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2022年06月08日 10:46:02来源:龙湾新闻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据记载,五月初五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本期,姜文华先生将讲述端午节日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民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文 / 姜文华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永嘉场人称“重五节”。

  永嘉场重五节民间流行的习俗是:重五节早几天,出嫁的女儿要带伴手、糯米去娘家送重五节(礼),娘家备以枇杷、甜瓜、红枣、荔枝、双饮糕等五样回礼,有外甥的还要给外甥买件背心之类夏衣。午日家家吃粽子、卵、喝雄黄酒、吃瓯柑、挂菖蒲、除五毒、社区有龙舟竞渡活动,午时炒豌豆等。

  唐玄宗时官修《唐六典》卷四记载:“节日食料谓五月五日粽殪(ye)”,粽子当时已成法定端午节主食。重五前几天,主妇们要包粽子,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有红枣、豆沙、鲜肉、八宝、蛋黄粽等多种馅料,不仅供家人吃,还要赠送亲戚朋友。

  五月,古代往往视为不太吉祥的月份,《礼记·月令》它“阴阳争、死生分。”特别是五月五日,被看作不吉利的恶时,所以,历史总结出了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战国时《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永嘉场人在端午节前一天,去大罗山上拔些龙葵、淡竹叶、荆芥、金钱草、车前草、芒草根、山果子藤、金银花藤、珍珠藜、牛筋草等十余味,具有清毒功效的草药和菖蒲、艾草,放在露天过雨露(传说五月初四夜观音菩萨会洒甘露于草药上),早上拿来重煮(粽子包好已煮熟)粽子、咸鸭蛋,鸡蛋。长辈老人说,用药汤煮过的粽子、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用端午节煮棕子的药汤沐浴,夏天不生疮。

  记得重五日,我家还保持吃瓯柑的传统,瓯柑在浙南种植历史悠久,既是传统水果,又是食疗佳品。《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有“温州土贡柑桔”之句,南宋温州太守韩彦直所撰《桔录》中,记述的“海红”即为现今的瓯柑。柑取诣音之意,是永嘉场人拜年必备的伴手礼;过了春节,选大的、表皮光泽度好的瓯柑,装进陶制埕中封口,倒扣地上,重五日取出分给家人吃。清朱彝尊《食宪鸿秘》载藏橘“松毛包橘,入坛,三四月不干。又菉豆包橘,亦久不坏。”重五时瓯柑,表皮多皱,味微苦,回味甘甜。永嘉场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说,重五日连皮吃,可退烧、治咽喉炎、头痛等热性疾病。

  本土学者姜准《岐海琐谈》记永嘉岁时节会:端午“以雄黄、菖蒲本泛酒饮之,仍用以沫小儿诸窍。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汤,老幼毕浴。”重五日不但吃草头汤煮过的粽子、卵,吃瓯柑,还喝雄黄酒;据说惟有这天雄黄酒无毒(雄黄忌见火,受热会使之分解成有剧毒)可防邪祟,午日雄黄酒抹染在孩子的额头、胸、手、足、心,以辟邪毒。洒之墙壁门窗诸处,以辟蛇虫。又以用菖蒲当作剑,倒插于门楣,迷信有驱魔祛鬼五毒之神效。

  五代《提要录》记载“端五日,集杂色茸丝作延年缕(卵袋),云避恶延龄。”宋《香典》紫罗香囊条目记端午,有古诗云“香囊悬肘后。”香囊、卵袋有避邪驱瘟之意,延续至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相互之间还比谁家小妇手巧编得漂亮。端午日小孩佩香囊,卵袋,聚集一起用卵袋装卵做“撞卵”游戏。  

图片

  北朝《五日》诗“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清潘荣陛《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说“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扮钟馗卖符、跳钟馗捉鬼,也就成了端午节习俗,大户人家中堂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过去,寺前街还有人“跳钟馗”“唱龙船儿”,祝贺商家生意兴隆讨喜钱。

  当地明代进士王叔果有诗赋《端午观竞渡》“湛湛芳湖水平,嘈嘈两岸欢声。日暮双龙正斗,一溪烟雨初晴。”描绘重五节龙舟竟渡沧湖时闹热的景象。《岐海琐谈》载“自城市以达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创或修。竞渡之日,遍掠祭户以及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永嘉场先民竞龙舟活动,早已本土化了。他们以地方合社为单位,以当地庙宇旗号出巡,世代传承。

图片


  按封建迷信说法,划龙舟时,各村庙宇有专人管划龙舟,一般是四月初一,擂龙船鼓启事,整理龙船,“上水”(龙船下河)祭“殇官”神助力,龙船归去叫“收殇”,斗龙结束叫“散河”,都要祭殇官神的,相传这殇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孩儿,所以俗语说青少年不安分,比喻“殇官爷儿”。

  1953年,寺前街北头花好事者,在王宅祠堂首开“龙船鼓”,召集寺前街“四花(片区)”商铺、居民捐款筹资划龙舟。寺前街自民国以来,没有划过龙舟,所以,百姓呼声很高都积极响应。点香(迷信:请庙宇“殇官”助力)“五显殿、太保殿、青石门台”三庙凑足一槽殇官童子。香头何宝弟、郑嘉木、张德珍、我先祖父等从横浃村租来龙舟,先祖父姜瑞澜亲自请龙、拳师冯国桂舞大旗、何国兴打龙船鼓、寺前合社各姓强壮男丁百多人,各施其责出巡永嘉场各村,所到之处,宗亲、寺前街合社外嫁婚亲均设香案祭品,礼炮迎龙。“五显殿、陈府殿”、街后“王宅坦”演戏三天酬宾。

  如今重五节,遗漏了永嘉场人传统独有的沙炒豌豆项目,过去,重五日午时家家户户,发出清脆的“啪啪”声,声似鞭炮,寓驱鬼之意,炒豌豆把孩子们过节情绪推上高潮。豌豆,又叫胡豆;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叫做“佛豆”,此音更近于永嘉场人话。

  吃了中饭后炒豌豆,奶奶会拿出早已备好取自瓯江中的细沙,加生桐油(解毒)或植物油、食盐先炒黑沙子。黑黑的“沙子”发热,腾起了轻烟,豌豆倒入锅内,随即用铲刀不停地翻炒,一下子不能炒很多,不然就炒不透;不一会儿,就听见“劈哩啪啦”的炸响声,那是豌豆在欢快地蹦跳“开花”。奶奶说“熟了!”此时,要快速将豌豆和“沙”一同盛出过筛子,将“黑沙”筛下,留下一个个饱满的开着口的豌豆,颜色已由嫩嫩的青绿变为老成的深褐。

  我要尝尝,奶奶说要凉透了再吃,不然会流鼻血,乘她老人家不注意时抓了一把,豌豆还略微有些烫手,轻轻一嗑,吐出薄薄的外壳,咬上去,松松的、脆脆的,这可是我们那时候的美食,这豌豆的香味和一家人的笑声中散开了……据奶奶说唯有重五节午后炒的豌豆,凉了吃不会上火;所以,挨家挨户都要炒几升,有农户自种的豆炒几十斤慢慢吃。

  我们小时候还用豌豆玩一种叫做“弹豆、猜豆”的游戏,双方各出几粒豌豆,或猜数中者赢;或撒在桌子上,一粒用手指弹中另一粒,就贏回了一粒;如此一粒粒的弹,选择距离间近的,中间用手指划条线弹过去……重五吃了晚饭后,挂着香囊、卵袋,衣服口袋里装满的炒豌豆,手按着口袋小跑到北头桥或五显殿前,或者是王宅祠堂坦聚众玩耍。小时候过节热闹高兴,内容丰富仪式感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