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稳步领先的硬核答案!温州这个工业大镇凭啥连续三年领跑?
在温州向东发展的壮阔蓝图中,龙湾区星海街道始终是最亮眼的“增长极”之一——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722.4亿元,更以连续三年稳居全市前列的硬核成绩,成为工业大镇挑大梁的“标杆样板”。这份“三连冠”的成绩单,绝非偶然,而是源于街道在产业筑基、要素保障、产城融合上的精耕细作,藏着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星海密码”。
能连续三年领跑,首要秘诀在于星海街道把准了产业发展的“脉搏”,以“传统+新质”“存量+增量”双轮驱动,让产业根基越扎越稳。
传统产业不“守旧”,反而成了“顶梁柱”。街道以长江电子、默飓电气等龙头企业为“领头雁”,拉起“链主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网,汽摩配、通用设备、输配电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超400亿元,撑起了工业增长的“半壁江山”。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还在不断“升级打怪”:国家级链主企业浙江石化阀门超级工厂加速建设,方正阀门成功上市并拿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字招牌”,石化阀门产业更是跻身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传统产业玩出了“新花样”,成了持续增长的“稳定器”。
新质产业不“缺位”,跑出了“加速度”。街道引导企业走“1米宽、100米深”的专精特新之路,催生出一批“隐形冠军”:福达合金在电接触材料领域拿下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市场份额,奔腾激光和嘉泰激光接连推出全球首发10万瓦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和“精钻”系列超精微级高速激光切割设备,300家光电企业集聚成势,新光谷创新加速区成了温州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新旧动能齐发力,让星海的产业增长既有“厚度”,更有“精度”。
项目招引不“盲目”,更重“含金量”。全市首个晶圆项目星曜半导体顺利投产,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浙南闽北小米汽车首店落地形成消费集群。今年以来上海电站阀门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相继扎根——新鲜血液不断注入,让产业增长的“引擎”始终动力满满。通过“敲门选商+场景招商”的组合拳,街道精准锁定优质项目,还创新推出“企业服务秘书”机制,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连续三年领跑,离不开“政府所能”与“企业所需”的同频共振。星海街道从空间、人才、服务三端发力,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让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空间“破局”,给产业“腾地方”。面对用地紧张的难题,街道组建“强城先锋攻坚团”,15家优质企业快速实现“数据得地”,盘活1615亩低效用地,亩均税收直接翻番;接管瓯飞围垦龙湾二期南片,新增1000余亩工业供地——昔日的“发展瓶颈”,变成了如今的“增长空间”,企业不用再为“扩产无地”犯愁。
人才“聚能”,给创新“添智力”。“来星海创未来”的品牌一喊响,人才便闻风而来。依托11个共建博士后工作站,334名人才扎根星海;光达电子鲲鹏人才团队攻克光电子浆料难题,星曜半导体研发团队打通5G射频前端核心器件国产化命脉,并成功收购韩国威盛天津封测工厂——“人才红利”转化成“创新红利”,让企业在技术赛道上“跑得更快”。
服务“暖心”,给企业“送便利”。17支驻企服务队包联482家规上企业,社工全员下沉,驻企专员贴身服务,1285条企业需求被一一梳理,减税退费、技改补贴等惠企政策精准推送,为企业争取近5亿元惠企资金。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星海用“暖服务”换来了企业的“稳发展”。
工业要持续领跑,不能只重“生产”,不顾“生活”。星海街道把“宜居”与“宜业”绑在一起,让企业留得住、人才不想走。
基础设施“提级”,让生活更舒心。金海湖省级风貌样板区成了居民休闲的“后花园”,3所学校升级为温理工附属学校让孩子上学更优质,230亩足球青训基地完成立项,助力少年足球圆梦,14个高品质住宅小区、1670套安居公寓让“住有所居”变成“住有宜居”——“宜居星海”的招牌,越擦越亮。
民生服务“贴心”,让归属感更强。置信零工市场当起“红娘”,帮500余家企业和2万余名产业工人完成“双向奔赴”;“邻里学堂”总站开设公益寒暑托、文体培训,700余场活动惠及4.5万余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和子女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生活有保障,干事才有劲,这成了产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治理模式“创新”,让发展更安心。街道完善企业社区治理架构,升级打造 “枫桥经验”企业版长江电子综治中心,“365”微共治体系获省《竞跑者》点赞,还获评平安温州建设20周年成绩突出集体——平安稳定的环境,给企业发展吃下了“定心丸”。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奋进。面对产业转型、项目转化、治理示范上的不足,星海街道已定下新目标:加力改革破局、加速项目转化、加快治理创新,向800亿规上工业总产值冲刺。这份“三连冠”的“星海密码”,也将继续书写龙湾、温州湾工业大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