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5亿元,全市第一!龙湾以创新生态激活发展动能
今年1-6月,这片热土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28.65亿元,研发增量跃居全市第一;全区累计新增孵化面积34.28万平方米,新增入孵企业491家,新增创新创业人才4410人,位居全市前列;新增市“瓯越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9人、高水平创新团队3支,位居县(市、区)第一……
一组亮眼的数据
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
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的
高质量发展答卷
大孵化器集群构筑创新“强磁场”

位于温州国际云软件谷的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温州)产业加速中心,来自各企业的300余名研发人员正在专注攻关。“从签约到开业仅耗时9个月,龙湾区云软件谷发展服务中心在消防环评环节全程护航。”该中心总经理周中蒙感慨道。而在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像温州国际云软件谷这样的孵化器还有许多。
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深入实施大孵化器集群战略,致力于打造集“前端招引、中端孵化、后端产出”于一体的高质量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联合科创平台共建孵化载体,已集聚瓯江实验室、国科温州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等15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同时,聚焦优势产业建强孵化载体,重点打造的“三谷”园区——中国眼谷全力构建眼健康全产业链园区,已成功共建企业联合研究院38家,累计引驻企业386家,入驻企业总营收约53.5亿元;温州国际云软件谷精准布局数字经济产业,成功落地温州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温州)产业加速中心,汇聚数字经济企业多达3046家;中国(温州)新光谷专注于激光和光电领域,集聚相关核心企业254家,2024年产值更是突破200亿元大关。
目前,全区已创成各类孵化载体28家,总孵化面积超140万平方米,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15家。并且累计招引北大科技园、浙大科技园、科大讯飞等9支专业运营团队,在孵企业近2000家。温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更是成为浙江唯一连续8年获优秀评价的国家级孵化器。

在硬件载体不断夯实的基础上,龙湾更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激活创新“软环境”。今年4月,由龙湾区人民政府、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实施的“立足‘三特’优势,打造地校桥接跨域技转新模式”项目成功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试点。这正是龙湾区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取得的实质性成果。
该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构建以在温院校为媒介的跨域技转服务新模式,整合属地政府、大院名校、龙头企业、在温院校的各类资源,通过数智赋能、利益共享、人才驱动等途径,进一步完善创新链技转服务体系。目前,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先后联合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打造“双一流高校+本地院校+辖区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未来三年计划再成立一批技转中心,服务区内企业500家以上,实现技转金额3000万元以上,促成企业增效超10亿元,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龙湾的创新不止于此。接下来,龙湾还将迭代升级“先投后股”试点实施方案,更好地为初创项目送上“第一桶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温州激光与光电子协同创新中心的纳米级精密滑台系统,实现国产替代,产品性能稳定且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瓯江实验室的全新精准靶点免疫微环境靶向抗肿瘤创新药项目获1500万元投资,估值约3亿元……在日前举行的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15个科研项目轮番路演,8家企业与平台当场签约。
这个汇聚15家高能级科创平台、5大专业委员会的联盟,正是龙湾构建“全覆盖创新协同矩阵”的关键一环。与之配套的“科创共享平台”同步上线,企业扫码即可预约使用瓯江实验室300kV冷冻电镜、国科温州研究院生物医学大数据智算中心等高端设备,获取区域内15家平台的科研方向、人才团队等信息,企业的需求征集与发布模块,让企业可发布技术难题,联盟内专家组团攻关,大幅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
除联盟外,“龙湾区科技创新创业协会”也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打造的创新组织之一。协会聚焦资源共享与生态融合,每年举办系列交流、投融资对接活动,促进孵化行业协同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创业无忧”环境。
“科创共享平台”“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创新联盟”“龙湾区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等创新组织构成了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全覆盖创新协同矩阵”,多维推动科研与需求进一步精准对接,加速创新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