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徽之脊的龙商(上)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黄山支脉和天目山支脉结合部,俗称“宣徽之脊”。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熠的“绩溪元素”。
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旁,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在“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总人口18万人),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作风小本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而就在这绩商云集的地方,不但有众多温商,更是龙商汇聚发展宝地。日前,我们“中国梦·龙湾情——龙行天下”采访团一行走进了安徽省绩溪县,走近了这群在徽文化核心地带创业创新的龙湾商人。
龙湾区与绩溪县是友好区县。“中国梦·龙湾情——龙行天下”采访团还与绩溪县委宣传部进行了交流座谈。
生意做得再大也要回家
——访绩溪温州商会会长项慧峰
在安徽省绩溪县创业创新的这批龙商,他们中有位“带头大哥”。他,就是绩溪温州商会会长项慧锋。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商人的天才眼光,他带领龙湾商人在绩溪县创业创新。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项慧锋时刻铭记着作为一名企业家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企业,然后带领家乡人一起致富!自2011年商会成立以来,如何发挥好商会的平台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龙湾企业的支持,这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

“通过商会这个平台我们互帮互助,让会员们围绕一个信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也让我们的发展更有底气。”项慧锋说,“比如在帮助会员化解劳资纠纷、提供企业贷款融资等。扶持贫困,也成了商会的一项传统。在商会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商会在绩溪的口碑越来越好了”。
劳动纠纷永远是企业和雇工之间绕不开的课题。近年来,只要会员企业发生劳资纠纷,商会就不辞辛苦地往来于企业主、当事人、法院、劳动仲裁部门之间,苦口婆心进行协调,有效缓解了矛盾的激化,使纠纷得到了及时解决。更可贵的是,当他们获悉绩溪一家龙湾企业不幸发生工人在车间死亡的事故后,完全没有考虑该企业并非会员单位,领导带头和许多会员企业一起纷纷伸出了友谊之手,群策群力,使该企业的事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2014年,商会还专门成立劳动仲裁委员会,专门负责调解劳资纠纷,确保商会会员企业平稳运营。
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着我们企业发展,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近年来,商会在各企业资金运转十分困难的这个题目上,尽力地争取当地县委、政府、各部门和金融界的支持,取得和扩大向企业提供的担保资金、应急转贷资金和银行的贷款规模,为在绩龙商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大家都说:“有了商会和项会长的帮助,我们在绩溪发展事业更顺了。”据统计,如今在绩溪县从事各类商业活动的龙商有500-600人,规上企业19家,主要涉及不锈钢、电子电工、汽模配、灯具、五金机电等五大行业,总产值达15亿元,累计向社会捐助200多万元。
除争取社会各界对龙湾企业的支持外,借助商会平台促进两地发展更成了他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数年来,项慧锋紧紧团结在绩溪发展的五六百名龙湾企业家和社会人士,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热情参与了当地经济建设,致力于绩溪、龙湾两地的经济交流、合作。涌现出泰利不锈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和企业家,成为龙湾人在绩溪当地经济发展史册上的一大亮点。
去年以来,项慧锋还积极组织成员,先后两次回乡考察。此外,商会党组织不断健全。2012年7月,商会成立党支部,通过选举批准产生了以项慧峰为书记,李国林、邵建海为支委的第一届支委会。同时,健全党支部各项制度,有效推进了商会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想赚钱,企业就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深改革、提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所以打铁还得自身硬。”项慧锋说。如今,这群在绩溪的龙商正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致力打造一个高质量的不锈钢群体。
“我们虽然身在他乡,但仍然念念不忘家乡的发展、建设。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始终是我们龙商不变的心愿。因为我们的根在龙湾。有些人还专门回家看了地块、项目。”在绩溪温州商会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上,龙商们纷纷表示,其实我们都想回家,只是要有好的机会。
如今政府为龙商回归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加之龙湾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回家创业,反哺家乡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项慧峰:在危机中探觅转机的“霸王”
“我每天都需要做很多事情,克服很多困难,如果有一天我处于没有困难的状态,我反而觉得不自在。”这是绩溪温州商会会长、安徽百泰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项慧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对他来说,生命中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机,只要抓住机遇,背水一战,便会获益良多。
在创业的几十年时间里,项慧峰做过阀门推销员、办过鞋厂,可以说是“小有成就”,而这一切并不能让满怀创业热情的项慧峰停止脚步。项慧峰说,过去10年,是不锈钢产业的黄金10年,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这让他蠢蠢欲动,萌生到外地开“疆”拓“土”的野心。
于是,和很多温州商人一样,来自龙湾永中的项慧峰带着十来年在外闯荡的“经验”,怀揣着做不锈钢“领头羊”的梦想,于2007年转战安徽绩溪这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启了属于他“霸王梦”。

问及刚到绩溪时候的艰难,项慧峰笑道:“2007年6月,正好遇上绩溪政府招商引资,也是靠这个机遇,我来到了绩溪。土地、审批……一切都很顺利,2008年4月工厂就已经步入生产正轨。这个厂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是我一手创起来的,每一根电线埋在哪儿,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在一年不到的时间,要完成所有的审批,在一片空地上打造出6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拉进生产所需的设备,招来几十号员工,这其中的艰辛,正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百泰钢业保持一贯的创新精神,尤其在销售渠道、销售方法、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有力地为终端增添了新的活力。如今,百泰钢业年产值已经达到5000余万,说到公司突飞猛进的发展秘诀,这主要归功于项慧峰一直以来推崇的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以诚为本,历来是温商也是徽商的“生意经”。
在绩溪,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第二代胡开文(即胡天柱次子胡余德)曾造出一种墨,声称在水中浸泡多长时间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购此墨的人越来越多。一日,有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购买一布袋这种墨。不巧,他过河时掉了一跤,连人带墨都倒在河水里。上岸后,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开袋子一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游学先生背着这袋墨找到了胡开文,胡氏开始不信,游学先生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当下违声道歉,以一袋“苍瑰室”墨赔还。此后,他便令所属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并以高价买回这种墨。不久,将这种墨全部倒入休宁城外的一池塘中,这池塘也变成“墨池”了。
如今,那“墨池”早巳被泥土淤塞,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痕迹。但胡开文毁墨于一池的故事,却还在徽州一带流传着。这便是“以诚为本”的佐证,而身为温商的项慧峰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有一次,一个连云港的客户反馈说我们的钢管成了椭圆形,要求更换,我当时一听就亲自过去了解情况,后来发现原来钢管是在运输途中被重物压损了,这是属于运输方的责任,但我当时还是应客户的要求退了货。就这样,这个客户一直到今天还和我们有合作关系。”说起这件事情时,项慧峰显得有几分骄傲。确实,就是这样一种“客户至上”、“以诚为本”的精神才让“百泰”有了今天的成就。
“虽然我这些年在绩溪发展地不错,但是我还是想着要回家乡做企业,因为那里是我的根,外面再好,也比不过家乡的一草一木。”和我们谈到未来的打算时,项慧峰动情的说,“接下来我要在守住现有产业的同时还想做大公司规模,并逐步让项目进行转型。”
做口碑、重服务,也许正是这些品质让项慧峰走向了成功,也正是这些品质让项慧峰能走得够远。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走出公司大门,纷纷感叹一片平地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实属不易!项慧峰接上话茬道:“我们还需要努力,继续打开国外市场,这不明天的飞机我就要飞到俄罗斯带着我们的产品去参加展会哩!”
夏小林:做人要像气缸套一样耐磨
气缸套是汽配件里一个微小的零件,广泛用于摩托车、汽油机、割草机等气缸体孔中,是活塞工作的场所,也是其进、压、爆、排的屏障,绩溪鑫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就是以生产气缸套为主。在董事长夏小林近30年的从商过程中,他认为困难是通往胜利的唯一途径,人也正是在披荆斩棘中不断成长,从而练就像气缸套一般的耐磨性子。
从出租人力三轮车起家
20岁不到的年纪,夏小林就离开温州出门闯荡,销售过服装,出租过人力三轮车,创办企业,开展投资等等。这期间,从温州闯至广州,从广州奔赴黄山,又从黄山辗转绩溪,每一次的地域改变,对他而言都是一次对困难的克服。在广州经营了3年服装生意后,他遇到瓶颈,广州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劳动力价格逐步增长,于是夏小林果断关闭了服装店,重新选择创业地。
低廉的劳动力和物价,安徽黄山市的创业良好环境使夏小林“嗅”到了商机。1997年,他来到了黄山市,此后也一直在安徽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当时,黄山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力三轮车成为市民出行、游客观光的重要交通工具,夏小林选择的第一单生意便是出租人力三轮车。“当时我们那里的人力三轮车十几万一辆,但是黄山的却才1800元一辆!”说到这里,夏小林露出了一丝微笑,他告诉记者,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当地的人力三轮车从每月300元的租金涨到700元,从一辆1800元的价格涨到3万元。
两千万卷入温州信贷风波
完成原始资金积累,1999年,夏小林因考虑开办第二家人力三轮车出租公司来到了绩溪县。机缘巧合,夏小林与朋友一同在绩溪万里开办了铸造厂,同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绩溪。
眼看着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但困境又再一次出现。2011年6月,经老乡介绍拿出2000万元参与了贷款担保公司,但就在短短4月后,温州信贷风波爆发,大量老板“跑路”,这一风波直接影响到了700多公里以外在安徽的夏小林。“我一听就蒙了,这好端端的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当时脑子是一片空白。”夏小林和许多卷入风波的龙湾商人一样“元气大伤”,不仅投入的资金成了“空头支票”,还欠下了不少债。但很快,夏小林恢复了清醒头脑,直面现实,寻求各方帮助支持,在许多企业倒闭的情况下艰难地熬过了风波。但时至今日,他认为遗留下来的硬伤不少,自己包括企业都还未“痊愈”。

气缸套浙江市场占有率20%
其实,资金问题一直以来也成为限制夏小林企业发展的“绊脚石”。“2000年,我就计划扩大生产规模,由于是外地企业,我跑了当地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不给贷款,而从亲戚朋友借的资金太有限了。”无奈,他只能选择另待时机。
2006年,迎来了转机。当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筹建省级绩溪工业园区,开始进行招商引资。原本就在绩溪经商的夏小林不仅得到了资金支持,还成了绩溪工业园区的第一批“进驻商”。“刚过来勘查的时候,工业园还只是一片山地,我当时想着在这里将拥有自己的企业与厂房,就激动不已。”夏小林说,当地政府支持的态度也让他很感动,相关土地等审批事宜仅仅花费了3个月时间。新厂房建立后,开始了汽配生产。
在8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气缸套的销售在浙江市场的占有率近20%,主要销往宁波、台州、金华等地。“我们的订单不少,生产还跟不上订单。今年下半年计划再加大资金投入,使得产量增长40%。”夏小秋表示,企业再扩张时,希望能落叶归根,回老家办分厂。
(楠仁 汪适遥 李希赛 林佰露 周叔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