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质疑到全省表彰!80后海归靠环保"治"出标杆企业
从被质疑到荣获2025年度"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业家"称号,胡如意的环保创业路已走了13年。一个80后海归青年,凭借学到的环保技术回温治水创业,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日前,胡如意受邀来到温州侨创小镇,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

人生算法:选择×努力
在人生的方程式里,“选择和努力”哪个更重要?这个困扰年轻人的辩证话题,胡如意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的胡如意,曾与多数学生一样陷入迷茫。“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或者适合干什么?”他在分享会上回忆道,改变来源于一次选择。临近大四,胡如意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远赴英国拉夫堡大学深造,专攻西药制备工艺。
初到异国,语言障碍成为横亘在科研路上的第一道坎。导师曾因他的英语水平对其研究课题表示担忧。但胡如意用52张精密的时间规划表作出回应:将每日学习研究计划细化到小时,这些写满笔记的A4纸最终化作他逆袭的见证。
硕士毕业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胡如意再次面临抉择。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朴素认知,胡如意选择了英国最大的水利公司——联合公共事业公司这个平台,投身低碳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研发。这段经历不仅夯实了他的技术根基,更塑造了国际化视野。
201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胡如意启动第三次关键选择——回国创业。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回国?
“30岁之前,应该到处看看,因为经历就是财富;30岁之后,应该集中精力,因为专注才会成功。”他这样阐释自己的人生哲学。三次选择,三度转身,最终汇聚成一条清晰的环保创业之路。在胡如意看来,人生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选择与努力相互成就的乘数效应。

创业的核心无外乎“人、钱、市场”,而对胡如意来说,这三者的结合,恰似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风,助他在环保治水领域成功突围。
“找人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温州人特别喜欢创业”。胡如意回忆,他靠“一杯茶”聚人才。回国后,经高中老师牵线,他与一位资深环保企业家仅凭一杯茶的功夫便达成合作,共同创立浙江竟成环保有限公司。“竟成”二字源于《后汉书?耿弇传》中的名句“有志者,事竟成”。
随后,他又说服了在英国的上司李宋加盟,担任技术总监。核心团队从最初的6人扩充至8人,按照“4+4”模式——4名本土行业精英搭配4名海归人才,形成“本土+海归”的黄金组合。团队发展至今已有230人。
创业资金从何而来?胡如意坦言,得益于“千人计划”的政策红利。2013年,胡如意拿到了中央、省、市、区四级政府各百万元的奖励,全部注入公司运营。另外,政策性的补助也让胡如意以低成本,租下了高新区创新大厦3500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
人和钱到位后,市场机遇接踵而至。2013年,浙江省全面开展“五水共治”。胡如意敏锐抓住这一政策风口,与其团队寻求在河里、岸上同步“做文章”的途径,采用标本兼治的科学治水思路,从消灭黑臭河,再到剿灭劣V类,再到美丽河湖建设,形成系统性治理模式。
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纬四浦河,是温州市第一条通过市级验收的河道,也是胡如意回国后环保治理的第一条河。该项目入选了浙江省水利厅“2013年度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胡如意“一炮打响”。
几年来,胡如意及其团队已承担了温州市80余条河道的治理工作,成为“五水共治”中的标杆企业。

在环保行业这片蓝海中,胡如意带领竟成环保以"治不好不收费"的承诺打开市场,更以创新的"环保管家"模式开辟了环保服务新赛道。
创业初期,信任危机是横亘在胡如意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因为没有成绩,自然不被信任”,胡如意说,最开始去拜访业主,出门后就听到一句“这个年轻人就是来骗钱的。”胡如意反思后,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破局——在治理第一条河道时立下"军令状":治水达标再收费,不达标分文不取。这份魄力最终为他赢得了第一张信任票。
在深耕水环境治理的同时,胡如意敏锐地发现企业环保管理的痛点。"很多企业不是不想做好环保,而是缺乏专业能力。"基于此,竟成环保创新推出"环保管家"服务。
“环保管家”背后的技术支持均来自胡如意团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胡如意介绍,“我们用‘三个最多’把企业的需求整合起来”,即“最多跑一次”,所有环保方面的事由管家团队包办;“最多付一次”,只按年度污染量计价,再无隐形收费;“最多罚一次”,超标代缴罚款,杜绝二次处罚。
更值得关注的是,"环保管家"不仅解决污染问题,更深入企业生产环节,提供工艺优化建议,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双提升。目前,温州市瓯海电镀园区、乐清电镀产业园、苍南包装园区等8个园区(基地、企业)均已接入“环保管家”。该项目还入选了省市环保重点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