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换个视角看龙湾的海

2022年08月03日 10:44:35来源:龙湾新闻网

  龙湾看海,海很平凡。近看涂滩一抹,像个羸弱姑娘发育不全的瘪平胸脯;远眺黄浪弥漫,正如位龙钟老人浑浊的眼波。既没洞头百岛惊涛拍岸的动人心魄,也无苍南盐亭碧浪金沙的悦目赏心。龙湾看海,寡谈乏味,平庸无奇!

  可是,世人对万物的感知大都是在铺垫中完成的:“柳暗”,则愈觉“花明”;“山青”,才显得“水秀”;“寸木”之短则愈显“岑楼”之高。秦桧夫妇往岳飞坟前一跪,人间感情世界内美与丑,爱与恨的结构,就愈发完满了。让我们走出对海的习惯视觉,从龙湾的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的陪衬下,去细细品味龙湾的海!

  龙湾的地盘很小,山隔海阻,319.46平方公里上挤着80来万人(本地外籍各占半)。平均每平方公里2650人,密度将近全囯(130人)的20倍。地小人多,呵气成云,汗流漂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车撞车,车撞人,累得交警们常“废食忘寝”。又小又挤的龙湾,是匣圧得满满的火柴,一盒装得饱饱的罐头。

  当我们从“火柴匣”“罐头盒”中探头东觑,呀!眼前“豁然开朗”地出现了个“世外桃花源”——东方竟有个偌大、无边无涯的空间——大海!

  啊,大海!龙湾看海,看的就是她无与伦比、霞天水地的“大”;看的就是她云淡风轻、海阔天高的“空”。又大又空,海阔任鱼跃,天高凭鸟飞。开人眼界,舒人胸怀!这对处境又小又挤的龙湾人,就像久旱逢甘霖,滴滴雨水,吱吱作响地滋润着他们因蜗居蛰处正熬得龟裂的心田!对刚从四十年改革开放中拼搏出来、继往开来新长征的时代忙人们,像是长途登山跋涉中忽见半岭露出个路亭,一路气喘似牛的攀登,这下可歇下力、换口气,彻底放松下精疲力竭的身肢了!

  啊,大海!龙湾看海,看海的大,看天的髙,更要看的是:大海浪花后面的故事;波涛底下的玄机。否则,兵马俑只是副儿童玩偶;越王剑不过是柄陈年百代的旧铜器——龙湾的海边是一爿直径十余里的涂滩:涨潮成海,落潮是滩。这块“姑娘瘪平胸脯”正是“潮间带”水族们聚居的天堂。涨潮了,一簇簇浪花“探头探脑”“踮着脚尖”哼着歌儿轻轻地踱了进来。她们知道脚底下是蛤蟹鱼虾们生养憩息的乐园,落潮了,这儿顷刻成了寓居的水族们串门聚会、求亲访偶的欢乐世界:矫捷的跳鱼、矜持的沙蟹,文静的蛤蜊、憨厚的泥螺,纷纷出台亮相。尽管人间世事纷扰,他们自信拥有份自由天地,怡然自得!

  这爿其貌不扬的涂滩,正是块为龙湾人生存增添无限生机的聚宝盆:北起瓯江口,南讫元宝山麓,三十里沿海村庄形成的传统副业有:宁村虾务、五溪钩钓、沙村掘兰鲋、小塘合鱼、下垟街推虾、八甲捉蟹儿、七甲打罱网、五甲拔鲻鱼条儿、四甲捣泥圹、后凤掘泥蒜、梅头张虾子。一村一品,姹紫嫣红。为家乡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鲜副食品仓库!

  更有浑浊如老人眼波的海水,正是她孕育了这块风水宝地龙湾:太古时,龙湾尚汪洋一片,大罗山是座海上孤山。多情的海水日夜两趟细心地将一兜泥沙(每立方海水含泥沙1.1~3.5公斤)洒在山麓。天长地久,铢积寸聚,精诚所至,大罗山麓的海面上,终于长出了片供人类生存的土地。先人们从山上移居平原,耕涂牧海,休养生息。并顺势促淤,步步为堤。唐时形成以今寺前街为一线的“上横路”,宋代形成以今下垟街为一线的“下横路”。天人合一,沧海桑田,龙湾在“老人浑浊眼波”中孕育、成长。天开鸿运,到21世纪的新时代,人们要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再造一个温州!

  人家姑娘——惊涛拍岸、碧浪金沙。风姿绰约,挑逗人眼球;我家闺女——虽瘪平胸脯、浑浊眼波。但勤俭贤淑,造福乡里。秀外与慧内,各成一道观赏价值迥异的不同风景线,熊掌果然珍品,鱼翅亦可附骥!更何况人家好看,我实用,春桃秋菊,应各领一份风光。

  都说“大地母亲”,她养育了人。我们却说“大海母亲”:是“浑浊眼波”千年悉心铺垫,万年精工培育,才从一片汪洋中托起龙湾;是“瘪平胸脯”自西向东一匝匝、一档档地退涂为陆,献身垫成锦绣家园。瘪平胸脯、浑浊眼波,慈母一娘亲。

  母子天性,大海“海纳百川”的宽宏胸怀,长风万里的远大抱负,勇往直前的坚贞意志,日潮夜汐的诚信品格。纤悉无遗地传承给了她的“直系血亲”——龙湾人,形成了龙湾丰厚卓绝的地域文化,出类拔萃的社会风尚!龙湾人,海的传人。

  都说农耕社会是自供自给,封闭保守。而海的传人——龙湾人,早在1200多年前,她就红杏出墙成了大名鼎鼎“永嘉盐场”。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盐税是国家重要财源。龙湾人的劳动,关系国计民生!

  又有一说:小农经济单门独户,各人自扫门前雪,孤独、自私。而出身于“垫海成陆”的龙湾人,不!他们筑堤防潮、垫海成陆,均须群体行为,社会参与。一爿新垫成的处女地,就是一处群策群力的操练场,磨炼人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一条堤坝就是一条祸福与共的纽带,将人们紧紧捆绑成一个生死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所以龙湾古来即为人缘社会,崇尚人情亲情:凡男孩7~8岁便要找伴结拜“盟兄弟”,仿古人“金兰结义、祸福同共”之意;“翁婿姑舅”“四季八节”,礼尚往来,“人情大于债,尺八镬儿挈去卖”;“年夜饭”中华囯粹,全家团聚。龙湾称“分岁酒”,邀至亲好友,济济一堂3~5桌,每家轮流做东,自廿四“小年夜”起,吃到除夕“关门炮”响。社会笃行诚信,各苎蔴店无凭无据发出成千上万斤苎蔴外加工,回收无缺斤短两。

  我中华民族以勤奋称着全球,龙湾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普天之下称田园非“田”即“地”,唯我龙湾人称田园为“世耕”——世代耕种,含情脉脉又雄心勃勃!人家勤奋为丰衣足食,龙湾人勤奋为创业传家。目标不同,力度自然不同。统天下掘地的农具(锄、锹、耙等等)重量都在5斤(连柄)左右(上世纪70年代我浪迹冮湖,屡见不鲜)。唯我龙湾的锄头重达8斤(连柄)。晴天上地,雨天落田。一年出勤330天左右。还灯下打稻,月下耘草。一生从入洞房到上板门(临终),只穿一双布鞋的大有人在!难怪“正月初一开田眼(牛犁不到的田角)”,还说是“不算勤力不算懒”!更有甚者的是:龙湾自古流传着一句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口头禅,曰“葬坟荫儿孙”,入土了还要“造福”下代!

  先贤诸葛亮先生有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金声玉振,已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经典。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奉为圭臬,舍身躬行。先生也只说“奋斗到死为止”,龙湾人却说“死了还要奋斗”,空前绝后,振聋发聩!千余年来他们从大罗山东麓起步,历径“乾道二年”洪灾,清初“迁界”人祸,卧冰求鲤,火中取栗,为造福儿孙而摩顶放踵,“死而不已”。

  天道酬勤,近半个世纪来他们青云得志,从“温州模式”桥头堡健步温州城市发展副中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九霄,21世纪将建成一个世界潮流的时髦城市!

  有人说:饿肚子人的幸福观单一:吃饱!饱后的念头就多了!其实,饱后的念头也只一个:追求精神享受。

  商品大潮后浪推前浪的你追我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商场即战场,人人活得累!现代化城巿的座座花苑胜似天上宫阙,只可惜扇扇铁门冷若冰霜;都市生活舒适得买东西只要鼠标一点,只是紧张得过马路要紧绷神经!走出被座座摩天大楼挤狭的天空,离开遭钢筋水泥森林覆盖的大地。看海去,龙湾看海,去感受原生态,拥抱大自然!

  天苍苍,海茫茫,扑面而来那水天一色的空旷感;那飘然物外的舒适感,一下子那么激烈地冲击着你久困事业而形成的心理板结;滋润着你纠结时机而枯萎的心灵。一切的困顿、焦虑都烟消云散;满腔的豪气、激情油然而生。那奔扑而来的浑浊如老人眼波的层层浪花,正是一页页记述龙湾丰厚人文历史的无字课本;那舒展在眼前的一抹瘪平似羸弱姑娘胸脯的涂滩,可正是一座无围墙的、传授祖宗艰辛创业事迹的课堂!

  龙湾看海,看的虽是本实的浊浪涂滩,不见醒目的碧浪金沙,但一双满布老茧皲皮的沧桑大手,比之十指娇嫰如葱的纤纤巧手,该别具一种审美价值吧!尤其时当新百年长征开局之际!

  龙湾看海,看一本不忘本源的书。认祖归宗!

  龙湾看海,看一幅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画。壮志凌云!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