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龙湾概况 -> 正文

从“崛起”到“滨海新城区”

2008年06月19日 09:22:15来源:龙湾新闻网字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龙湾区域变大了,龙湾百姓变富了,龙湾名气变响了,龙湾的形象变亮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1984年龙湾刚建区时,人口7.5万,面积仅为61.43平方公里,工业年产值只有1600万元。而如今,龙湾人口达到32万,面积“变”为282.78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5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30元。同时,龙湾拥有“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阀门城”等十二张金名片;在温州市30强镇的光荣榜上,龙湾区占据了六个席位……。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龙湾由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雏鹰变成了冲天雄鹰。但是,创业艰难百战多,龙湾自从诞生之日起,龙湾人就立下一个信念:要肩负领航温州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勇立潮头。

  

  龙湾城区新貌

  荜路蓝缕 历史的时钟拨到1984年12月27日上午,地点定格在那幢当时来说实属标志性建筑,而今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状元影剧院。对于土生土长的龙湾人来说,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天,龙湾一千多干部群众见证了激动人心的一幕。 人们不会忘记,在此之前的五月一日劳动节,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省委常委、副省长张万兆,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声亮等领导陪同下,登临古炮台山为龙湾区选址。并写下八个大字:“对外开放,大有作为。” 经过半年多紧张忙碌的筹备,终于迎来了正式挂牌成立的一天。轰轰烈烈的庆祝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刘锡荣庄严地宣布:龙湾区成立了! 龙湾区第一届领导班子也在这一刻产生了。孙成堪任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书记,叶桐章任区人民政府区长,张锡岳、薛寿春任区委常委,张锡岳、张立法、李朝明任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市委市政府对龙湾区的工作非常关心,市长卢声亮要求市直机关各部门要倾尽全力支持龙湾区的工作,他希望龙湾区的同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带领龙湾广大群众创造出“龙湾速度”,全力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孙成堪胸有成竹,慷慨激昂:“为有雄心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实现龙湾经济的腾飞,一切为了百姓的福祉。”当天《温州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了龙湾区成立的消息,龙湾人民奔走相告,欢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改革创业的起步阶段,要在龙湾“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拓改革事业,遇到的困难和艰辛是可想而知。但龙湾人民没有在困难面前气馁,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龙湾的干部群众走上了一条“咬定青山不放松,同心协力搞建设”的创业之路。 没有政府办公场所,就向海军部队要求腾出一座旧楼房用作办公,当时情形可谓窘迫至极! 没有干部宿舍,外县来的同志就租住于茅竹岭山上的一幢旧房子里,“天光黄头将儿当雄鸡,黄昏毒蛇游来做邻舍”,一旦碰上下雨天,屋里屋外一样大,可谓艰苦! 没有班车接送,只得挤公交车,俗话说:“温州到,汽车跳”,当时的乡间机耕路,坑坑洼洼,从白楼下到市区足足要驶上一二个小时,可谓劳累! 没有直拨电话,联系工作要经过邮电局“传呼”,常常是上班挂的电话到下班还未能接通,可谓烦人! 碰到的困难艰辛远不止这些。更为艰难的是,龙湾的开发建设是在“姓社姓资”甚嚣尘上、“温州模式”未有定论、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在尚未形成气候的过程中进行的。龙湾的干部群众当然深知龙湾“家底”,龙湾的干部群众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 龙湾的干部群众心知肚明,市领导筹建龙湾区的远见卓识,不是建设一般意义上的县级行政区,龙湾区将担负着温州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窗口的作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家思想统一,在将来的日子里,龙湾的发展之路也许会走得异常艰难,但既然走出去了,那就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走出去,前面是个艳阳天。广大干部群众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把龙湾的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Page] 龙湾区的开拓者们咬紧牙关,顶住各方压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龙湾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大胆开拓的干劲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市委市政府特地从市各部门抽调60多名干部充实龙湾工作。开拓者们的意志和毅力感动了社会各界。一时间,龙湾成了创业者的天地,一批有能力、有知识、想干事的人才陆续落户龙湾,他们有高级工程师、特级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正当龙湾干部鼓足干劲,信心十足搞开发的时候,国务院的一个批文令改革者措手不及。1985年5月,在大家最关心的开发区问题上,国务院关于温州对外开放的批文写着“由于主客观原因,开发区目前不宜动工。”几个醒目的字重重地砸在每个开拓者的心头,这对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事业的龙湾改革者来说,无疑是一盆刺骨冷水,也无啻于一个晴天霹雳! 龙湾的改革者不甘心,他们无数次在心中反问,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开发区“胎死腹中”,半途夭折? 永不言弃是龙湾开拓者们的性格。就在此生死存亡、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以孙成堪为首的龙湾区领导班子,无愧是市委市政府精心挑选优秀战斗团队。孙成堪说:“碰到困难就偃旗息鼓,那是愧对后人的事,绝不可取;走城郊型经济,工作压力轻,“嬉嬉氽氽,政府供应”,但经济后助力不强,不符合建区宗旨,同时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也不可取;摆在面前的只有“华山一条路。” 人生难得几回博,谁持彩练当空舞? 经过艰难的抉择,孙成堪和他的领导集体一班人达成共识:为龙湾的崛起做出历史的抉择: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几年的开拓拼搏,为龙湾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困难是暂时的,道路是曲折,激情可以创造梦想,智慧就可以成就事业,大家都坚 信会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那一天。

  龙湾万吨级码头

  春风化雨 历史总会有拐点,事情总会有转机。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视察,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这一番“南方讲话”对于煎熬中苦苦探索的龙湾来说,无异于一声春雷。顿时间,龙湾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历史不容忘却,龙湾人刻骨铭心。1992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准在龙湾区辖区范围内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9月2日和22日,浙江省政府还先后批准在龙湾区境内设立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和扶贫经济开发区,对台贸易也经南京军区和省政府审批建立。同时,龙湾区内的两个万吨级泊位码头、机场公路等工程也相继建成,再加上1990年8月4日通航的永强机场,至此,龙湾海、陆、空相结合的现代立体交通条件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龙湾唱响了前进的“大风歌”,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天。1992年底,全区出口创汇6427万元,社会总产值8.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1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财政收入334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68元。从此,龙湾踩着时代的节拍,迈着青春的步履,从容地进入了全市富裕地区的行列。1992年是划时代的一年,在龙湾人的心中,“春天的故事”特别令人难忘。 一路稳步前进,经济节节增长。本来,好“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殊料,1994年8月21日晚20时至23时,第17号台风正面袭击龙湾,风力在12级以上(登陆时最高风速达40米/秒)。登陆后台风又以雷霆之势横扫4个多小时,在极短时间内雨量迅速达到250毫米。俗话说,福有双至而祸不单行,又恰逢农历七月十五天文大潮“兴风作浪”,形成了飓风、暴雨、大潮三碰头,可谓是百年未遇,历史罕见。时至今日,人们回忆往日情景仍心有余悸。[Page] 当时全区5个镇45个行政村全部受淹,特别是黄石、黄山、龙东、状元桥等村,几分钟内人就被围困在洪水之中,民房、厂房进水最深处达3米。据统计,17号强台风造成了龙湾区严重的损失,全区死亡50人(其中外地在区民工28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亿多元。 走在改革开放潮头的龙湾经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刚刚呈现蓬勃之势的年轻龙湾再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临阵逃脱,那是懦夫行为。真的猛士,将更奋勇而前行。 困难终究让步于众志成城、团结抗灾的龙湾人民。一时间,全区党政军民奋起抗台救灾,重建自己的家园。多少矫健的身影行走匆匆,奔赴抗台一线,抢救被困群众;又有多少领导干部深入灾区安置灾民,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一次考验,使人们刮目相看:“龙湾速度”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这一次考验,也使人们豁然开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推动着龙湾的发展,源源不断,永不枯竭。 此后的几年里,龙湾的经济非但没有下降滑坡,反而进一步快速增长。 对于一些人来说,数据也许是枯燥乏味,颇为头痛的。但是,惟有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千言万语的描绘,比不上一串数字来得更加简单明了,更加具有说服力。1997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是1992年的9.5倍,年均递增57%;财政收入达2.34亿元,是1992年的7倍,年均递增47.6%;工业企业从1884家猛增到4220家,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五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区工业总产值达76.86亿元,实现五年翻三番。 接下去,龙湾经济一路高歌,突飞猛进。 199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8%,增幅实现全市“六连冠; 199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08.2亿元; 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32.2亿元; …… 龙湾正在崛起,犹如状元镇龙腾路上那座高高矗立的雕塑。

  龙湾老区府 金温铁路

  龙起滨海 2001年8月21日,这又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历史日子。市委、市政府决定,经国务院2001年7月27日批准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原属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等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原属瓯海区的永中、天河、沙城、灵昆四镇划入龙湾区。[Page] 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搬迁至永中镇,这是84年建区以来的第二次“大迁徙”,这是一曲气冲斗牛,振奋人心的“东进”发展之歌。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来的9.44万猛增至29.77万,镇由原来的5个增到9个和1个办事处。后来又调整为5个镇和5个街道,一直到现在。海岸线长度增加到45公里,属温州第二位,从容地跻入了全省海洋开发大县(区)行列,龙湾从此与时俱进地由“滨江时代”进入“滨海时代”。 温州日报记者陆剑于撰文指出,永中划入了龙湾。当时外界评说龙湾大了,显然就“大”在永中;瓯海小了,无疑也“小”在永中。永中是个相当份量的秤砣。众所周知,以永中为中心的永强片曾与乐清柳市片、龙港鳌江片、瑞安塘下片是温州县域经济的“四小龙”。 从“春秋列国”走向“大一统”,龙湾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大镇永中的“加盟”,给龙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的道路从来不会是一马平川,区划调整带来了一段磨合期。磨合意味着优化组合,发挥效益最大化。这个时期,龙湾的各方面的资源在聚合,龙湾人民期待整合出一个发展的最大赢局。 龙湾的干部群众说,经过区划调整后,龙湾发展空间大了,家底雄厚了,人气旺盛了,龙湾一定能迈向一条更加快速的发展之路。 磨合期正像高速行驶的汽车,为了安全起见和持续奔跑,总要来几次偶尔的“点刹”和停顿,从而赢得校正方向和调整速度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驾轻就熟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区委区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分析龙湾优势所在,马不停蹄地奔赴龙湾各地调研,制定发展蓝图,紧紧把握机遇,及时提出“主攻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全面推进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几年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全区各项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成绩骄人,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滨海新区进场施工;永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块功能调整;永强人民医院新住院楼投入使用;城市化建设逐步推进;可容纳蒲州、状元、农业示范区三地近1万名新龙湾人居住的“安心工程”,也顺利结顶;中国石油浙江最大的油库——储存量为3.5万立方米的中国温州油库在龙湾竣工落成…… 龙起滨海,风声水起,龙湾进入了经济发展的艳阳天,势头强劲,一日千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市前茅,全国小康县(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教育强区等一项项殊荣、一顶顶桂冠,使龙湾又一次站在聚光灯照耀的领奖台上,坦然地接受喝彩和掌声。人们的视角和目光再次转向龙湾那一张张全国金名片上……

  瓯海大道龙湾段

  任重道远 历史的日历又翻到了2006年12月26日,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期间,外界评论说,这届政府任重道远。虽然龙湾近几年经济一路飚升,但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仍然存在:龙湾人日子日益红火,但环境污染却成为老百姓挥之不去的痛。机场路发出的阵阵臭气和呛鼻怪味,使得途经人们掩鼻而过,而又痛心疾首,龙湾一度“臭名”远扬。合成革、不锈钢拉管、拉丝、电镀,这些昔日创造GDP的“功臣”,现在都成了人人唾骂的“罪人”。据说龙湾区政协在全区范围内作了一项民生问题调查,结果有79.8%的人认为,环保首当其冲,污染罪魁祸首。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步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龙湾新一届执政者们基于建区二十多年经济发展积累的实力,及时转变策略、调整方向,提出“三大会战”,达到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标本兼治的目的,重现龙湾的山海气象。一个喜人的消息传出来了,区第六次党代会上喊出了“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的响亮口号,有识之士评论说,高瞻远瞩,定位准确,思路清晰,和谐有望。[Page] 龙湾人信心满怀,吹响了创业创新、和谐发展的集结号,树立了勇立时代潮头的典型和样板。龙湾的群英榜上刻下这些赫赫有名的明星企业,如龙湾首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华迪不锈钢集团公司;被温家宝总理誉为“江南阀门,滴油不漏”的江南控股集团;“诚信务实,开拓进取”的泰昌电力有限公司;奏响“天龙之歌”的天龙集团;“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天涯任搏击”的康德莱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乘东风破万里浪,罗东品牌驰全球”的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现代企业就像朱开山式的创业者们,他们都有着“闯关东”般经历和实力,凭着创业的激情、创新的智慧,在经济发展洪流浪潮中奋力搏击,豪情万丈,勇立潮头,铸造了时代的风采。企业家历经磨难而“腰缠万贯”之后,又热衷公益事业,反哺社会,种种义举善行提升了精神的价值,从而释放出永久的魅力而载入龙湾史册。 龙湾人踌躇满志,底气十足地竖起了“文化育区”大纛。张璁、王瓒、项乔、王叔杲……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陆续浮出水面,“走”向前台;引起了一些国内知名文化人、学者、专家的关注和兴趣,于是华山论剑,激扬文字于龙湾论坛;新闻媒体、影视创作、文化策划纷纷聚焦龙湾。张阁老和英桥王氏领衔主演的这部反映龙湾明代人才“井喷”的历史文化大片,使他们倾心折服;永昌堡和东海大地的精深和坚毅,使他们惊诧不已,获益匪浅;原来龙湾民营经济的发展基因,可以从这里得到揭秘和解读。 又据2008年权威部门公布的温州19名中科院院士中,龙湾就占了4位,其中永中祠南村的“一门两院士”,更是创造了奇迹,成为龙湾的骄傲和自豪;汤和庙会、拼字龙灯、张阁老传说、玻璃银光刻相继被国家、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教育强区、科技强区托起了龙湾文化复兴的希望;“山海龙湾,都市休闲”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游客;盛世修志,明古鉴今,《龙湾区志》进入了浙江省地方志修纂的创优工程;《今日龙湾》奏响了龙湾文化形象宣传的强音,成为龙湾百姓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个“招牌菜”,其影响力和辐射面不可忽视——龙湾文化软实力正逐渐彰显。 龙湾人意气风发,大踏步地投入建设新农村的战斗行列。如果说,永中衙前村的发展历程(从孵坊而横机至不锈钢)是龙湾改革开放“活化石”的话,那么坦头村、宁村、九村等12个村就成为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的示范和标杆。书记王祖焕、区长陈玲玲等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大胆创新,以人为本,科学决策,走持续发展之路,用大手笔泼浓墨写好龙湾发展的大文章;倡导机关作风建设,打造学习型机关,坚持行走田野,深入基层,走村进户,蹲点调研,现场办公,破解难题。与村两委、村民座谈,共商发展大计,同绘宏伟蓝图;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适时举办农民运动会,提倡全民健身,从此“农民”变“市民”,“城边村”成为“城中村”……。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水到渠成之后是海阔天空。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共同愿景指日可待,如蓝田水闸改建工程、灵昆大桥、灵霓大堤、河泥荡文化公园、都堂第修复、永昌堡搬迁安置等等,无一事不关乎国计民生,老百姓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德政和实惠,共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77省道机场路收费站自1996年8月开始收费以来,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反映的热点和焦点。多少年来,就撤留问题争论不休,外界舆论沸沸扬扬,终于在2007年2月17日(农历除夕)零时的一片欢呼声中“寿终正寝”,停止征收通行费,让老百姓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今天,龙湾已成为一颗熠熠发光的“瓯江明珠”(永中不锈钢雕塑)。[Page] 龙湾人,新龙湾人,没有理由不为龙湾欢呼喝彩!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节点,又将是下一个三十年奋斗拼搏的起点。因为,创业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永远没有句号。 龙湾,作为温州城市的副中心,温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主战场,肩负历史重任。开拓、创新、跨越,永无止境!随着瓯海大道的通车、半岛工程的建设、围垦造地的拓展、旧村改建的成功,龙湾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是一个全新的转折和机遇,龙湾新的辉煌和灿烂又出现在前方。 试问,鸢飞唳天者,能望峰息心吗?大风起兮云飞扬,鲲鹏展翅兮,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有理由相信,龙湾这颗冉冉升起的“瓯江明珠”,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龙湾高速公路一貌

  -相关链接

  龙湾历年获得的全国“金名片”

  1、2002年9月19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协会授予温州市“中国制笔之都”称号。 2、2002年10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授予温州市“中国合成革之都”称号。 3、2004年2月,中国陶瓷卫生建筑协会授予龙湾海城“中国五金洁具之都”称号。 4、2004年3月,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授予龙湾区“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称号。 5、2006年7月28日,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授予龙湾区“中国阀门城”称号。 6、2006年12月,中国皮革协会授予龙湾区“中国鞋都女鞋基地”荣誉称号。 7、2002年12月,永昌堡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2003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龙湾区“中国杨梅之乡”称号。 9、2005年9月,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授予龙湾区“中国文蛤之乡”称号。 10、2008年11月21日,龙湾区被中国科协评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时间为两年。 11、2008年1月7日,龙湾区被国家科技部评为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12、2008年4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联合授予温州市龙湾区“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称号。(完)

[编辑: 龙湾新闻网] 
关键词:从“崛起”到“滨海新城区”
分享到: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龙湾新闻网立场。

龙湾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

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微博进行新闻互动

微•龙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