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盏边忆冬夏 壶中温春秋

——散记永嘉场茶俗
2012年08月24日 22:55:57来源:龙湾新闻网字体:

 

温州茶博会琳琅满目的茶品吸人眼球
我区状元亭伏茶点成为市民消暑解渴的好去处

  ■姜文华/文 叶晓东/摄

  编者按

  苏轼有诗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天气依然酷暑,遍布浙南大地的伏茶点如雨后春笋群出不穷,远有东门红日亭,近有龙湾状元亭。一杯杯让人口胃生津的香茗,让人怀念其公益情怀,更让人平添探寻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雅趣。在此,本报刊发姜文华先生有关永嘉场茶俗的新作,在探源龙湾本土妙趣横生的独特茶文化的同时,饮水思源,领悟永嘉学派的“以利和义”的精髓,感受“永嘉场人”酽酽的乐善好施公益氛围,以飨读者。

  年幼时,听奶奶说,很早以前,茶山流行一种病,郞中用草药久治无效。一日,有一老太太手持“树叶”和蔼地告诉村民,“你们用此叶煎水喝,能治百病。”说完,转眼不见了。不一会,有人“看见”观音菩萨驾着祥云在空中说:“你们要好好珍惜。”说完便消失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观音菩萨显灵,纷纷采摘茶叶回家煎水喝,果然茶到病除。所以,后人视茶为观音菩萨所勅神品,不敢怠慢珍惜用之。饮后茶渣不能乱倒,要倒到墙头、花坛上。也不能让人或家畜踩踏,否则“罪过”。

  “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茶“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年长读书后才明白,读书不多的奶奶深味茶的种种好处,只能用神话传说教育子孙,保持感恩心态,珍惜茶叶和食物。

  住北头桥“陈府殿”旁老宅时,除夕夜要祭祀年菩萨。在灶神堂前头香炉点三柱香,放三杯茶作供品,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全家人吃年饭前,奶奶赶紧点上三柱香,泡三杯茶去老宅中堂为姜家祖先敬上。当时老宅“二进七间”,我家住后幢“二间”。奶奶小时裏过脚,小脚仅13公分长。去中堂(上间)有好几步,她摇摇晃晃的身影我至今记忆犹新。闲暇没事,盏边忆冬夏,壶中温春秋,信笔记载“永嘉场”(老永强俗称)百姓茶礼、茶俗。

  逢客请茶成茶俗

  客来敬茶是永嘉场百姓家庭生活的交际礼仪。奶奶时常说:酒满茶半。泡茶不宜太满,八分为佳。水温也不宜太烫,以免客人被烫伤。如有两位以上访客,用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盘底部,右手扶着盘边缘。如有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右手端,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以示礼貌。客人带来的“茶泡”,又谓“伴手”,即做客时送给亲朋好友的糖果糕点之类的礼品,不能马上当着客人面吃等。“茶泡”是畲族风俗:本意是客人临时泡茶不及,权且以糕点代茶,自己带回去边泡边吃糕点,故名。所以,带“伴手”来客回去时总有“回伴”即“茶泡”带回。由此可见,茶在畲族人的眼中是最具敬意。即使不是茶叶的礼品也要冠以“茶”字。永嘉场人亲朋好友往来也尚此礼节,几时同化无可考。永嘉场人见熟人路过家门,总是热情招呼来家坐坐,吃杯茶再走,不熟悉的过路人上门讨茶解渴也必设座待茶。

  评论一户人家的生活条件好坏,永嘉场地方有一句谚语:上门看八字。所谓八字,就与茶有关。八字即“地平、柱正、汤涌、狗壮”。地平、柱正表示该户居住条件好;汤涌即汤沸腾随时有客来即马上泡茶奉客,说明家风好;狗肥表示主人家食物充足。嫁女、娶媳就要与这样的人家结缘。同时也佐证永嘉场人以茶待客之风俗。客人上门,先敬茶。喝了,表示接受主人的热情好意。若不喜喝茶,也要呷一口,以示敬意。不喝,主人不悦。

  民间节庆强调隆重、热烈、祥和,节庆茶俗也以味香浓郁、寻找吉庆为基调。“元宝茶”是春节待客的一种汤茶。春节凡客登门,必敬之以茶,并在茶中放两颗橄榄或金橘(金弹)及桂花若干,表示新春吉祥如意。客人回礼,要赠与糖年糕一双和年糕制“金元宝”,以及大罗山瓯柑,寓意财源兴旺、吉祥平安、升官发财(温州话“柑”与“官”谐音)。

  “茶有三德”。佛教认为,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利于丛林修持。禅宗圆悟的《碧岩录》:“夹山境”不单是指夹山的自然环境,还载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先服草木(茶)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永嘉场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佛、道、儒三教互补得以传承和发展,寺庙也讲究逢客请茶。毎月农历初一、十五或某某神灵寿诞、得道之日,永嘉场人喜好组团(每社均有“四十八愿”等烧香团)上“家山”即大罗山寺庙烧香、吃佛茶、施缘金,以求平安、健康,生意兴隆,家门清吉。有人在家吃斋,灶头神座供以清茶,敬后之茶给家人吃,以求神灵保佑延年益寿。所以,“吃佛茶”也成为永嘉场人习俗。

  以利和义藴茶俗

  叶适倡导“本仁义而周民利”,认为仁义道德当落实到“民利”上。永嘉场民俗也藴含着“永嘉学派”的“以利和义”的哲学思想。它告诉人们,利益可以与道德和谐统一。只有追求利益,并同时不违背私德和公德的要求,才能真正践行“以利和义”。永嘉场先贤们传承和光大了“永嘉学派”思想,先贤、乡绅在发家致富后为乡里公益“和义”的例子不胜枚举,茶俗方面主要体现在修桥铺路建茶亭、烧伏茶、布施等。

  “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切年代无法查考。用解暑解毒、平肝降火的金银花、夏枯草、淡竹叶、荷叶等加陈茶叶熬制。早年,永嘉场农民下塘园作业,上山劈柴,种植作物,早出晚归扁担头总挂着茶壶和干粮袋,有时晚归可看到扁担头挂着田头、山园傍野生的清凉解毒草(永嘉场人祖先大部是大罗山移民,他们深知园边屋后百草之药理,耕读传家世代口授。)带回晒干后煮茶喝。三伏天吃伏茶成为永嘉场人生活习惯之一。

  永嘉场自古至今造亭施茶蔚然成风,如茅竹岭古道的便止亭,五里岩杨府殿、瑶溪至香山土地庙等路廊,都有石条凳子供路人歇息,三伏天寺中僧人施茶给行人解渴。后人重走也能感念先人善举,体味古亭内蕴。六、七月三伏天,烧茶给来往旅客解暑解渴,为永嘉场人习俗。以前永嘉场“上陆七社”、“下陆七社”均有施茶组织,社社有茶亭,酷暑期间设点烧茶供路人免费享用。为茶社捐资做善事,能生意顺利、家门清吉、六畜兴旺,佛家子弟称能积“阴德”也。

  自清同治年间起,永嘉场七甲“长春堂”的免费膏药、眼药、疥疮药与暑天的两缸伏茶享誉浙南,三代八十年传承不辍,成为街坊美谈,正是“以利和义”思想体现。

  历史传承话茶俗

  据《南史·齐本纪上》记载,齐武帝萧赜在死前的遗诏里说:“我死之后,在我的灵前千万不要用牺牲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如今永嘉场老人逝世,断气时口含银制的“口劲”,双手拿茶、米归西,灵前也只供上些糕饼、茶水、米饭和果脯。出殡前,家人也要吃斋,安葬后回来“回山酒”才杀牲大宴宾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

  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汉民族的礼节茶成为嫁妆之一,从而形成汉藏融合的藏地独特茶俗。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永嘉场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有解:“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隋书?地理志》载江浙民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祀婚姻,率渐于礼。”

  永嘉场民俗男女结婚,新婚拜堂时要先向公公、婆婆敬茶,敬茶后公公、婆婆要送“茶包”给新人,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新人则须向家人、亲朋好友敬茶。新娘子入洞房时,新郎家先奉上一碗茶,这茶里有青姜和红糖、桂花,新娘喝了三口就放下,这叫“三茶”习俗。“新妇娘”(新娘)吃了茶后要拿从娘家带来的“茶包”分给烧水、送茶的人,表示感谢。永嘉场人结婚吃茶也是取茶母子见面、早生贵子、圣洁之意,喜庆的茶汤除放绿茶外,必须放大罗山产的桂花,桂花分金桂、银桂。唯有大罗山桂花为金桂,温州其他各县、金华或省外其他地方也产桂花,但都是银桂,其味远不及大罗山产的桂花,就像杨梅唯有丁岙梅最佳。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吃“新妇娘茶”习俗:新娘子出嫁嫁妆中要有:锡茶叶罐、锡茶壶、茶叶瓶、茶盘、茶盏、烧水壶和茶叶、桂花、红糖和花生、百子糕等茶点。新婚七天期间亲戚好友来访闹洞房,新娘子必须用娘家带来的茶叶加桂花、红糖泡制的“新妇娘茶”和茶点奉上,供客人分享甜美、喜庆。

  送“快便肉”不吃茶:姑娘怀孕约第38周时,娘家人要选择吉日(因七月有“鬼节”,若正逢七月要提早3周)送快便肉(也称催生肉),即猪腰肉切成方块、连皮的红烧肉。吃了快便肉,生小孩就会又快又便。“快便”即寓意产子快便顺境,古时人们难得大块吃肉,特别是小媳妇,娘家心疼姑娘十月怀胎艰辛,临产时送几碗肉让生娘补补身体,表达娘家人的祝福和愿望。娘家“快便肉”要送三次每次相隔七天,寓“七生催生,十全十美”之意。送的人不能多逗留,放下肉就得马上走,不吃茶和点心,否则就不“快便”了。

  孩子“献饭”要有茶:小夫妻结婚多年未生小孩,长者会去寺庙帮他们“求子”,一旦来年得子,要到寺庙讨饭吃即“献饭”,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长者自带米饭、茶点、茶到许愿的寺庙神灵前烧香,敬献后带回给小孩吃,以求神灵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延年益寿立春茶:立春之日,家家户户在天井、道坦,设火盆、架干柴点燃时放百子炮,孩子们从火堆上跃过,跃过后的孩子可消灾除难,六根清净,快长快大。人们还用红豆、红枣、红糖、桂花煮成春茶,祭祀天地、祖先后由全家、来客共食,据说能明目、益智、健身保一年平安。

  “重五节”喝草头汤: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永嘉场人称“重五节”。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门窗插菖蒲剑(叶)、有吃粽、吃咸卵、挂香袋、喝雄黄酒、正午吃草头汤(午时茶),祭五瘟使者等。重五早几天要上大罗山釆集一些清热解毒草药如:五爪金龙(乌蔹莓)、车前草、对叶肾(络石藤)、夏枯草、金银花等和池塘中生长的菖蒲草一起放在露天沾甘露,据传说五月初四夜,观世音菩萨将会向人间撒甘露。重五日与熟棕、鸡蛋一起煮,吃棕、蛋;喝草头茶汤,诉求平安健康。

  八月十五团圆茶:中秋节晚上当月亮冉冉升起时,桌上供三碗绿茶加刚打下来的桂花,一叠月饼、西瓜、石榴、柿子、枣子、粟子象征团圆,子孙满堂。全家团圆一边赏月,一边向月亮磕头,将三杯茶泼向天空,然后吃供品称之“散月”。当晚忌吃梨(喻分离)。

  江浙一带,虽然春秋之际“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左思《吴都赋》)但晋“永嘉之乱”以后,文人大量南迁避祸,使吴越民风发生了从“尚武”到“崇文”的根本转变。永嘉场区域因背靠山、面临海,其民俗民风的理念追求“清”即单纯、讲究“雅”即交情之义。

  “永嘉场”东邻东海,西依罗山,北枕瓯江,南接瑞安。二百多平方公里的龙湾平原,塘河环绕,美丽富饶。永嘉先民耕读传承,“永嘉学派”哲学思想根深蒂固,形成富有个性的民俗风情,以及蕴秀藏奇、优美生动的风物掌故。其悠悠历史与灿烂文化,充分显示了龙湾民俗文化积淀的厚重。

[编辑: 王兴] 
关键词:
分享到: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龙湾新闻网立场。

龙湾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

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微博进行新闻互动

微•龙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