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道德之乡 古风犹存——漫话永嘉场婚俗传统礼仪

2022年04月28日 14:18:07来源:龙湾新闻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过去,人们把功名和婚姻视为人生两大事,尤为重视。其中,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儒家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习俗,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婚姻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六礼”从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六礼”习俗及其他传统婚俗的遗存。



图片


图片

道德之乡   古风犹存

——漫话永嘉场婚俗传统礼仪

图片

文 / 姜文华


  清掌故遗闻《清稗类钞·婚姻类》载:

文明结婚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宜读,介绍人、即媒。证婚人、男女家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中国人结婚,总离不开媒人(介绍人),即使双方自由恋爱,所谓文明婚礼上还找个介绍人的角色,传统观念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曾有法律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一桩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视为不合法的。清福格《听雨丛谈》谈到“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婚姻大事国人讲究“大茶小礼,三媒六证”迎之(元武汉臣《生金阁》),仪式可简单,但必须隆重。

  《礼记·昏义》记载婚事,分为以下六个程序,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到唐代皇太子、亲王的婚礼都依随六礼,民间只有纳采、纳吉、纳徵和亲迎“四礼”,明洪武元年时,朱熹《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徵”合为一礼成为“三礼”。永嘉场婚俗至今还传承“六礼”即:问名(出年甲)、纳采(相亲)、纳吉(定亲)、纳徵(吃帖)、请期(送日)、迎亲,也有将纳吉、纳徵合于一礼。


  旧俗男女姻缘,谁家有女要出嫁,经媒人牵线先由女方开具“生辰八字”(年甲、庚帖),即为“问名”。男方经过合婚认可后,就会把这个“年甲”放在镬灶佛神龛前或祖先的牌位前占卜吉凶。在三天以内,家里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就会继续走下一步程序。也有女方要男方“生辰八字”复合,俗话叫:出“倒甲”,一般男方“百年好合”后即可。

  经媒人沟通,选择吉日,男孩会到女方家里踏亲(相亲)。相亲主要让双方当亊人互相认可,客人坐定后,女孩为客人送茶,互相打亮一下,若双方都认可,就吃点心。点心不管味道多好不能吃完,然后在点心碗下放一个红包(茶包),表示踏亲成功。若女方不满意,就不请吃点心,男方不满意寒暄几句马上走人。从纳采吃茶(茶包)开始到闹洞房吃茶,唯有茶贯穿婚事全过程。明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宋人相亲很有特色,地点通常是女方的家里,或者找一个比较惬意的园圃、湖舫之内。家人与媒人组团拜会女方,见过面,准新郞如果觉得满意,就用一支金钗插到准新娘的发上,这叫做“插钗”,意味着“速配成功”,可以定亲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表示歉意。

  相亲成功,男方给女方定亲礼;有先“定亲”后“吃帖”的,也有直接择日“吃帖”。若先“定亲”,男方选择吉日先送金银手饰,伴手礼有:鲜面(长寿面)、猪肉(猪入户、百福臻)、雄雌鲻鱼一对(富贵、情笃)、公母鸡一对(吉祥、多子)。《仪礼·聘礼》载周代用雁,清经学家胡培圣《仪礼·正义》说道:“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后来,雁取不到以鸡代雁,鸡也叫“祖婆鸡”,当日就会下蛋更好,寓意多子;暗喻夫妻和顺,互守信约,夫唱妇随之义。女方回定亲碗一副,衣、裤、袜、鞋,桂圆、红枣、荔枝、红绿生花生、生豌豆子、喜糖等,礼品往来都要放红纸剪的“双喜”花、用万年青(海桐)、柏树小枝扎红线的“彩头”,本地所有喜庆活动总离不开“万年青柏”。

图片

▲万年青柏彩头、嫁妆“行老”

  定亲后已完成《仪礼》所记的“问名、纳采、纳吉”三个环节,下一步是男方择吉日“吃帖”,本地人昵称某“闺女长大了,已糖糕香起恁”,故女方也称“闺女吃糖糕”,便是“纳徵”

  “吃帖”男方要送“六合”(承礼品器盒)、“六样”礼、财礼(聘礼),“六合”礼品有:糖糕几百双、猪肉几百斤、鲜面、双开肉一刀、雄雌鲻鱼一对、公母鸡一对。“六样”有:桂圆、红枣、红绿生花生、豌豆子、喜糖、喜饼以及给女孩的衣服(布料)、绒线,金手饰、对表等;还有“糖金樱”送娘舅,四色糖果分亲戚朋友。“女家接定礼合,于宅堂中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女方从接受男方的聘礼之日起,该女子就是他家的人了等待出嫁。《梦粱录·嫁娶》又录“自送定之后,全凭媒氏往来,朔望传语,遇节序亦以冠花彩缎合物酒果遗送,谓之“追节”,女家以巧作女工金宝帕环答之。”

  “吃帖”时,男方挑来的东西,女方不能全部收归己有要回盒,如双开肉切下一半、雌鲻鱼、母鸡、糖糕要成双的,值得注意的是,小的糖糕儿(意:有大有小,子孙满堂)要回给男方,男方儿郎的衣服(衣、裤、袜、鞋)、定亲套碗、红碗、茶盏,还有柑桔、红枣、荔枝、红绿生花生、豌豆子、喜糖、麻糍、十多样花色饼等回盒。其中定亲碗里放着盐(前会之意)、头发(结发之意)、缯(纱线,还插上两枚针)、茶叶、爆米、黄衣(酵母)、豌(横)豆子、红绿生花生等,都是有讨吉祥凑彩利的寓意。“吃帖”男方要办酒宴请亲戚朋友,并分“吃帖”喜糖,女方分糖糕、肉。清郭钟岳《瓯江小记》载“糖糕,以糖粉为糕。聘婚纳采日,婿家送数百双,多至千数于女家,女家分送诸戚。诸戚赠嫁添奁,视麻糍、糖糕多寡为等级。”

  “吃帖”后男方选定结婚日子,名曰“送日”。由择日先生开具女方新人结婚前的各个准备的细节,如:何时做嫁衣、向何方向开额、修眉、筛(梳)头、织洞房草毡、安床等等都有详细规定帖子,红帖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定好上轿盒酒多少桌,结婚当天来男方的客人多少,其中女方外甥、侄子多少位,要准备“赐鹅”多少只等,开始布置“洞房间”筹备婚礼,请先生写婚联、剪窗花等等。

  女子崇尚“四德三从”,古代的女子出嫁前三个月,如果祖庙还在,就在祖庙中教育她;祖庙已经毁了,就在宗室中教育她,教给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三从,指的是女子在家里要服从父亲,出嫁要服从丈夫,丈夫死后要服从儿子。教完后进行祭祀,用鱼作为牲礼,用蘋藻为芼菜,表示可以成就妻子顺从丈夫的意思,即婚前教育。

  明本土学者姜准《岐海琐谈》载:

永嘉娶妇,先期折银抬饭(上轿盒酒席)送至女家,分给诸工匠之造装奁、什器者,谓之“六局银”。六局之名,起自宋时……民庶之家,每遇礼席,只应惯熟,不烦宾主之心。今人遗女,非需此辈,盖亦袭其名耳。然迩日礼筵率有包办排当之者,此亦六局之遗意也,亦甚称便。

  厨师、烧火、端茶、端点心等相帮人,结婚前新娘要“开面”,理发师(开面婆)、裁缝都是“六局”之一,男方都要包红包。在婚礼的前一天早上,男方要给女方送“上轿盒”和“折银”红包。置办的上轿盒酒席装“方盛”送给女方当晚“请谢嫁”吃。同时,把一对衣(重)柜一分为两,将其中之一,又分上下两半,送到女方家,让女方放上衣服日用品、嫁妆等,待第二天由行郎抬回来。当晚,男方邀请亲戚,吃“请媒人”酒谢媒。

图片

  古代有“五礼”之说,冠婚之事为“嘉礼”。按荀子的“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三本”说法,冠婚之事必须要祭祀天地诸神,称“还天愿”祈福。谢媒宴席后,在院子里或中堂摆设天地桌(八仙桌),象征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桌面铺了红布,以示吉利。天地桌上方设天地爷牌位,贴红纸上端写有金色大双喜字,牌位前放一盛满粮食的斗,斗上贴“金玉满斗”四字,斗用红纸封口,斗内插放“六证”(尺、秤、镜、剪、算盘)、柏枝、万年青枝,备“三牲福礼”燃香烛祭拜。礼毕拜天地桌不撤,“三牲福礼”换成果盆供柑橘、桂圆、红枣、红绿生花生、喜糖五样,寓意五子登科,待明天新郎、新娘拜天地用。新人过门,拜前点燃香及红烛,男西女东,面北对天地桌(台)而站,由司仪领唱,新人跪拜,磕四个头,谓之“拜天地”



图片

  东汉儒学家郑玄在《三礼目录》中说昏时指“阳往而阴来”,包含有男(阳)亲迎女(阴)的意思,所以称为“婚(昏)礼”。虽然婚礼习俗后来都有变化,但新郎到新娘家迎取的习俗保持至今。

  婚姻遵循“父母之命”,《礼记》载“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新郎奉父之命迎亲,男到女家迎接,“听命于庙”设喜筵于宗庙迎之,可见之“警慎正重”也。明未清初学者张岱《夜航船》载“结缡三命”:女儿出嫁时,父亲告诫说:要谨慎,听从公公之言!母亲告诫说:要谨慎,听从婆婆之言!伯母、叔母等人为她结佩盛手巾细物的小囊,并告诫说:要谨慎,听从父母之言!“结缡三命”乃娘家家训也,新人迎入夫家,身份的变化其行为也有严格要求,要守“妇德、妇功”顺从夫家等。

图片

  结婚当日“迎亲”队伍,出门前先拜祖先。新郎及随员(一个陪郎和若干行郎)、媒人等十多人,新郎自带阳伞,娶亲回来时为新娘撑伞,逢人敬香烟要成双分(两支)。路途较远的,也有用花船接亲,旧俗有抬花轿、吹打班娶亲,迎亲人员都要分红包、香烟、喜糖。去接亲人员总数要单数,回来时要成双数。到女方家门时,先放三个爆竹(男方自带),女方派人迎接,在中堂分宾主坐定,先有香茗待客,吃过长寿面(点心),再吃过汤圆。六局之一裁缝老司早已包扎好被褥、床席等男方红包了。行郎拿着红漆竹竿和红色织行带,把重柜系扎停当,上柜放着洞房席,下柜叠上棉被三床,旁边挂个尿盆,尿盆里放有“子孙包”和桔子、“万年青柏”,待拿尿盆进洞房的人收取。四条竿抬上下重柜,一条竿抬金漆圆木(都斗、脚盂、雁头汤挈、合和、挈盛、季桐、拗兜、莲子堂儿,券、果盆(祭祀用)等家具(生)。还有花瓶、茶瓶、糖瓶、花烛、香球、沙罗洗漱、妆合、裙箱、衣匣、百结帐勾、茶叶、砂糖等以及传统婚礼中的“六证”:都斗(代表五谷丰登、家道殷实)、尺子(也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镜子(圆形代表了圆满、辟邪)、算盘(广茂财源、多子多福)、秤(如意秤,称心如意)、剪刀(代表同心协力、共享荣华富贵之意)。这些礼物都象征吉祥的意义,比喻娶妻柔顺等等。“六证”也是谕示新人,粮乃居家之本,做事要有尺度,要心明如镜、遇事沉着冷静。生活要精打细算,但不能斤斤计较,做事一定要果断,夫妇必须合二为一,同心协力共创幸福生活。

▲圆木嫁妆

  清劳大与《瓯江逸志》载“《隋志》云:永嘉之俗,妇人勤于纺绩。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结婚嫁妆必有鸡鸣布染成的“花格被”和红色织行带流传至今。所有嫁妆系好“万年青柏”、贴好红双喜,扎缚装扮好后放在屋檐下,衣柜(箱)的开门处先朝向着屋里面,要待新娘的兄弟(大舅子)把它转过身向着大门,名为“移箱”,“移箱”时男方要给大舅子大红包,移箱后表示女方同意行郎迎回嫁妆。新郎又请了女方的岳父、叔叔、伯伯、舅子等男客后,还要请陪娘“快便”出闺房,此时新娘在哭泣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娘家。陪郎放爆竹三声,迎亲的队伍才可动身回家。新娘出门,女家泼一盘水在门口,代表女儿出嫁不回头,如覆水不回收,母亲马上关上大门。

  男方早在家门口准备爆竹、火堆迎接“新妇人”,唐时称新娘子为“新妇人”,这称呼永嘉场延续至今。新娘跨火盆、踩苎袋跨入夫家大门,寓意“传宗接代”。此时,有人持斗盛五谷豆钱彩果(红绿生花生、红枣)、喜糖,望门而撒,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以压青阳煞耳。《东京梦华录·娶妇》也有记“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行郎抬回的新妇人床用品一到,新郎的娘舅和舅母在洞房间马上铺起床被,把“行老”(竹编的盛器,取“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之意)内的红绿生花生、桂圆、红枣、豌豆子、铜钱银角子、喜糖儿撒在床上,等待新婚夫妻“摸瓜子”,枕边、床头都是“子”总能摸到,象征新娘早生贵子,花生永嘉场叫“落家生”有马上生子之意。新郎给予红包答谢娘舅和舅母美意。张岱《夜航船》中记汉武帝时取李夫人初入宫“武帝迎她入帐,一起坐着喝合卺酒。预先让宫女们远远地撒五色同心花果,武帝与李夫人用衣襟接住,叫‘得多’,即多多得子的意思。”本地“摸瓜子”传承了汉时“撒五色同心花果”旧俗。

  本地旧俗,新妇人入户婆婆暂时回避,互不谋面,新当家入户老当让位;姑嫂也要回避,“姑”因与“孤”及“嫂”与“掃”同音,视为不吉利。明姜准《岐海琐谈》载:“永嘉怀孕之妇号为毒眼,以其腹孕婴儿,另眼藏之,故以其眼为毒眼耳。凡遇冠婚始日,无拘男女,俱忌见之。”婚、丧孕妇避之。

  新妇人在陪娘们陪同进入洞房,有人点起一对洞房蜡烛,吃茶、吃“和同饭(长寿面)”、汤圆。古代夫妻入洞房饮“合卺(jin)”酒(交杯酒),卺即葫芦,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毕,把盏一仰一合像葫芦并放在床下,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在交杯酒过后,旧俗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谓之“坐床富贵”

图片

▲圆木嫁妆

  洞房内设酒席一桌,新妇人要在此与陪娘吃喜筵。吃喜筵前先拜堂,男女牵红缎同心结相面而行,谓之“牵巾”,并立堂前。中堂挂“和合双仙”像或金字大双喜,新郎新妇人向院内天地桌先拜“天地”诸神及祖宗,再拜高堂,夫妻对拜。遂行参诸亲,就是要把男方上辈外公、外婆、舅公,舅婆、舅舅、舅母等一一请到上座,新郎新妇人在下,向他们一个一个地下拜、敬茶,受拜的人都备有红包,名叫“相见钱”送给新人,谓之“拜堂”。礼毕新妇人复倒行,执同心结牵新郎回房。请男家双全女亲,以小秤杆挑盖头方露花容。

  张岱《夜航船》一书中写到:唐代宰相张嘉贞嫁女,制定了绣幕牵红的方式。唐代新娘的轿子到了大门,不可身子坐地。晚唐的制度是:新娘上轿,要用布遮膝盖脸。五代时开始,新媳妇进门要跨马鞍。北朝迎亲,十几个人大喊,催着新娘上轿,新娘家的亲戚与宾客中的女子都来追打新郎,拳脚相加。很多传统风俗,至“破四旧”时改革为新风尚。

  新妇人进门,主家请来客吃茶、吃点心(长寿面)、吃汤圆(喜结良缘),还要给和邻居分派已煮的汤圆。

  请客人吃结婚酒要提早送上请帖,在酒席的当天,要安排相帮忙的人到他家里去请,名称“叫客”。一切进行完毕,喜筵开始。贵宾、长辈为上位坐,新郎坐头桌“生(斟)酒位”为贵宾们斟酒,而头桌头位必须由娘舅来坐,如果有几个娘舅的,要大娘舅来坐,如果大娘舅已亡,由他的长子来坐。头位坐定了,厨师才上热菜,头桌要坐到最后,下桌客人吃好散席后,头桌才结束,反之头桌先结束,其它桌也要抓紧结束。

▲圆木嫁妆

  酒宴之间,有乞讨的、唱词的、唱道情的来了,用赞美的词奉承唱到头桌头位舅舅、朝天位、阔佬位的长辈等等客人时,他们要掏出红包来打发,要钱的取了个雅名叫“挑(逗)高官”

  永嘉场谚语“新妇人坐床,媒人远远抛”,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揪他耳朵,要割“猪头耳朵”了,旧俗媒人礼单中有猪头。

  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堂屋休息一会,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新娘要送茶敬客。喝过茶,新妇人要送父母兄弟回去,并请他们以后多到新(夫)家来嬉,以示此后,不再是父母家的人,就是男方的人了。男方放爆竹送客,旧时吹打奏乐相送,以示隆重。

  婚礼到此已完成《礼记·昏义》所载的“六礼”。


  据《吕氏春秋》记载:“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仪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新妇人行为举止要特别注意端庄斯文,此训延续至今。

  喜筵后闹洞房,此俗始于春秋建国时,唐代称之为“戏妇”。亲戚、邻居,朋友,无论年龄辈份大小,都可以到洞房里坐坐,以观“妇容”。所谓“洞房间里无大小”,尽情谈笑,无所顾忌,但语言注意要吉祥用词,考验新妇人“妇言、妇功”。新妇人要向所有进入洞房间里的人献茶,献茶不能用白手递出,一定要用茶盆。闹洞房的主角是新郎的盟兄弟,盟兄弟一来,其他人都要退出。在此七天内,所谓七天洞房,每天就有客人找上门来吃“新妇人”茶,新妇人必须向每个客人献茶、献烟、献糖。茶毕,还要拿着茶盆,收回杯盏,名为“收杯”。新妇人拿着茶盆,根据辈份称呼,如是同辈同年龄的也要提升一辈(即:以自己将来孩子身份称呼吃茶者)尊称。被收杯的客人,总是以各种借口,编造理由来拒绝收杯,新妇人要婉言寻找相对言辞,千方百计地把杯收回或拿出烟、糖来换茶杯。

  第二天,新娘早起为家人烧好早饭,等待公婆的接见后,吃过早饭要与新郎新娘去娘家“会郎”。张岱《夜航船》记“早早起来,新娘洗漱完毕等待公婆的接见。等到天亮了,赞礼者引导新娘前去拜见公婆,新娘拿着笄(fán)装的枣子、栗子、干果和特制的干肉参见”之礼。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婚后:“往女家行拜门礼,女亲家广设华筵,款待新婿,名曰‘会郎’,亦以上贺礼物与其婿。”新郎新娘挑着四样(圆木盛器):双开肉、鲜面、糖糕、鲻鱼,女方摆酒款待,邀请房族,亲友作陪,席间还分香烟、喜糖。

  第三天是请亲娘(丈母娘),因为结婚当日,男方只请女方的男客人,女方的女客人,包括丈母娘直到第三天才来,也称“暖女会(亲)”。侯等七日洞房圆满,新娘就要回娘家小住,新郎需要三次去请后,新娘才得由岳父的陪同,回到夫家。一场人生大喜事才完全落幕。

图片

  清袁枚《随园诗话》中记温州风俗,新婚有坐筵之礼。清周灏《藕农文钞·书坐筵事》云“坐筵礼”:

昏礼后三日,或七日,行庙见礼。延亲友老少女眷与新妇相见毕,排列盛席,新妇首坐,老少以次陪坐,用客礼也。至更席,宾党上坐,新妇下坐,用主礼礼也。其门轩洞开,鼓乐喧阗,灯火如昼照耀珠翠,望之者隐如仙宫,约半夜而毕,在昼者至日跌而散。约用《仪礼·昏礼》文,则其风古矣。

  此礼已失传也,只有谚语形容某事耗时,“象新妇人坐筵式,没完没了”尚在乡间流传。

  且论聘礼,俗话说“有钱人嫁女,没钱人卖女”。《梦粱录·嫁娶》载:“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财礼(现金)”,也叫聘媳的聘礼,给女方置办嫁妆之资。我国现行《婚姻法》均未对婚约和聘礼作出规定,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聘礼(财礼)、嫁妆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永嘉场尤盛,在望族宗谱中时有记载某“太婆”随嫁土地、山林等。唯独有藕宋朝流行厚嫁之风,常见的嫁妆,除了金银珠宝,还有田产、房产等不动产,这些嫁妆罗列在女方送给男方的婚帖上非常丰厚的。

图片

  从20世纪70年代“四大件”具体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到现在的“房子、车子、票子”,如今独生子女家庭,有的俩家财产二合为一。所以,自古以来不以彩礼、嫁妆论婚姻真谛。先秦《周易·序卦传》则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张鉴《浅近录》引《择配珍言》云:

子女慎择配,莫问富与贫。家声贵清白,士农不必分。积德有家教,此便是良言。世人动择富,转眼贫已臻。每见德门妇,多出自寒津。若娶富贵女,轻薄且骄嗔。习气既不善,心性复难驯。

  告诫世人择偶要注重人品。《浅近录》又载:

真西山先生曰:夫之道在敬身以帅其妇,妇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故父之醮子必曰:勉帅以敬。亲之送子女必曰:敬之戒之。夫妇之道,尽于此矣。

  所谓“敬身”即以修养德行也,夫妇之道互敬互爱,才是婚姻幸福之根本。

  婚俗礼仪的过程吉祥、喜庆、隆重,同时渗透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福。特别是永嘉传统婚礼旧俗,始终贯彻“天人合一”的理念,颇有秦晋遗风,有着自己独有的传统喜庆文化特征风格,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一些礼仪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是,保留下来的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