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消失的砖瓦窑

2022年03月10日 16:49:54来源:龙湾新闻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统的砖瓦窑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我国的一些山区农村,山脚路旁还偶尔可见被弃之不用的石灰窑和砖瓦窑。这些不起眼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在过去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曾经是中国山水间一道道独特的景观。它们烧制出的成品,成为古城乡建设、农事生产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消失的砖瓦窑

文 / 范源清



  随着人类文明曙光的诞生,砖瓦萌芽悄然生长,在漫长的岁月中,砖瓦和人类、自然共存共荣,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考古发现,自古就有“瓦出腾越”之说。先人们用砖瓦建设了很多的优秀建筑,如:东董、西董、弯楼子……正是这些青砖白瓦筑成的房舍,留下给后代子孙一大笔财富;砖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建筑材料,它承载了文化、艺术、生活、生态等多方面的信息。

图片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我们五溪村,利用泥土制砖瓦就有好几家,我们生产队做砖瓦和烧制技术还是外地聘请来的刘师傅。当时,生产队没有人会这门技术。刘师傅来后,队长就按规划打窑,准备烧制砖瓦。人们用砖瓦来修建仓库、饲养室以及人住的房子。刘师傅根据地形地貌特点,选择了地广人稀的地方,漫洼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涝坝较近的地方来组建砖瓦窑,因为砖瓦烧制成功后需要大量的水浸润,才能变为完完全全的成品。

  那时,土地还没有承包到户,这块土地是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这里的土壤腻性强,正好符合打窑的条件,刘师傅便将建瓦窑的地点选在这里,得到队长同意就动工了。队里安排精干劳力,先在宽广土堆上面的平地处,用土一层一层回填夯实,修建一个约2.5米高、底部直径为3米、上部为2米的圆形土台。完成后,在土台上面挖一个0.5米深的池子,作为储水用,也就是窑口所在的位置。不过,暂时要用泥封死。接着,在土墙下面打一孔与上面直上直下的窑洞,将窑壁抹光、地面整平,四角里打通烟道直通顶部,并凿开一个高约1.5米、宽约1米的窑门,又在窑洞门口的地面下挖一个深度约1米的长方形大坑,做一个较大的炉膛,砖瓦窑就完成了建造。砖瓦窑一次只能装5000块砖、1万块瓦。装完砖瓦后,用泥和砖封死窑门,确保不漏气,才能点火烧,用的燃料是柴子、麦草、废旧布料等。队长选派十多个社员用架子车拉运柴子、麦草。拉运柴子、麦草的架子车来往于草垛与瓦窑之间,一路热火朝天。刘师傅要求给他派两个人以便于24小时烧窑。在刘师傅的亲自操作下,大火要烧六天六夜,等把砖瓦烧熟烧透,慢慢熄火,第七天全部停火。倘若把握不好,就会烧成“铁”砖瓦。之后,社员们用扁担挑着两只木桶,从涝坝担水,倒入池子,往窑内渗水,叫“饮砖瓦”。池子里,每天必须保持水满,才能保证窑内的砖瓦不出问题。如果水渗入得过快,就会造成砖瓦断层,甚至于砖瓦窑爆炸的危险;如果渗入得过慢,就会使砖瓦生熟不均匀,影响质量和后期使用。火的大小、强弱、水渗入的快慢,由刘师傅掌控。这样,渗水到第五天,用铁锨在窑口划四五道深沟,再渗入两天,窑内的砖瓦完成了所有工序;打开窑口、窑门,让热气散发两到三天,就可出窑了。

  第一次烧出来的砖瓦令农民们非常惊奇,大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声如潮:终于有砖瓦盖房了。但当时农民还很贫穷,都住在茅草屋里,盖房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愿望。生产队就利用烧制的砖瓦,盖了存放粮食的仓库、养牛的饲养室、队里开会的房子。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各乡镇基础建设急需大量用砖,土地承包到户,“单干”后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手里有了富裕钱,家家户户开始了第一轮翻盖房子的高潮,原来低矮窄小的土坯房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于是,砖瓦成了抢手货。

  原来的砖瓦窑大多是老式的马蹄窑,窑小,一次烧砖数量有限,而且一家砖瓦窑只有一个窑口,必须等这一窑砖瓦烧好出窑后,才能再上砖坯烧下一窑,产量严重不足。于是,永强各个乡镇纷纷上马修建新砖瓦窑,一时间,新的砖瓦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着时间流逝,做砖瓦、烧窑的技术不断提高,年轻人头脑灵活,在烧砖瓦的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建成了新砖瓦窑,新砖瓦窑是轮式窑,我们当地又叫转盘窑,它有七、八个窑口,各个窑室相通,整个一圈都是窑室,能不间断地烧,后面窑口烧好的砖还没有拉出去,前面窑口就已经装上新的砖坯了。产量一下子就提了上来,老百姓再也不用为买砖发愁了!

  后来为了提高个人工作热情,大部分窑厂不得不承包给私人经营!说也奇怪,就像种地一样,窑厂一承包到了私人手里,产量和公家办的窑厂就不一样,窑厂主处处精打细算,干活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闲人,没有了漏洞,没有额外开销,哪个比以前不赚钱?

  在瓦窑厂干活非常辛苦,窑上没好活,俗话说:窑上的饭,用命换!一点不假!体格不好的,没多大力气,还真干不了!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当年,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农闲也试着跟同村的几个伙伴去了附近窑上干过活。窑厂主看我文绉绉的,身体又不壮,说我干不了。因烧窑的同志认识我,看他的面,就勉强留下了我,给我个轻点的活。即使这样,我也是硬撑着坚持了一月,下一月再也不愿去了!

  后来的新砖瓦窑都上了自动砖瓦机,产量大,流水作业,只要砖瓦机一开,工人就开始忙活,上生料、搅拌、出泥条、切坯、打板、拉坯、叉坯,哪个环节都不能误事,一个地方耽误了,整个砖机就要停,所以,一旁监工的组长时不时就像训自家孩子一样大声吆喝着:都快点!别磨蹭!

图片

  要说最耗体力的就算拉坯子了,他们负责用人力把成型的砖坯拉到坯场。一板砖坯有三十多块,一块六斤,一车要装十板,两千来斤,窑厂的路大多数是土路,没有大力气,根本拉不动!如果你从后面看拉坯子的人,那低头弯腰拼命往前拉车的架势,活生生就像一头牛!

  砖坯子拉到坯场上,人可以喘口气了。晾砖坯子的大多数是妇女,有结了婚的媳妇,也有大姑娘,她们用砖叉把砖坯子一块块摆到坯架上,摆好砖坯子后再盖上草垫子慢慢凉干。叉坯子可是个手头活,而且要不停的弯腰,功夫大了,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图片

  砖瓦窑场地里风吹日晒、又脏又累,都是一些家庭困难、体力强壮的年轻人在从事这个工作。人们都把在窑上干活的人叫钻窑地,家庭情况多少好一点的,是舍不得让孩子上砖瓦窑厂干活,尤其是女孩子。砖瓦窑厂的工人干活累了就要开一些粗俗的玩笑来寻开心,解除疲劳。最热闹的要属坯场上的那些人,他们把砖坯拉到坯场,借着别人摆坯子卸车的功夫歇一会儿。这时热闹就开始了,有个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就打趣的说:谁家闺女想念你了?打喷嚏的是个光棍,于是又有人插嘴:想念他?他媳妇怕是还在丈母娘肚子里了吧?众人都哈哈大笑,碰巧这时又有一个人也打了个喷嚏,还没等别人搭话,就自己解嘲的说:谁家闺女想我了?这句话刚一出口,就惹得大家伙儿都笑了起来,以为他说错话了,正想看他的热闹,笑声还没止,这人接着又来了一句:等着我去揍哩!惹得众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只有几个摆坯子的姑娘红着脸低下了头,不敢笑!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往往自己并不觉得苦,他们依然吃苦耐劳、乐观,说他们麻木也好,低俗也罢,他们还是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坦然面对着这个苦涩薄情的社会。

图片

  砖坯晾到八九成干,就能入窑烧制了。集窑是个技术活,集窑的人干活要利落,手头要快,砖坯运到窑室后,集窑的人要一块块按花式集放整齐,这里面有学问,集得不好容易坍塌不说,烧起砖来受热也不均匀,生的生、焦的焦。

  把砖坯拉进来叫入窑,把烧好的砖拉出去叫出窑,一般入窑的人也管出窑,干这活的人要特别能受累、受罪。窑室里冬天温度有四十多度,在里面干活出身汗,窑外面又寒风刺骨,一出来很容易感冒。夏天温度有六十度,酷热难耐,烧熟的砖热得烫手,要垫一个皮垫子才能抓。窑里砖灰飞舞,一出汗,灰尘粘在身上,洗都洗不掉。

  要说有技术含量的就要属烧窑的技术了,窑主对他可不敢轻易发脾气。每天好饭好菜的侍候着,还管酒管烟。恨不能比对待他亲爹亲娘都好,也难怪,窑主能不能发财,全靠人家了!有的烧窑的技术和窑主签的还有合同,按砖的多少分成。

图片

  窑主每年对烧窑的第一把火很在乎,什么时间点火,要找人算,需黄道吉日、良辰吉时才行。点火烧窑这一天,备上丰盛的祭品、酒菜,数不清的鞭炮,祭拜神灵。平时吝啬的窑主这时可大方了!烧砖要动土,按说该祭拜太岁,但窑主都是只供奉太上老君,尊他为炉神。可能是太上老君官职比太岁大得多了吧,祭拜他谅太岁也不敢怪罪。点火这天,大方一点的窑主,会慷慨地给所有干活的人免费一顿午餐,当然是馒头加大锅菜,菜汤里的油水倒是比平常多点,但喝酒吃肉的事除了窑主器重的几个人,一般人是傍不上边的。

  第一把火点着后,一般第一个窑室经过三天三夜,文火武火交替的灼烧,差不多就烧好了,然后依顺序后面的窑室也陆续烧好,前面窑口的砖出了窑,就可以装入新砖坯等着烧了。

  第一窑砖出窑的时候,也是窑主和烧窑技术员最紧张的时候,打开窑门往里一看,成色好,不黄皮夹生、不开花焦污,自然是皆大欢喜,脸上都带着笑容。

  但也有烧砸的时候。    

  一个窑厂,就是一个江湖,一个社会的缩影。有起有浮、,喜有忧,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事,酸甜苦辣,磕磕绊绊。

  几十年来,窑厂人用他们艰辛苦涩的劳动,给周围的村庄、百姓,给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村居,一栋栋高大气派的楼房里面都离不开瓦窑厂人心酸的汗水。砖瓦业发展较快,传遍永强片。后来永强大地上砖瓦业也很快发展起来了,成为改变家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主要经济来源。

图片

  砖瓦业是永强片传统支柱产业,有几十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永强片曾为瓯海区砖瓦窑较集中区域之一,有117座砖瓦窑,五溪村就有12家。砖瓦窑占用农田面积大,挖泥制砖,损害土壤,又浪费了耕地资源,,制作一块黏土砖浪费的资源是一块水泥空心砖的三倍;肆意焚烧废旧橡胶塑料,污染大气环境,在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因烧制砖瓦,产生大量烟尘,烟雾弥漫,造成空气和环境污染;掘土取料破坏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农田灌溉……曾被政府重视的砖瓦产业,由于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已不适应天蓝、地绿、水清、低炭、环保生活的需要,漫漫退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1990年8月4日温州机场正式通航,永强片区是属于温州永强机场净空控制范围,环保部门曾经多次打击整治。但砖瓦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贡献,又不得不说。

图片

  1995年3月中旬,民航华东管理局飞行区检查组来温检查时提出警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环保委主任宋健,分别于4月4日、4月6日做出批示。4月12日,浙江省副省长张启楣到温,就“温州机场周围砖瓦窑、陶瓷窑浓烟污染影响民航飞行安全”问题作出指示。14日上午,副省长张启楣、省环保局局长黄家钜、省民航局副局长樊旭、民航温州站副站长胡安怀及市区领导翁锦武等为砖瓦窑、陶瓷窑污染一事在瓯昌饭店召开会议。区委书记翁锦武、区长叶际仁召集区委、区政府及区委有关部门和永强片各乡镇负责人统一认识,宁愿年损失砖瓦窑、陶瓷窑产值10多亿元,减少利税上亿元,流失固定资产1.2亿元,也要下决心依法整治砖瓦窑、陶瓷窑工业。到1996年7月底,机场近围和居民密集区的299座砖瓦窑、陶瓷窑依法拆除,94座被停产,131座办理1996年年底自行停产手续,使“还洁净天空于航空"的目标提前实现,受到民航部门高度赞赏,得到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家环保局肯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20多家新闻单位竞相作了报导。

图片

  瓦窑,是那个年代农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生产技术进步的象征。烧制的砖瓦,不但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简陋问题,而且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虽然当今的砖瓦外形美观、质量上乘,但每当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起瓦窑,他们的兴致还是很高,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

  前些天回老家,路过原来干过活的窑厂,不由得下了车,边走边看,曾经车马喧嚣、人声嘈杂、冒着黑烟的窑厂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一坛坛绿化树苗,一圃圃鲜艳的花丛,一畦畦鲜嫩碧绿的蔬菜,几方长满了荷叶、不时有鱼儿跳跃出水面的池塘,池塘边停着几辆车,几个城里模样的人正在垂钓。地还是那块地,颗粒饱满的麦穗,在阳光下走向成熟,只不过地边那个不起眼的瓦窑却消失了,它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久久不能抹去。

图片

 参考书目

1

温州市龙湾区志, 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12

2

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文件选编, 2016.6

3

龙湾60年发展纪实,方志出版社,2009.11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