的成功事迹,加上艰苦的条件,磨砺了叶祥奎勤勉好学的学习作风。据他的母校瓯海中学(现温四中,时简称“瓯中”)校本课程记载,1941年春,当温州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沦陷时,叶祥奎曾在该校瞿溪后屿堂普明寺分校读初一,有家难归,但依旧发愤学习。因每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上,荣获校级奖学金。有一次,交不起学费,时任校长谷寅侯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特意从自己的工资中拨出5块钱作为补助。

  中小学时代,叶祥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据他的次女叶一洲介绍,父亲天资聪颖,学习很得法。一是上课认真听讲,二是下课按时完成作业。二十年来,他从来不开夜车。老师说过一次他就牢记内容,并笑言:老师放个屁,你也得记住。学生时代,每次上课,他都认真摘记。当时,使用的是毛笔,有时候没墨水了,就用口水凑。考试临近,同学们都来抄写叶老的上课记录本——因为老师口授的东西教材上没有。

  1953年,他与二位永强老乡王一萍(后考入西北水利大学)、王仲光(曾为中国孔子学院院长张立文的老师,后考入上海财经学院)一起去南京考大学。因为经济拮据无钱住旅馆,应考前铺了一张草席在操场上睡觉,半夜被蜈蚣咬了。当时没有钱,不像一些富家子弟租用黄包车去考试。他租自行车去试场时,被黄包车一拐,砚台破了,勉强一拼,依然自信满满赶考去。

  从教:博学多才爱生如亲

  据他最亲近的学生、龙湾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张洪杰介绍,叶祥奎先生从瓯海中学(今温四中)高中毕业,因为无钱考大学,他到当时永嘉县永强示范小学任教。多次组织校文工团排演话剧《白毛女》、《牛郎与织女》,亲自出演地主角色,在当时的五显殿公演,引起轰动,当时荣获区文艺比赛二等奖。群众称,其演技不亚于演黄世仁的陈强。为了创建校腰鼓队,他虽然并不富裕,却主动认捐1只腰鼓。据说价格不菲,因为当时购买一条红领巾需要45斤稻谷呢。另外,他还担任区运动会副裁判长,亲自辅导学生吴林章、李乃萍等学生起跑、起跳。还请来五金老师,自制铁板喇叭式传声筒。为了繁荣学校的文艺事业,他还组织毕业生募捐学校的幕布。大家戏称其为“招财爷”。

  治学:严谨治学心细如发

  2006年,叶老第三次参与《辞海》修订时,已是八十一高龄。当时,他得了急性喉头炎,住进ICU病房,医院三次发放病危通知书,但上海辞书出版社来电征求修改意见时,他写纸条给护士,说“出院后保证完成任务”。因此,2009年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曾因其感人事迹三次表扬叶祥奎。今年5月30日,他因肝癌在北京治疗,发烧39度。在接电话时汗水滴答,但他对出版方说:“不懂,马上来电话,不许给下代人带来误解。”一个细节充分反映出叶老对工作特别负责,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生活:谦逊宽容孝顺节约

  在永中街道寺西村,笔者先后采访了多位叶老的家属和亲人。在上吴路26号,村书记叶乃进和村妇女主任王笑芬告诉我们,这座一层老屋,就是90年前爷爷出生时的旧宅。叶老的堂弟、寺西村老人协会连任三届会长叶祥勋老人告诉我们,叶老本人非常虚心,经常为乡里写楹联,写好了草稿后虚心与老人们讨论,经常数易其稿。有时候为了对联的好词好句,睡不好觉,夜里起床认真思考。或许是因为严于治学的习惯使然,他怕辱没名声和糟蹋材料,每逢公益工作,都谨慎小心,认真细致。为了刻制叶氏宗祠的功名碑,他除了拟稿在全村征求意见外,还现场督查工程进度,对布局、位置进行了调整,先后修改了四五次,石刻工人对此十分有意见。但叶老却本着对大家负责的精神,不厌其烦进行修改,工作细致周到。他女儿叶一洲告诉我们,叶老秉承公平原则,不仅要捐过钱的人留名,也让出过力的人上碑。

  连任六届村领导的寺西村书记叶乃进告诉我,叶教授一是待人平等,平易近人。不论男女老少,一视同仁,主动招呼熟人。二是乐于助人。人缘奇佳,遇见邻居熟人,每必嘘寒问暖。1996年退休回归老家后,因为知识渊博,热心龙湾公益事业,时常为乡人写诗和修改报告之类的文书资料。黄石山老人亭、河泥荡公园等处都留下了他的楹联诗句。他免费为朋友取人名和企业名称,不计报酬不取分文。为龙湾博物馆(原瓯海博物馆)积极联系北京中科院筹集、装运恐龙化石、中国猿人化石展品来温,为博物馆的创建付出辛勤的汗水,贡献了智慧。三是其修养很高。他坚持“和为贵”的为人处世原则,从不自恃学高才广而与人争论。对于有些无理纠缠之人,他不会与之争辩冲突,笑笑了之,一走了之。四是生活低调平凡。从不炫耀自己的博学和名望。五是坚持参加村里的党员会议,活到老学到老。从不迟到早退,对党忠心耿耿。“京官”尊重乡民的谦卑态度让人感怀。六是艰苦朴素。虽然月工资六七千,却经常步行,一来健身,二来体现其节俭精神。

  原温州市物资回收公司经理吴兴每告诉我,他与叶老一样爱好诗词的,经常拜他为师学习“平仄”,很是投缘成为知音。叶老为人低调,虽很有才气,但从不恃才傲物。诗词上,叶老是他的老师。

  身为寺西村妇女主任的王笑芬是叶祥奎先生的孙媳妇。她介绍说:爷爷无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爱饮茶,三餐很有规律。虽然八十多岁高龄,但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1996年返乡17年来,党组织临时关系转到寺西村党支部。每月16日参加会议,外出都向支部请假,每年1月份提前交一年党费。

  今年5月,他得了肝癌后没有住院,没有手术,在家人帮助下,以中医辅助治疗为主。他还以周恩来为例,说不浪费国家一分钱。还希望捐献眼角膜。农民出身的他非常节俭,去世前十几天,他的一碗面还剩下几口汤,也要喝干。大学时,班级流行一个故事:哪个碗最干净,准是叶祥奎的。

  在村里,大家都说叶教授是个大孝子。因为是独子,为了孝敬父母,叶祥奎也曾动过调回家乡工作的念头。但因为叶祥奎是我国唯一的古龟鳖学专家,中科院领导比喻说,叶老就像是栋梁,他走了,这房子就要塌了。所以,院方希望调其父母到北京生活。因老人习惯了老家的生活,此事便不了了之。后来,为了照顾父母,他把二女儿叶一洲一直留在温州照顾二老生活。

  叶一洲回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工作后,在生活上,每月定时寄钱回家。最初父母的工资分别只有60多元。每逢发工资时,他把工资分成三份,一份给父母家,一份给丈人家,另一份自己使用。首先,考虑购买邮票、米、面等生活必需品。有一次,叶祥奎下班回家很迟了,夫人让他第二天汇款,他怕母亲惦记,骑上自行车直奔邮局。路上一只眼睛进了飞蛾,他强忍着疼痛汇完款,回家一看眼睛红肿。其孝顺可见一斑。

  家教:终身学习身教为范

  或许是家教得法,叶老的几个子女都很出色。长子叶一波接受电话采访时告诉我们,他目前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担任高级工程师,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其科研项目曾荣获国家进步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子承父业。他说,父亲的教育让他养成了严谨的研学习惯,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善于学习,掌握方法。就在去世前几天,还在病榻上为孙辈们修改暑假的作文。特别令人动容的是,临终前,他让曾孙叶嘉树读英语、背古诗,虽不能言语,却竖起大拇指示意称好,微笑着安详离世。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为怀念叶祥奎教授,其家人在天堂纪念网上设置了专页,上传了他和夫人张和燕的图文资料,让他们严谨治学、热心公益的高风亮节万古长青。

[编辑: 王兴] 
关键词:
分享到: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龙湾新闻网立场。

龙湾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

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微博进行新闻互动

微•龙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