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耙螺蛳

2022年03月02日 16:42:06来源:龙湾新闻网
图片


图片


  河水清可见底,沿岸绿树葱茏,鸬鹚悠然飞翔,水面木舟荡漾……这样的沿河风光定格在老一辈永嘉场人的回忆里。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闲时节,河边的人们都会摇着小木舟顺着塘河水,或单干,或合伙,耙螺蛳来补贴家用。耙来的螺蛳有的在船上就销售一空,有的则运回来,挑出螺蛳肉再拿去市场上卖。耙螺蛳是那时许多人维持生计的手段,现在成了后人回忆的故乡旧事。

  




图片

耙螺蛳

 文 / 张国栋

图片



  岁月不经意间已成了故事,少年岁月便是坐在阳台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讲与孙辈听的故事。

图片

  小时候家境贫寒,虽然兄妹五人少时都有书可读,但节假日为减轻父母的家庭生活负担,都得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诸如:赶涂(捡泥螺、挖白蛤、推“斓鲋丁”、捡扁螺等)拾柴火(拾糖蔗叶、劈草根、挖糖蔗根、割涂草等)拾稻穗、捉泥鳅、拔猪草、倒番薯落(就是队里的番薯地收获后,个别遗落在地里的小番薯或番薯块)等等。

图片

  上述这些小活还不是我放假期间主要做的活计,我主要活计是耙螺蛳,这活不仅要不怕水,而且还要有些力气,现在我就来讲讲耙螺蛳的故事。

  耙螺蛳的工具基本是三件套:一样叫螺蛳箪儿,就是在类似且稍大于畚箕状竹编制的物件中间扎上一根长长的竹竿;另一样叫螺蛳板儿,就是在一块长方形稍厚的木板中间挖个圆洞套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再一样就是竹篓(永嘉场土话读音叫箩蛛)。这几样物件现在老家已很少看到了,如此叙述写得挺费劲,然看的人如果没有用过或见过,其实根本不知所云,还好在万能的网上找到三张图,还是直接看图吧。

图片

         ▲螺蛳箪儿           ▲ 螺蛳板儿               ▲箩蛛

   耙螺蛳是一种体力加一点点技巧的活,左手握住螺蛳箪儿上的竹竿把它插进水里直到河底,右手将螺蛳板儿上竹竿靠在右手胳臂上,并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竹竿,用力把螺蛳板儿按下到河底螺蛳箪儿前面一点距离,使劲往回拉,这样将河底的杂七杂八东西耙到螺蛳箪儿里,右手拉一下,左手将螺蛳箪儿往后挪一下,如此这般五六下,再将螺蛳箪儿从水里拿上来,左手抱着螺蛳箪儿,右手将里面的螺蛳捡出来放在箩蛛里。从水里拿螺蛳箪儿时,尽量不要太倾斜,否则耙到螺蛳箪儿里的东西就容易掉出来,耙螺蛳的整个过程大致如此。

图片

  当时耙螺蛳的范围基本覆盖永嘉场的所有塘河,西至白楼下、河头龙;北至蓝田、山北、上岙;南至三甲,每天基本上会去不同的地方,不过如果一条河里的螺蛳多,那么第二天还会再去的。假期里我每天早上8点左右,带上母亲备好的干粮(永嘉场土话“扁儿”),背上三件套出发去耙螺蛳,到了下午4点钟左右收工回来,中餐就是随身带上的干粮,喝的水那是不用带的,河水便可以喝,中饭就是干粮就着河水。

图片

  说耙螺蛳要不怕水,那是除水深的时候,人站在河岸上耙外,夏秋两季水位低时,基本上是要下到河里,站在水深腰部左右的位置。如此,当时我曾感叹,还是耙螺蛳比割涂草舒服,割涂草的场地是在海岸线堤坝外侧的涂滩上,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渴了根本没水可喝,而耙螺蛳人泡在河水里,别说基本不会渴,就是渴了,探嘴就能喝到河水。

图片

  耙回来的螺蛳需要将螺蛳肉挑出来拿去卖掉补贴家用的,因此每天收工回来后,母亲就把螺蛳浸泡在水里,让螺蛳尽可能地吐尽肚里的脏东西,凌晨4点多钟,母亲把螺蛳烧熟,叫醒熟睡中的我们兄妹5人起来挑螺蛳,我们一边擦着还不想睁开的眼睛,一边捂住哈欠连连的嘴,极不情愿的起床,由于睡意朦胧,拿在右手的针,会时不时地扎在左手指上。挑完螺蛳肉,天刚蒙蒙亮,我便与大妹或二妹,提着螺蛳肉沿街叫卖,或卖钱或用大米换均可,7点多无论卖完还是卖不完都得回家,8点左右又得背上三件套去耙螺蛳。

图片

  初、高中的暑假几乎没有休息,整天浸泡在河水里,右手被螺蛳板儿的竹竿磨得又红又肿,火辣辣的痛,然而久而久之右手的臂力倒是比同龄人强了不少。永嘉场的绝大多数塘河我是相当熟悉,师范毕业那一年被分到水心王宅的龙湾公社中学,到校报到的第二天去家住朱宅的教导主任朱老师家拜访,看到他家门前的那一条河,情不自禁地说我曾在这条河里耙过螺蛳。

  往事如烟,懵懂少年转眼已是退休老儿,岁月成了一个个故事,或心酸或开心。




图片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