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龙湾一家人 -> 360行 -> 正文

潜心科研 报国为民

记温籍科学家陈国邦

2015年01月16日 10:41:17来源:龙湾新闻网字体:

图为今年(2015年1月9日)陈国邦(左)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位满头银丝、步伐矫健的科学家上台领奖,他领衔的团队“深低温回热制冷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位领奖者就是浙大博士生导师温籍教授陈国邦。载誉归来,家乡人深为欣喜与关注。

  贫寒少年校门徘徊

  陈国邦教授于1941年9月4日出生在温州永强区沙村(今龙湾区海滨街道沙中村)。

  8岁那年,其母亲送他到3里外的寺前街沧头永生小学读书,那是一个教会办的小学,免缴学费。他每天将午饭先带到沧前的舅舅家里,然后上学,不管酷暑寒冬每天坚持,期末时成绩优秀,奖得一刀花张纸,快乐伴随着每一天,读书兴趣也愈发浓厚。但令人失望的是永生小学关门不办了,他也只好到沙前小学去求学。得知要交3元多钱的学费,这对当时穷困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一个令人忧心的难题啊!

  入不了校门,父母也无奈,可少年的陈国邦每天都准时到沙前小学去,站在教室外面听老师上课,持续了好多天。这“听课”引起了班主任周国光老师的注意,这孩子不简单,不同于那些不愿读的孩子,非常同情,于是毅然帮他垫缴了学费,终于成为沙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少年的国邦可开心了,读书更加的用心。1951年,光荣加入少先队员,感到自己在进步。有一次,天河小学有一批小朋友远足路过沙前小学,要由学生会主席出面接待,可是当时学校中好像没有学生会,教导主任朱自强老师就让他出面说了“欢迎你们”类似的话。自然,老师的关心也激励了他的学习决心。

  1954年考入头陀永嘉中学,因为出发那天父亲突然生病,由其三哥送他去上中学,三哥当时也不过是15岁的孩子。挑着他的行李,不时要换肩,一路坚持,艰辛地翻过大罗山,花了3个多小时才到了头陀。报到时发现带的钱根本就不够交学费,学校又不同意缓缴。兄弟俩感到很无助,就抱头哭成一团。就这样,12岁的国邦就开始离家独立求学之路,吃住在学校,一个月6元的伙食费,过着集体的新生活。这里群山怀抱、绿树成荫,真是读书的好地方。他第一次看到排球、篮球和足球,看到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学校实行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政策,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还参加许多公益劳动。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经常去附近农村参加一些劳动来补助学费和伙食费。台风来了,为当地农民抢割稻子;暑假到了,参加杨府山工地挑泥块;寒假到了,参加温州信河街的农业展览会当讲解员;或者,下乡给当地农民妇女文化扫盲。

图为陈国邦与同学们下乡宣传

  高中时,陈教授喜欢阅读,爱好文学,他每学年要阅读上百本图书。有一次学生集体去仙岩挑明矾石劳动,看到仙岩大瀑布,想到自己只不过是一滴水,只有融入主流才能有力量。于是触景生情地写出他平生的第一首诗歌《仙岩瀑布》(声韵已经过修改):

  奇瀑飞天降,涛声映彩虹。

  渊沉深莫测,泉涌杳无踪。

  春雨催禾绿,秋霜染叶红。

  岭重林密处,万物共相容。

  他担任学生会文体部长期间,多次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丰富了对农民的思想感情,下决心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报答乡村父老的养育之恩。在老师们的用心培养和教导下,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在一次温州专区统考中,他的作文竟获得第一名。

  浙大启航收获硕果

  1960年那年的高考,年轻的陈国邦荣幸地考入浙江大学办的杭州电讯学院,告别母校和家乡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开始了人生的最重要学习期。

  第二年,院校调整,陈国邦进入浙大化工机械专业学习。当时,正面临着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条件异常艰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借助为老师刻写蜡纸,到玉泉植物园挑水浇花木等劳动等来缓解经济压力。当然,这种校园劳动,更磨练他的意志,困难挫折前更显坚强,更有“韧”性。他惜时如“金”,在读大学的5年时间内,仅回家二次,这样反而使他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学习,力争将该在大学中弄懂的问题都弄懂。数学这门学科原本不那么好,他知道没有捷径,唯有苦下“功夫”,浙大图书馆中的所有高等数学习题集,都留下他的手印。不用说,他几次高等数学考试均得了满分。经过五年的紧张学习,1965年夏天,风华正茂的陈国邦从浙大毕业,并留校执教。

  有人说,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在浙大,陈教授孜孜不倦,一直在求索。改革开放以后,青年教师有了出国学习的机会。而他们这些在中学和大学中学习俄语的人要过英语关,实非易事。听说上海广播电台有学习英语节目,他就装了一只七管半导体收音机,每天进行英语学习,雷打不动。后来又经过学校组织的外语培训。1980年,由教育部公派美国学习,出国两年多的时间使他的学术视野大为增加,同时,报国的思想更加迫切。

  1983年春留学回国。他深知,身负高等学校培养人的重任;他思虑,应把育人与科研结合起来迅速推上国际前沿,做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各种准备。须做好“三点”,第一,扎实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要不停地学习先进,做到能与国外学者面对面并肩交流的水平;第二,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出国访问,举办国际会议,聘请外国专家来校交流,实行博士生联合培养、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等提高国际视野;第三,申请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国家科研项目,大胆消化和采用现有的国际科研成果,迅速推进自已的科研走向先进水平。

  1985年,成绩显著的陈国邦教授被推举为浙大低温教研室主任,1989年创办了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并将之变为国际制冷学会的协办会议,前后在杭州开了四次会议,在上海开了一次会议,大大活跃了我国师生的学术思维,扩大了学术视野。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2年担任首届浙大低温制冷与低温研究所所长,199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在职期间,培养了15名博士生和40名硕士生。发表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二项。曾任浙江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理事。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被聘为美国国际低温制冷机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选为国际制冷学会低温委员会副主席。

图为陈国邦(右一)在日本参加国际制冷学会委员会议

  也许读者不熟知他所研究的项目,低温制冷机在国防航天、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部门有着广泛应用。过去,我国急需的低温制冷机主要依赖进口,受到限制或禁运,使该行业陷入困境。他带领的团队长期专注于回热式低温制冷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过20余年艰苦努力,最终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新一代深低温回热制冷理论与技术。如今,该项目已获中国发明专利7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此前,相关科研成果还曾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以及国防科技三等奖1项等奖项。

  今年75岁的陈国邦教授依然那么忙碌,科研指导、专题讲座、编书笔耕一刻不歇。在过去十多年间,他有五个博士生分别在国际上获得优秀论文奖和优秀青年奖,这无疑显著提高了浙大低温在国际上的声誉。

  收获科技硕果的陈国邦教授,“老”而不“退”,毅然有那么的一份执着,一份情愫,专攻科学秉赤心,不爱名利求奉献,不爱金钱求诚恳。我们看到的是他简朴生活背后风格的高尚、精神的充实。(徐洪迪)

 

  

[编辑: 林日丰] 
关键词:
分享到:

龙湾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

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微博进行新闻互动

微•龙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