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和中心区的故事》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2022年03月11日 10:10:53来源:龙湾新闻网

龙湾河泥荡文化公园风采。 刘苗红 摄

  编者按

  日前,由龙湾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联合举办的庆祝龙湾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20周年《我和中心区的故事》征文活动圆满结束,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20篇。

  这些获奖作者生活在龙湾工作在龙湾。他们是龙湾沐风栉雨砥砺前行的见证者,或是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建设者,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亲历者。《今日龙湾》将陆续选登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我坐“地铁”去爷爷家

  ■ 丁铁凝

  我从家里出发去爷爷家,高德地图显示只有4公里左右,开车只需10多分钟。这么一段路程,可以有多种选择出行,适合健身走或骑自行车,当然也可以坐中心区招手即停的微型中巴车。这几年中心区的交通更加成熟,更加方便。

  今天,我偏不选择以上的几种出行方式,我要坐“地铁”去爷爷家。这是我从未尝试过的方式,是早上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想法,我为自己另类的选择暗自得意,雀跃欢呼。我这里所说的“地铁”,就是指温州轨道交通S1线。之所以称之为“地铁”,因为从瑶溪站到机场站为地下段,市民习惯称这段为“地铁”。

  我家住在龙湾中心区,离温州轨道交通S1线奥体中心站不远,爷爷家住罗东南街与围垦路的交汇口,永强塘河边上,与滨海大酒店隔河相望,离S1线永中站不远。奥体站与永中站,只有一站的距离。之前也有过坐“地铁”去爷爷家的想法,只是条件还不成熟。因为,从永中站海滨大酒店这里下来,只能隔河望爷爷家兴叹,连接两站的围垦路还没有贯通。

  好消息来得太快,继温州大道东延线开通后,紧接着市民期盼已久的围垦路也竣工通车了。

  我从媒体上了解到,围垦路是温州市唯一一条全线与运营中S1线重叠的道路,属温州市重点工程,同时也是龙湾区民生实事项目,西起高新大道,东至滨海大道,全长3公里,红线宽40米,包含6座桥梁,总投资4.7069亿元。该公路沿线有住宅小区、学校、地质灾害科普基地等多处大型建筑,连接高新大道、建中街、永强大道、海宁路、滨海大道等多条交通要道。为保障S1线轻轨及周边业主安全,最大程度减轻施工过程对小区出行、沿街商业经营产生的影响,龙湾区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多次协调,克难攻坚,最终圆满完成建设。围垦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龙湾国际机场与奥体中心的直接贯通,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也有效缓解了温州东部的交通压力,为2022年亚运会分赛场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在这里,我要为建设者们点赞!

  从奥体站到永中站,只有6分钟左右,须臾之间,就到站了。从永中站下来,我漫步在围垦路上,望着笔直而宽阔的公路,两旁绿化带上错落有致的花木,真是心旷神怡,为中心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欢欣鼓舞。不远处,河对面爷爷家已经映入眼帘。

  迈过南洋大桥,走下围垦路,没几步就到了爷爷家。一生勤劳的爷爷,从中学教师的岗位退休后,依然闲不住,这不又在屋旁自家的菜园里忙碌着呢,奶奶也在一旁帮忙。

  “娒,你一个人怎么走来的?”爷爷看我没有开车,好奇地问道。“我是坐‘地铁’来的!”我高声地答道。爷爷一脸懵圈,哈哈!听我解释后,爷爷和奶奶才明白过来。

  温州轨道交通S1线试开通的时候,温州市铁投集团、温州市龙湾区交建办还联合开展温州轨道交通S1线免费试乘体验(龙湾日)活动,200多名市民亲身感受城市交通巨变,我曾经带爷爷奶奶体验了一番。记得当时,爷爷、奶奶还有姑妈、表兄弟姐妹们,一帮人首先在我家集中,然后在奥体中心站上车。当时,很多市民早早就来到奥体中心站,大家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兴奋地拍照留念。安检人员、引导人员早就各就各位,迎接大家的到来。   

  出发的时间到了,大家登上外形像“大海豚”车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手机拍照不断。记者在车厢里随机采访,一市民说:“S1线对我们来说,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几个人都喜欢旅游,以前到动车南站不方便,以后我们到奥体站坐S1线去,就方便得多啦。”一市民还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温州的交通发展真是太快了,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啊!”

  听介绍,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列市域动车组,设计时速为140公里,填补了我国市域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空白。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都来温州参观学习。可以说,温州市域动车组的成功投放,在国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该车外观设计来源于海豚,外观配色选取海洋的颜色海蓝色作为主色调,仔细看,海蓝色又有深浅之分,细节都要契合温州的城市气质。车辆内饰运用了水的元素——温州作为与水紧密相连的海滨城市,多处内部设计体现“水”元素:你看,顶灯造型如水波纹一般展开;座位旁的半透明挡风玻璃图案,就像波光粼粼的水面;浅蓝色的座位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

  爷爷奶奶不断地叫我替他俩拍照,也学青年人一样伸出“耶”的手势,秒变老顽童。试乘结束后,爷爷奶奶们意犹未尽,聚集在我家聚餐庆祝。

  我记得,在开建S1线的时候,爷爷经常到离家不远的永中站的工地边上,我找爷爷的时候,十有八九就能在此“逮住”爷爷。这不,爷爷又在那里挥舞着手,与村里几个老人正津津有味乐道着什么。看到我过来总说,“娒,以后S1线造好以后,我们出去旅游,就不用你爸开小车接我去动车南站或飞机场了,直接就可以在家门口乘S1线了。”哈哈,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

  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我还没有带爷爷奶奶坐S1线外出旅游呢。但愿疫情早点结束!


他乡即吾乡

  ■ 毕廷娟

  也许是前生注定,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与龙湾结下不解之缘。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九年前的那一天,我拉着一个大皮箱从车上下来,目及之处,俱是陌生。陌生的街道,陌生的房屋,陌生的路人,陌生的……前途。饱受命运坎坷的我,第一个决定是叫了一辆黄包车直接去了就近的人力资源中心,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份托运站开票的工作,月工资2200元。先别管工资多少,先要有个安身之处才好,于是我又坐着黄包车直接去了托运站所在地龙湾永中停车场里面。一切顺利。那天正好是端午节,从此,我开始了客居龙湾的漫长生活。

  永中停车场的对面就是河泥荡公园,公园里每天早晨会有很多人过来晨练。我工作的托运站,每天中午12点才上班,所以我每天上午都是空的,经常一个人没精打采地在河泥荡公园游荡。忽然有一天,我走到一个小亭子旁边,听到优美的二胡声,还有人随着二胡在唱歌。平时喜欢唱歌的我心里有点儿兴奋起来,试探着往前凑,坐在那些人唱歌的亭子边上的长凳上,专心听他们又是拉二胡又是唱歌。以后每天早上我都直接去那个小亭子里面,静静地坐在旁边听他们唱歌,只不过我坐的距离离他们越来越近了。渐渐地,就有个美女姐姐看出了我的心思,直接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唱歌。我怯怯地走过去,大着胆子唱了几句,拉二胡的老师们耐心地指点我。就这样没用几天,性格开朗的我就与这一群文艺爱好者混熟了。慢慢地,我认识了拉二胡的冯老师和阿忠,认识了小华姐姐和何燕姐姐,以及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后来我干脆买了个小音箱和麦克风,每天早上拉着音箱去河泥荡公园,只要我的小音箱一打开,这些爱唱歌的朋友们就会陆陆续续赶过来,有的唱一首歌,有的在一旁鼓掌捧场,有认识的,有陌生的,一来二去,因音乐而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每天上午的时光在唱不够的歌曲中度过,从此我不再孤苦无依。美丽的河泥荡公园,留下我太多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

  难忘的河泥荡公园在我的记忆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那时候,龙湾的治安还不是很好,早晨或者晚上来公园健身或者散步的市民,还有我认识的那些歌友们,有骑电瓶车过来的,经常会有电瓶车整车被偷,或者干脆把电瓶卸下来拿走,让人防不胜防。九年后的现在,我经常把电瓶车扔在公交站,过几天去公交站找车,完好无损地在那里,动也没人动,我甚至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发表感慨: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境界在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如今的龙湾,再不是从前的模样。

  河泥荡悲喜

  融媒体结缘

  在永中生活了几年下来,我发现了一个令我感觉新奇又感动的事情:炎热的夏天,在河泥荡公园去二号街的路边,我经常会看见有几个阿姨扎着围裙,旁边还有一个大桶,说是提供免费的茯茶。这么热的天,那些阿姨们仍然笑容满面为路人打上一杯杯茯茶,供大家消暑解渴。二号街还有一家素食店,五元一份,随便吃,管饱。后来我打听到是一位有爱心的生意人提供的爱心素食店,不以盈利为目的,最低的消费足可供低收入群体温饱。我深深地被龙湾人的爱心所吸引,但是由于自己每天工作身不由己,只能把这件事压在心底。2018年,身为龙湾新闻中心记者的叶晓东,跟我说了龙湾日行一善义工队这个公益组织,并且邀请我加入龙湾日行一善义工队,为公益尽点力。日行一善,这四个字深深吸引了我。从小就心地善良的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作为队长的叶晓东给我安了个头衔:办公室干事。那时候我并不清楚什么叫干事,进入义工队一段时间后,我才明白:干事,就是干事情的人。加入龙湾日行一善义工队没多久,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义工们每次出去活动,比方说助医助困,团队领导班子讨论决定资助受助人几千块钱后,义工们去几个人送过去了就完事儿,没有宣传,没有记录。我感觉这样不行。小时候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精神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需要雷锋这样的人,但是为了有越来越多的活雷锋出现,做好事需要有力的宣传,才能吸引更多有爱心的人来参与公益活动,人多力量大。于是我凭借自己并不高明的文字功底,为义工队每次活动做美篇,然而,做了几期美篇下来,感觉美篇并不能代表团队,于是我利用自己的QQ邮箱,请个学生帮我申请了公众号,从此开始为义工队的公益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每次活动之前协助队长进行活动策划。从2019年开通公众号直到现在,两年来为公益活动撰写编辑通讯稿发布公众号一百多篇,向上级慈善系统提供稿件数十篇。为了赶制公众号,我通常都是熬到大半夜,因为我白天还要工作,还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通过公益活动,使我与龙湾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丁欣华和叶晓东以及王策在文学上的相知相惜以外又增加了公益感情,丁副主任对龙湾公益组织的活动大力支持,特开通龙湾融媒体+公益专栏,为龙湾的公益活动大力宣传。龙湾日行一善义工队队长叶晓东,对于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于他负责的义工团队兢兢业业,每天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为团队操劳、策划,在他的精心带领下,龙湾日行一善的多个公益活动被刊登在《今日龙湾》报纸上,大大地提高了公益宣传力度,感召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个体纷纷加入龙湾日行一善义工队。2019年年末,龙湾日行一善义工队重点推出“双百”助学(百名爱心人士结对百名困境学生)大型公益活动,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双百”助学成功吸引了龙湾乃至温州境内多家知名企业和爱心个人积极参与到助学工程中来,超额完成精准结对100个困境学生的公益计划,“双百”助学工程作为龙湾公益的品牌项目得到温州乃至浙江省慈善系统认可。

  浮生岁月,往事频入梦;久客江湖,他乡即吾乡。九年的龙湾生活,已经使我深深融入到龙湾这块炙热的土地上。龙湾公益伴着龙湾一区五城大建大美的城市中心区改造同步升级中,而我作为一粒微尘,龙湾城市的一员,仍将以永不停息的热血继续为大美龙湾而奋力拼搏。


我家被亚运公园包围了

  ■ 丁欣华

  家就是公园,公园就是家,一直是我居住的梦想。最近,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个梦想的实现得益于一座公园的竣工。一座总投资5000余万元,7.5万平方米的亚运公园最近通过验收,它成功实现了对我居住小区的包围。我一下电梯,走几步就是亚运公园。这是龙湾区首个以城市运动为主题的公园,公园内结合篮球、足球、滑板、攀岩、自行车慢跑等运动元素,一建成便成为了周边居民休憩运动观赏的绝佳场所。

  不但是公园,为了配合2022年杭州亚运会温州赛事的开幕,区里还对奥体中心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一条“亚运会精品风景带”也已日渐成型。而作为亚运公园就在这条风景带上,也就是说,我家就在这条风景带上,也就在龙江路上。而龙江路做为主要的迎宾大道,经过改造焕然一新。为此,我诗性大发:

  《龙江路,只有我的鞋子是旧的》

  置换下的路灯柱/横放在草丛里/与冬日一起/发出残留的光/曾经被它温暖过的路/被新的沥青覆盖/挖走的,有些/岁数的桃树/不知去向,命运莫测/三月开花时,曾伸出/温柔的手诱惑/靠在路旁,等待种植/塑料薄膜罩住的花树/有些神秘,有点期待/明年会开出怎样的/撩人的春色/是要迎接谁的大驾光临/除了我脚上的一双旧鞋外/龙江路都是新的/我隐隐约约,嗅到了/远处大罗山虎的啸声

  难怪,小区里居民,最近个个喜上眉梢,精神倍儿爽。这么好的公园,还引来了区里、市里、省里记者们的纷纷采访,听说还上了中央媒体呢!在电视里看到一位游客接受采访说, “天气好的时候,就带着孩子来这里运动运动,这几年周边的环境真的变化很大。”说得朴实,说得真切。

  自从我家成功被亚运公园包围后,每天上下班必须穿越公园而过。穿公园而过,必须要预留多一点时间去上班,因为被公园里开放的各式各样的花所吸引逗留。每天晚饭后,我就在公园里散散步。以前居住在小区里的邻居们,互不相识,互不来往,如今因公园拉近了距离。

  一晚上,我在公园里散步,一年轻人紧随其后,突然加快了步伐,叫了一声“丁老师”。开头,我认不出来,后来听学生介绍,说自己在中学读书时,说我是政教主任,曾带队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还获得团体第六名,说自己是主力队员,现在也住在同一个小区里,云云。随着介绍,我的记忆开始清晰起来。学生说,刚才在公园里,起先还不确认是老师,后来老师一个经典的动作,才敢相认。是啊,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学生也是两个娃的爸了。我开怀大笑地说,是这座家门口的公园,让我们师生得以相认。

  在搬到龙湾中心区居住之前,我居住在河泥荡公园周边,住了10来年。河泥荡公园作为温州城市东部最大的公园,我见证了她的今生前世。当时,搬到中心区居住时,最不舍的就是河泥荡公园。我曾经写了一篇散文《醉卧河泥荡》发表在温州晚报,记述了与一群好友驾木舟去河泥荡中秋赏月的情景。河泥荡的春夏秋冬,在我眼里都是那么诗意盎然,我为她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诗章。

  《河泥荡的秋》

  树下的落红,在秋阳中/是秋风与树叶的激情/是少女脸上的羞涩/怀春的憧憬/湖面上,那一抹红莲/是秋风与湖水的交合/是水的咯血/秋的骨髓/远处的空椅子,那么孤独/是静候晚秋的到来/是人声喧哗后的冷寂/夜霜如露/广场上,那位漂亮的女人/无意间的低头温柔/在定格的镜头中/成就了一幅绝美的图画

  《我只想在一张空椅上落座》

  河泥荡公园,我不再赘述/埋伏时光皱褶里/八月十五,月色里的金交椅/酒醉不知芦苇深处/我不再赘述,那些花草/在季节交替中/如何描红生命中的痴望/一只蝴蝶跨过风的门槛/我不再赘述,青春的滑轮/如何碾压旋转木马的音符/薄薄的身姿,少女羞涩的/目光里曳舞/我不再被远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那拉提,驼铃声吸引/我只想,这月高的夜晚/披上一件黑色的风衣/细微秋雨侵染的/一张空木椅上落座

  自从搬离河泥荡路以后,我对河泥荡的思念日甚,于是写下了:

  《我念想的,这些没有龙袍加身的地方》

  我最近住在龙江路/稍远的地方是龙海路/走几步就是龙水路/我的工作单位/夹在龙康路与龙祥路/走几步就是龙翔湖/可我念想的是/以前住的河泥荡路/走几步就是海宁路/这些没有/龙袍加身的地方

  可哪想到,搬到中心区居住后,环境越来越好,公园越建越多;更想不到的是,亚运公园直接把我家包围了,可以这么说吧,我买来一套新房,政府送我一座新公园。

  前爱未忘,又结新欢。龙翔湖,龙湾中心区绿轴上的一颗新晋的明星,附近有文化水街,万达广场,奥体中心,我工作、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饭后经常在此转转,也写下了不少于河泥荡的诗篇。这里,我挑选出其中两首诗:

  《我将用玫瑰红当饵料,钓一场漫天的雪》

  龙翔湖的每一株残荷/调整了姿势/准备就绪/罗山的每一缕夕阳/放低了身段/准备就绪/银杏树的每一片叶子/摇摇晃晃/准备就绪/我的钓鱼竿/准备就绪/我将用青春当长线/泡制一个秋天的/玫瑰红当饵料/钓一场漫天的雪

  《秋天的早晨,有一片落叶是你的》

  借用第一声鸟鸣/晨光/优雅地降落/龙翔湖醒来,用自己的嘴/吐出的第一缕清风/素描了一天的脚本/南方的榕树,爱情潦草/从未修改/又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端坐在永宁西路/摊开敦厚的手掌/矫正生活的角度/市民广场,是另一张湖面/需要一个人/用太极拳八段锦/起势,收势/秋天的早晨/有一片落叶是你的

  河泥荡公园,龙翔湖公园都是我的最爱,而附近的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姿态雕塑公园黄石山公园,也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包括著名诗人黄亚洲。我也写下了:

  《雕塑想象》

  夜幕下,公交车上/拥挤不堪的人/是否会做一名/时光的逃亡者/穿起被生活/扒拉下来的裤子/穿过未来之门,与/竹林七贤饮酒狂欢/或与觉悟者辩论/发展与压力/人民美好之生活/黄石山河水/剑拔弩张?/行走在金钱/与名利的尘世间/这些,白天的守瓶者/会是格林童话/玻璃瓶中的妖怪?

  今天晚饭后,我按惯例又一次与朋友一起出去散散步,除了在家门口的亚运公园逛逛外,还经常为选择周边哪个公园逛而犯愁呢?因为龙翔湖公园,黄石山公园,南洋公园,还有奥体中心(它就是一个大体育公园),都离我家只有一二公里呢!


一城区一品质

  ■ 徐拓

  悠远清亮,那是萨克斯吹奏的旋律。

  夕阳西下,我漫步区府绿轴带河堤,从对岸的龙湾工会,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飘出来的乐曲送入耳膜,尤其是《回家》,那醉人的旋律,浓浓的亲情……

  沧海桑田,今昔巨变,从农田漫野到高楼林立,从文化沙漠到文艺新城,我感受到了龙湾中心区的蜕变,享受到了美好的品质生活。

  如今的中心区,新建的万达广场像宝石般镶嵌在中心区地块中心,之前还只是大片农田和垃圾场的中转站,瞬间变得熠熠闪光。肯德基、麦当劳、东北风等美食品牌入驻万达,琳琅满目,令人垂涎三尺不知道选哪家吃饭。过去,我和同学经常是坐在路边的苍蝇餐馆里面吃饭,餐馆旁边大多是卖不锈钢或者五金店,吃完可没有什么约会的地方,更谈不上浪漫可言啊。现在和同学开车停到地下室,电梯上楼就可以在万达广场吃饭,吃完还能在商场逛街买衣服,去电玩城打游戏、去顶楼看电影和K歌,幸福感飞速提升。想起2008年在龙湾中学读书时候,周末和同学出来就只能在校门口吃点小摊贩的油炸烧烤,羡慕现在的龙中学子在学校附近就能去万达广场吃喝玩乐,乐此不疲。

  小时候我们没有体育馆,就算打篮球或踢足球也只是在周末去附近的中心学校操场。想起初中时候,因为中学保安不让学生周末进去打球,我们甚至尝试了在一号街和永中学校的围墙里钻小洞进去打球,实在是艰辛又无奈。过去我们在祠堂打乒乓球,在泥地上踢足球,在医院的篮球场打篮球,现在随着温州市奥体中心的建成,一切的体育项目都有了集中的锻炼场所。奥体中心远看如鸟巢般坐落中心区,室内篮球场、游泳馆、羽毛球馆和品牌球馆和健身房等,作为2022杭州亚运会足球比赛场地,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像翡翠般落在奥体中心,崭新的跑道令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

  20年前的中心区,公园屈指可数。少年时代,我和同学去滨河公园玩耍,名曰公园实为荒野,蚊虫漫天飞舞,晚上练路灯都没有,甚至还有蛇出没,实在可怕。随着中心区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大力提升,先是大投资建设龙祥湖公园,将荒野变成精美绝伦的公园,

  欧式小楼,中式廊桥;潺潺溪流,翠绿草地,月儿弯弯的石桥,橘红色塑胶的跑道……湿地景观区内风格独特的木屋建筑,为游客提供品茶、休闲;四面环水的小孤岛,最适合赏月,游客可划着小木船上岛观赏。一下子让中心区也有了与市区中山公园、马鞍池公园比肩的公园,也让附近的居民在下班后有了新的散步锻炼场所。沿着新建的跑道,一路来回,不仅可以锻炼散步,也缩短了几个小区之间的路程,民生工程令人赞不绝口。近期我家楼下的龙江路公园也投入使用,一下楼就可以在公园散步玩乐。从过去高压线的集中地道现在美轮美奂的公园,女大十八变,越变越美。放眼中心区,从龙翔湖公园到万达广场的温州欢乐谷公园,从龙湾区南洋公园到新建的龙江路公园,如同珍珠般点缀着中心区,闪闪发光。

  龙湾中心区曾经一直被称为是“文化沙漠”,如今突飞猛进,一转眼就攀上“文化高地”。

  小学时候,我迷恋武侠小说只能在中河路的老年文化宫借阅,如今龙湾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立,极大丰富了读者的需求。来到龙湾图书馆,发现馆内座无虚席,漫眼望去都是认真学习的学生和沉醉书海的读者,读书的氛围感令人大受感动。去年,我有幸报名了龙湾文化局和龙湾工会组织的免费文体活动培训班,一项是中国画,一项是萨克斯。在中心区文化馆,我和同学们一起龙飞凤舞,挥舞笔墨,洋洋洒洒画中国画。在中心区工人文化宫,我们拿起萨克斯激情昂扬,“嘟嘟嘟”地对着乐谱唱起优美的歌曲,余音缭绕,吸引了在场馆外锻炼的路人,更唱出我们了对龙湾中心区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夜幕降临,文化馆,文化宫灯火通明,忙碌一天的中心区居民有的在练习瑜伽,有的在学习礼仪,有的在学习吉他,中心区浓厚的文化环境改善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也让中心区的文化自信越走越有信心。

  一座城就像一个人,从年少青涩的懵懂到青年蜕变的成熟,在中心区我感受到了美好的品质生活:文明、时尚、科技。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我也愿意像祖父辈一样筚路蓝缕,为中心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


父亲的三次搬家

  ■ 朱继亮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龙湾的村居田间,独门独院的“小洋房”比比皆是,远离喧嚣的宁静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走进一个个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人性化的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人居环境;走进居民家中,舒适、实用的家居装饰展现了人们绿色环保的居家理念;在龙湾中心区,一幢幢现代化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呈现出新的气象……

  住房是凝固的建筑艺术,也是见证百姓生活变迁的物证。父亲的三次搬家,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房子已不单单是居所,是我们对幸福最直接的感知。“我们每个人对住房变化的感受不尽相同,每个家庭的住房故事也各有特色。我们家住房的变化,其实是改革开放40余年住房变化的缩影。”今晚,父亲说起住房的变化话匣一下打开了。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前夜1977年。那时候,我家住房十分紧张。记得那时我们一家祖孙三代14口,住在总共面积不到50平方米、祖辈留下的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父亲回忆说:“那时候,我们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半房子里,大家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上厕所要排队。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大家经常冻得睡不着觉。”“那时农村这样的房屋很普遍,一般是一家老少一起吃、住、生活。屋里也没有什么家具,客厅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卧室一张床、几个木箱子,梁上顶多拉根电线,装个灯泡。道路没有硬化,屋里屋外的地面都是泥,离开家门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以前,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对住房根本没有什么高的要求。”父亲感慨万千,他用“满天星”三个字来形容当年的住房,茅草房和平瓦房交叉着像星星点缀在永兴下垟街周边,百姓过着“天光开门风扫地,黄昏关门月当灯”的艰苦生活。“那个年代,国家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对住房的要求不高。”父亲回忆道。

  1981年,父亲花了400元在本村南沙田买了一块地基,用省吃俭用下来的7000元建起了二间二层平瓦房。平台还是用条石,屋顶用瓦片构成的,当时很少用钢筋水泥。1983年搬入新居,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从木结构“蜗居”,到享受“上天落地”楼房。这时一家6口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当时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一般能建二三间小瓦房。条件稍微再好一点的家庭,建好瓦房后还用石灰浆将屋里的墙面刷白,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无论是层高还是结构,与现在的房子根本没法比。”父亲告诉我们说。

  1998年,父亲于永强大道永中加油站旁购买了一间地基,开始了第二次建房。二年后,全家搬入新房,这是父亲第二次搬家。新建的楼房层高了,窗户也大了。而且,楼房里地面全变成大理石的,比原来干净了许多。还有厨房间也贴上瓷砖,用瓷砖装饰房子,反映出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时,住房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潢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想想过去我们一家几口人挤在小小的老房子里,台风一来,我们就提心吊胆。现在可好了,住在这样的‘洋楼’里,心情也好多了。”父亲朴素的言语道出了我们生活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龙湾百姓住房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多了。一个家庭拥有多套住宅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家庭将原来的住房出租,参与房产投资,到环境较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中心区域购买第二、第三套房居住。2014年9月,为了照顾俩侄儿上学区初中,父亲有了第三次搬家,搬到了龙湾中心区江锦家园。

  龙湾中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5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50平方公里,中心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万康锦绣园、锦绣江南、绿城海棠湾、雍锦园、雍华园、奥体城、龙湾首府等一批精品楼盘拔地而起,龙湾居民的居住条件已不断改善。现在的龙湾,这些住宅区及其配套设施以多样化、节约化、园林化、人性化为建设标准,融合环保、绿色住宅设计理念,使百姓的居住环境将更加舒适、环保、美观、方便。公寓式住宅、小区概念以及物业管理已被龙湾百姓广泛接受。

  与原来的瓦房相比,新建的楼房层高了,面积也大了,有宽敞的客厅,偌大的卧室,装修一新的厨房,各类电气设备一应俱全。新房装修时,父亲天天在现场监工。“现在我们对住宅的空间要求已不再停留在面积大小上,而是更注重立体空间的开阔感。大空间,大窗户,色彩朴素、协调,讲究实用性。”父亲装修时的要求。

  父亲接着说:“现在的我们对住房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除了考虑住得下,住得宽外,更多考虑是住得舒心,过得顺心。”原来父亲更多是考虑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老人有老人的想法,他们思虑的是对的。因为老年人有老年人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他们的“伴”,他们也有他们的精神需求,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全力支持他们。父亲笑着说:“我们老年人现在也要从安居,到追求居住品质。”现在的父亲,早晚会去区府广场或附近公园锻炼一下身体,白天时不时会去找玩伴聊聊天或下下棋,不间断参加一些老年人组织文体活动。看他每天乐开了花,比原来的生活更加充实了。一有空闲时光,他还在楼顶种些蔬菜瓜果,偶尔打电话来,让我去他那里拿。

  更让我们意外的是,父亲补充说道:“十几年前,一些搬到温州城里等地的老年人,也纷纷要求搬迁回到龙湾居住。已搬回好几对老人,可高兴了,又可以在一起唠家常了。”“现在,我们龙湾的住房成了‘香饽饽’,一些‘城里’来游玩的年轻人,非常喜欢这里的田园气息,看到我们宽敞舒适的住房条件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都羡慕不已。”如今,龙湾已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居住地。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