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 争创标杆城区打造创新高地


2015年,龙湾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谱写了龙湾赶超发展的新篇章,彰显了龙湾人争创一流、奋勇赶超的本色,诠释了新时期龙湾区域精神的内涵,也鼓舞大家以更加饱满的激情迎接新的挑战,激励大家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投入新一年和“十三五”的各项工作中,以实现龙湾区强化创新驱动、新旧发展动力转换,加速城市崛起,打造核心增长极。□真言
经过环境治理后的轮船河新貌。张瀚文/摄
2015年争创标杆
6项经济指标居三区第一
龙湾区切实发挥考绩“指挥棒”和“助推器”的作用,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以考核抓落实,促任务,出成效,各项主要指标和重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去年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龙湾区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建筑业产值增速等6项指标的增速位居三区第一。其中,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外贸进口总额增速等3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二是重点工作成效显著。纳入市对区考核的48项重点工作中,龙湾区有20项重点工作位居三区第一,22项重点工作排名全市前三。其中,民政工作、信访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等工作已连续三年位居三区第一。“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工作稳步推进,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城中村改造迈出新步伐,专项考核三区第一,并创造了“朱垟新速”。
三是现代都市加快构建。龙湾区加快推进了城市中心区、空港新区等平台建设,启动了浙南科技城建设,引进了万达广场、国际机电城等一批对龙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项目、大平台,建成了龙腾南路、曹龙大道、南洋大道等一大批主干道,城区承载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些都极大地完善了龙湾的城市配套,凝聚了龙湾的商气人气,提升了龙湾的城区形象。
四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完成民生实事60件。全年民生支出19.7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9%。深化美丽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投用区一小、永兴一小、瑶溪六小,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附二医龙湾分院、龙一医迁扩建工程开工,温州阳光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城卫生院二期加快建设。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0家,瑶溪街道实现村级全覆盖。
环境治理持续深化。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完成黑臭河整治39条,河道清淤55.3公里。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合成革整治通过验收。加快实施农业面源治理,拆除养殖场31个,新增农牧结合配套消纳地2.1万亩。启动蓝田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整顿电镀、拉管企业127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实现主体结顶,永中中心工业区工业垃圾中转站、市区东部装潢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渣土处置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2016年强化创新驱动
加速打造温州“创新高地”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三五”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按照“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2016年,龙湾区将通过重点突破、重大引领和重要改革,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浙南科技城为主阵地,强化创新驱动。全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加速打造温州“创新高地”。加快兰理工温州科技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州海创园等载体建设,着力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建立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科技债券,争创省级科技金融试点区。
以中心区建设为核心,提升城市承载力。按照“一核三片”侧重开发、统筹推进的思路,全面做优中心区城市功能,突出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瑶南片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片区市政、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加快“智慧龙湾”建设,建成公共场所WiFi热点61个、无线接入点1980个。
以空港新区为主平台,加速产业更新。全力推进天城北园道路网工程建设,完善永兴南园、龙湾滨海工业园道路网,着力夯实空港新区发展基础。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加快推进空港新区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力度,力争大自然鞋业、圣邦机械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小微园建设,空港新区机械装备小微园实现开园,基本建成激光与光电产业园、时尚小微园。深化“四换三名”工程,加快老旧工业区“腾笼换鸟”,完成“机器换人”项目100个。
以时尚商圈建设为抓手,加快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合文昌路沿线科研孵化、文化创意、时尚消费等资源,基本建成众创社区,着力打造主题鲜明、风格独特、产业成熟的“文昌创客小镇”。加快“时尚商圈”建设,落实商圈扶持政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抓好商圈营运招商。
以交通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重点项目62个,确保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339.2亿元。深入实施瓯江南口大桥南接线、228国道龙湾段、330国道龙湾段等项目,加快建设市域铁路S1、S2线和温州大道东延、环山北路、环镇路等工程,开工龙瑶大道、通海大道西段、新川大道等市政道路,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主车道、罗东南街建成通车。
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推进生态建设。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开展“活水畅流”和河道生态修复,进一步做好黑臭河整治成果的巩固和提升,疏浚15公里,力争创成“清三河”达标县。
以惠民实事为主线,优化民生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十方面民生实事50项。积极推动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永强中学、海滨一小、海城二幼等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新增24小时城市书房1个、文化礼堂5家。
以深化改革为引领,增强内生动力。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以经济领域改革为重点,激发转型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全面落实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新12条”,探索增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金融稳定机制,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一期建设工程奠基仪式现场。张浩/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