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介绍
  山水风光、人文印象,一件件雕塑矗立在绿茵草地上,成为冬日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2月3日,由龙湾区人民政府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姿态·2017首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开幕式在龙湾区黄石山雕塑公园隆重开幕。共有来自日本、希腊、印度等国内外的30件优秀雕塑作品入选参展,并将永久留在黄石山雕塑公园内,成为温州城市文化“不朽的名片”。
“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由中国雕塑学会创办于2008年,是目前国内唯一以“中国雕塑大展”命名的雕塑类展览,其专业性、学术性和前瞻性领跑国内同类雕塑展览。此番落地温州龙湾,是对“中国姿态大展”品牌国际化、空间化、立体化的升级。
 以“中国姿态”为主题的首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从去年8月12日发起征集到今年10月7日,共收到423位国内外雕塑家的939件应征作品。同时,展览艺委会在“中国姿态”历届投稿作品中推荐4000多件适合户外环境的雕塑作品参加候选。本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采取策展人遴选参展雕塑的方式,在近5000个候选作品中逐一考量,因地制宜,最终评选出30件高3-17米户外雕塑作品。
场直播
品展示
  • 沈文强:《东海渔民》

    渔民常年在海上生活,大海陶冶了他们的性格,远眺的眼神,是辽阔大海的象征,稳健的坐恣,任风浪在脚下翻滚,他们豪放开朗,单纯勇敢。足以成大海的化身。

  • 松尾光伸:《都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经过五个阶段。城市形成,发展萌芽,地域发展,全国发展,国际发展。

  • 霍波洋:《竹林七贤》

    借用当代艺术语音,意象古代竹林七贤。

  • 鲍海宁:《升华的征程》

    以组合式的人物排列来形成整体的雕塑构图,虽是战争的题材,确是借此来表达对于和平而安稳生活的希望与寄托。

  • 王志刚:《无为》

    一切都事物总是从无到有、从毁灭到兴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并在消融与变革中获得新生。作品借助不锈钢材质优良的反光性能,深刻体现出“关照”的意义,在相互的关照当中的得以认识和解释,我们原本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是在别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造型曲折的抛光面所反射的镜像是扭曲或残缺的,更多了一层哲学意味,我们总是有意回避着灵魂深处一些隐藏的、不自觉的事物,但在大自然的感召下,却显得自然而然。许多时候,并不在于我们面对的环境呈现了什么,关键是它所呈现的,使我们想到了什么,触及了我们思维中的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东方世界观认为,一个人全息缩影着一个宇宙而一个宇宙又全息放大着一个人,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最高追求。

  • 刘强:《居高临下》

    高山流水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 马天羽:《罡》

    包拯为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后人将其奉若神明,各地多建有祠堂。作品以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为原型,通过具象装饰的形式手法,塑造了包公伟岸挺立的身躯,凸显出威严之气,富于厚重的体量感。从形象中揭示包公心正、身正、言正、行正的浩然正气,赞颂了植根大地、心系苍生的时代罡风。

  • 陈政:《模型-云峰古刹》

    作品用模型化的语言去重新结构中国山水的意境。这种碰撞源于对新的视觉形式的追求:即现代模型手段对于的精确化,数据化特征来冲击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审美情趣。这一实践同样也是基于对打破传统形式的可能性的思考和探索。

  • 冯崇利: 《竹痕-8》

    “矛盾、相容、冲撞、共生……”是作品要表述的文化、生态关系。在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撞击”中,呈现出有意味的形象,诠释的是“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永恒主题。

  • 胡冰:《朋友圈》

    雕塑表现坐在沙发上的母子拿着手机低头刷朋友圈。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状态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我们的世界似乎小了、我们的世界又似乎大了……。这一切正在发生、我们深入其中,都在经历着……

  • 东岙渔村

    东岙渔村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是浙江省级特色旅游村,长篇电视剧《温州两家人》拍摄地。

  • 刘安龙: 《渡》

    复杂,功利、浮躁等等这些人性以及情绪的代名词在我毕业后涌现直接侵蚀着我的思想与行动,行走在金钱与名利的尘世间我该如何折中取义,明哲保身,捍卫信念使意志不灭,不被卷入无限的黑暗与挣扎?

  • 柳青:《无人售票》

    作品用具象的雕塑语言,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有工人、上班族、年轻的学生、以及外国人等。他们被紧紧地压在一起,象沙丁鱼罐头一样,表情显得极度不舒服,几乎分分钟就会大叫起来;一些人努力地伸手想找到可以支撑的地方,却什么也没抓到。在作品戏剧化的处理中,用冷静而又入木三分的描绘,表达了现代人因为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沉溺于网络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疏远而产生的焦虑。我希望通过作品形成的“微缩景观”为人们提供一个关注社会、认识社会和反思社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是他人,同时也是自己,它提醒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神奇,做出一些改变,不只是改变自己,同时也应该试图改变这个社会。

  • 卫昆:《象·行》

    大象承载着力量与智慧,体现着生命的力量。作品通过表现骨骼对时间进行描绘,表达对于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过去与现在的双重隐喻,使得生命在时空中得到了新的转化。

  • 熊春林:《重复的存在》

    在都市人群的密集空间中,某一空间的重复体验中,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但是实体本身在不断地变化,空间体验的方式也在日新月异,这又让我迷失了个体的存在。

  • 闫坤:《鸿毛》

    洞有时一羽鸿毛就能决定倾斜的方向,在轻与重转念间,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有万钧之力。

  • 杨洋:《绿衣》

    作品塑造了一个仰天冥想呼吸的少年,舒展自然的身体形态像水流一样缓缓流动,展翅的苍鹰犹如盛开的花朵,作品形式语言的组合和青铜化学着色,流露出绵绵的诗意,自然,雕塑,人慢慢地融为一体。

  • 朱晨:《雁荡神秀》

    温州境内的雁荡山,万山叠嶂、奇峰争绝、钟灵琉秀。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雕塑以其为造型元素,通过艺术的手段以表现山的奇绝、灵秀、坚毅、雄浑,这也是无所畏惧、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温州精神的象征。

  • 朱科丞:《商路——叶脉传情》

    作品以丝绸之路线路和叶脉形象为依托,有感而发,表达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传承与创新,必然与偶然。商路构建友谊,和谐促进发展。

  • 阿尔贝那·米哈伊洛娃:《门》

    由古至今,门不仅代表入口,也象征着隐藏空间。就像门代领我们进入某个空间,雕塑也引领我们走进立体的世界。灯光在作品中也尤为重要,它从作品中部穿过,使材质变得柔软。这件雕塑是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一系列象征符号。

  • 钱德尔·普拉卡什: 《贵族夫妇》

    在此作品中,两座贵族头像并排矗立在地面上,作者之前的作品多基于神话,传说,而此作品受到两位印度教中的神灵,湿婆神和雪山神女的启发。他们都象征着力量,呈冥想状,也有传说雪山女神是湿婆神的妻子。印度教中有这样的故事,湿婆神将寒冬里的昆虫藏于衣服下摆,并于夏日将其送回。

  • 柳德米拉·米什科:《风轮草》

    作品采用抽象手法,将16块简单的部分组合形成具有全新审美价值的雕塑。作者受到风轮草启发,一种在草原地区常见的植物,成熟后会脱离根茎,随风滚动。

  • 瓦盖里斯·瑞纳斯:《船与梦》

    仙作品意在展现船在几百年来的符号意义和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性。船是连结人类交流与创造的工具,是不断求知的象征。希腊的群岛就像驶过历史的巨轮,我就出生成长在萨默斯岛和伊卡里亚岛。在我的作品中船融合了很多意义,有时穿过海洋,有时越过群山,成为人类幸福的标志。作品中的船不是真正的船,它能够让人们团结在一起,白色大理石象征光明与纯洁。

  • 林岗:《大地回响》

    农事圆缺,劳作往复,雨滴为情,风来为沐,泛起一轮不老的天地晚歌。铁犁,旧物温润敦厚,旧时细节丰满,冷硬的触感中磨砺出了细腻和柔软。古今的情怀意趣,琴音的空远无碍,将记忆的温度融进现代金属光泽之中,共同演绎物事风华的自由随性。

  • 任哲:《齐眉》

    :「人有心,物有性。」齐眉棍立棍於地,棍高以眉齐为度,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经艺术家妙手雕琢后,人物与竹棍的互动关係形成刚与韧的独特韻味,把齐眉棍的刚猛与与竹子清爽、雅洁的气质结合达至共鸣,让雕塑变得文气跃然,神韻独具,与竹子内在清朗耿直、坚強刚毅、威武不屈的精神浑然一体,缔造超乎自然的艺术意境。

  • 翟庆喜:《商行天下》

    IQ、EQ、AQ、MQ,智商、情商、逆商、道商、德商、钱商等等,成功包含诸多因素。但,重要的是还自我完善与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行的远,走的长。

  • 陈浪华:《流逝的年代》

    把键盘用算盘的形式串起来的这种新与旧结合的创作理念,不只是思想回归表达,更是传达了一种不断向前进步的时代精神。

  • 李小兵:《融合》

    雕塑通过古今中外四位文化名人(爱因斯坦、莎士比亚、齐白石、鲁迅)的头像,共同组成一尊肖像雕塑。表达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相互影响,作品采用独创的手法,使雕塑有着风化般的质感,让这尊雕塑充满永恒感、崇高感。令观者对这些文化巨匠有高山仰止之感。

  • 刘大力:《一分为二》

    作品是将一个服装行业常用的半身人体树脂模型进行裁剪、分解后再重新拼装和构成,从而形成两个人体组合形象的雕塑造型。两个人体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揭示事物的相互联系,变换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 景育民:《面壁》

    佛教中的“空”,强调灵魂和精神的承载。作品以纵横恣肆的写意手法与大面积的空白构成从写意到意象的语言修辞,呈现了中国禅宗初祖菩提多罗、达摩祖师面对石壁、结趺静坐、明心见性、苦心练魔,与崖壁融为一体物我相溶的观念意象。观者面前似是纚风沐雨的达摩,又如冷寂坚仞的崖壁,从中隐约浮现出达摩的“幻像”。不锈钢抛光的镜面映射出匆忙焦虑的人影与信念执守的达摩祖师构成穿越时空的精神追问。

  • 曾成钢:《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舜委派禹来治水。子承父业的禹从鲧治水失败中汲取教训。禹身先士卒,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后世尊称他为“大禹”。禹在治水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