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龙湾一家人 -> 360行 -> 正文

让生命可以再延续

访浙江大学附一医肝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微

2015年01月16日 10:35:51来源:龙湾新闻网字体:

  或许你对浙江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了解不多,也不知道有一群人在为肝移植技术研究多年默默努力,这里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之一,吸引了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及英国、德国、美国、印尼、泰国等世界各国病人前来就诊。而此次,我们采访的对象是研究器官移植免疫学的张微,一位从龙湾走出去的博士后。

  初见张微,与想象中的形象有些出入,带着眼镜的张微看起来甚是斯文,身材娇小,很难与其研究的器官移植联系起来。而实际上,肝移植在医学分类上已是四级学科,真正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并不多,全世界开肝移植的大会,与会的人数估摸着也就1000多人,而张微在这个领域已研究了10余年。“对学医的人来说,十几年不算久”张微谦虚说道。

  偶然的选择

  谈及如何走上学医道路?如何选择肝移植方向?张微说其实是偶然的选择。来自永中寺前村的张微,上大学前从未离开过龙湾。她坦言小时候父母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更不用说对今后人生有何规划了。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因为家族里从未有过医生,就在第一志愿填了浙江大学医学院,而其他志愿填的却都是金融。

  “没想到第一志愿就选上了”张微说,那时候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不用辛苦读书了,可是选择学医才发现,不用功根本学不到本领,考试也很难过关,结果比高中读书时还要刻苦努力。“没办法啊,选了就只能好好读”张微笑道,后来读着读着就顺了,成绩也比高中时候更好,那时候全年级365个人,11个班级,学业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

  “那时候觉得以后是要有真本事的,必须要学到东西”,就这样张微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本科的学业,并顺利进了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工作,又考了研究生,师从导师浙江大学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选择了肝移植研究方向。2004年,张微申请到了去耶鲁大学读博的名额,在结婚9天后便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我连北京都没去过,就先去了白宫。”张微打趣道,那时候才26岁,没出过远门,飞机都没坐过,父母自然更是舍不得,但是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坚持到底。

  必然的经历

  然而,在学医的道路上,张微并非走得一帆风顺,她居然会晕血,这对学医的人来说是很大的忌讳。大三见习的时候,学生们都要进手术室现场学习,那时候的张微不但晕血还晕针,看到什么东西都害怕。有次病人做阑尾炎手术,需要打腰麻,打腰麻的针很长,张微一看到针便晕了过去,病人大喊“那个医生晕倒了”,管手术室的护士命人将她抬了出去。醒来后,张微发现自己躺在走廊的沙发上,甚是懊恼,“我是要来学东西的啊,怎么能这样一个人在外面呢”,不甘心的她又跑进了手术室,当时手术已经开始,张微一看到血,再次晕倒。回想起这些,张微自己都不禁失笑,但几个月后她便克服了这一障碍。“后来看得多了,慢慢就习惯了”张微说,后来上了临床就克服了,临床上的病患吐血是常事,有时候甚至会溅到身上、墙上,“见得多了也便习以为常了”。

  对很多人来说去耶鲁大学读博士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可是张微刚开始过去的时候并不习惯。她说在国外求学,实验室的教授是要给你发工资的,所以过去后都会看看履历及相关的成绩。“因为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做过很多研究”张微坦言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奖项,再加上国内与国外的操作系统不同,当时过去简直是什么都不会,“人家都不是很想要我,但我也不能就这么回来”张微透露,后来通过两个礼拜的努力终于上手,“那两个礼拜很辛苦,基本上都弄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一两点”,好在之后的学业就开始顺起来,两年后,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持续的成果

  如今,张微所在的肝移植中心,其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多项技术和科研成果获得重大突破和奖项。其导师郑树森院士提出的“杭州标准”,突破了肿瘤直径5厘米的限制,在国际上首次将肿瘤分化程度和生物学行为纳入受体选择标准中,并建立了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在不影响患者移植后生存率的情况下,扩大了肝癌肝移植受体入选范围,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有了生存的机会。目前,“杭州标准”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

  在这样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研究肿瘤复发的、排斥的、并发症的,而张微研究的是器官移植免疫学,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临床上,也就是肝移植术后的监护和重症病人的管理等。回国后,张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钱江人才、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研究经费一百余万,并成为了硕士生导师,逐步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

  2008年以来,她一直参与研究如何让移植供肝有最好的保存液。肝脏在移植给病人之前要放在保存液中,怎样让保存液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让肝脏最大程度的受到保护?后来,整个团队研究出了一种抗氧化剂,将这种氧化剂放入到保存液中,对肝脏不仅起到了保护作用,还起到了修复作用。“现在还处于临床前期的研究,应用到临床上还需申请专利等一系列程序,还要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张微还是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感染学组的副组长,研究病人移植术后感染的表现,如何预防,如何用药物去治疗,让病人有比较好的检测手段,去评估发生感染的风险?“现在已经找到一个监测免疫力的方法,叫Immuknow”,张微介绍,这种检测手段能够评估肝移植术后感染的风险,国际上已经有个别中心在用。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病人免疫力值是很低的,抵抗力差容易肿瘤复发,而这种检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检测出肿瘤复发和感染的风险值。“这项研究已经有两三年了,准确率较高,但也很贵,测一次需要1000多元钱”。

  中国是肝病大国,这些研究成果将会惠及广大民众,有很多像张微这样的人,长年默默做着贡献。张微告诉记者,目前中心接受肝移植年纪最小的一个患者也来自温州,是一个只有106天大的婴儿。我们欣喜这些研究成果让更多的生命可以延续,也感谢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编辑: 林日丰] 
关键词:
分享到:

龙湾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

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微博进行新闻互动

微•龙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