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役军人到社区书记 他的坚守只因一腔“报国梦”
“多亏街道的军嫂爱心食堂,解决了我们夫妇中午吃饭的问题。”11月16日,在龙湾区永兴街道民乐社区,残疾人张彩平感动地说。
张彩平口中的“军嫂爱心食堂”,是该街道民乐社区的公益项目。每天,25位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的“军嫂”,会做好50多份爱心餐,送给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这个惠民生、暖民心的爱心堂,便是由民乐社区书记王浩一手创办的。
王浩(左一)为社区老人送慰问品。龙湾区永兴街道供图今年37岁的王浩曾是一名援藏士兵,2007年从军人岗位退役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15年来,他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只因一个“初心”。
“我有一腔‘报国梦’,如果不能在雪域高原中实现,我就要它在基层服务中实现。”就是为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王浩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在热爱的故土上践行着初心,也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
体育健儿的报国梦
2002年,17岁的王浩是平阳育英体校的高中生。那年,浙江省举办青少年运动会,王浩代表温州参赛,一举拿下省青少年散打52公斤级亚军。
“站在领奖台上的那刻觉得自己很光荣,自豪感油然而生。”王浩回忆道,从那之后,他的内心有了一个梦想:入伍参军,报效祖国。
2002年底,西藏山南军分区在龙湾区征兵,王浩毫不犹豫报名,“我父母劝我参加高考读大学,但我觉得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入伍参军的王浩。龙湾区永兴街道供图
从江南学子到援藏士兵,王浩迅速地成长蜕变。
“原来,实现‘报国梦’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这是王浩最初的感悟。援藏五年,他体验过六月飞雪的极端天气,喝过掺着黄沙的白开水,徒手挖过几小时的战壕,体验过深夜巡逻的漫长孤单,却也在这样艰难的时光里磨炼了心性,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2003年,他参加西藏军区军事大比武,在负重30斤的拉练比赛中,取得冠军;他和战友为曲松县种植草皮、栽种绿化树木,直到看到一片片裸露的黄沙变绿;他还认识了很多藏族朋友,教他们汉语,帮他们修整公路,还教会了藏民种植大棚蔬菜……“‘报国梦’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有着报国为民的信念,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
退役军人的赤子心
2007年,王浩退伍返乡。最初,他被安排在龙湾永兴街道南桥北村做社保协管员,而在重复琐碎的事务中,他曾一度陷入迷茫。“我好像很难再找到当时的获得感。”王浩说。
永兴街道曾被授予“革命老根据地”称号,红色资源丰富。那时候,社区里还有很多与王浩一样的退役军人,他们也常跟王浩念叨,想再做点有意义的事。思忖再三,王浩决定把退役军人的力量集结起来,在社区重新做一点“重要的事”。
王浩(左一)带领退役军人从事志愿服务。龙湾区永兴街道供图
2013年,王浩先后牵头成立南桥北村退役军人防汛工作室、兴南社区退役军人消防体验馆、警灯巡逻队……退役军人们从此恢复了往日的热情,在社区工作中找寻到新的事业。
2017年,王浩成为永兴街道民乐社区的社区书记,他又迎来新的挑战。民乐社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共有8个村,2万余人人,而该社区最初仅有6名工作人员。为此,王浩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手忙脚乱”。因为有过南桥北村的经验,王浩再一次决定集结退役军人的力量,为社区工作赋能。2018年6月,他筹备成立温州市首个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站,动员辖区内301名退役军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该服务站占地700平方米,有为民服务的办事窗口、老兵书法室、红色展览馆、八一讲堂、退役军人微型消防站……服务站还组织开办了“军嫂爱心食堂”,集结了辖区内热心“军嫂”,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午餐。
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龙湾区永兴街道供图
成立4年来,“老兵志愿者”参加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创文明城市志愿服务,为居民进行政策咨询服务、职业培训,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志愿帮扶。去年,该站曾获浙江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及省“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称号,成为龙湾区构建“军民一家亲”的标杆社区。今年以来,“老兵志愿者”还助力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补充力量。
“我的一腔报国热血,挥洒在为人民服务当中。”王浩很是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