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寺前街苎麻业的半壁江山——石浦张玉初及其子女

2022年03月01日 10:50:37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寺前街是永嘉场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在街上,可以找到永嘉场政治、经济发展的脉络,可以找到永嘉场历史、民俗的痕迹,可以找到某家、某业的兴衰史,如永强派出所、邮电局、供销社,如苎麻业商行、喜铺、旧物,如张朴士、张淼、郑张尚芳、吴佐卿等故居。

  本文介绍永嘉场知名工商业者张玉初先生的故事。


图片

寺前街苎麻业的半壁江山

图片

石浦张玉初及其子女

文/陈贤宝

图片

 “新义”发家

  永中街道石浦村位于龙湾黄石山南,村内有据说首建于元代的水闸,明洪武年间修成双闸陡门,清乾隆年间称为“黄石陡门”,村名古称“陡门”,又北靠黄石山,故有“石山浦水”之称,民国始称“石浦村”。以张姓为主,自明初以来,人丁兴旺。石浦张氏大多数人务农、捕鱼、划船运输为生,也从事教育、中医、经商。

图片

▲张氏老宅(临寺前河)

  张玉初出身一户殷实之家,父张新元,字书铭。长兄张延高(字益鹤),三弟张延溶(字益浩),四弟张延福(字益诰),陡门小学创办人兼校长。张玉初位次,名桃高(谱名延良),字益锵、玉初。


  据郑福云《寺前街沿街店铺一览表》可知,当时寺前街上商贸很繁荣,其中苎麻业为支柱之一,自北头桥始,有公久、张义记、王义记、老杜、冯成增(即“冯顺记”)、成春、何祥记、锡云、张洪涛等苎麻店。从中看出,当时寺前街上苎麻店大都1间或2间,而“张义记”却有5间。而根据《民国廿九年永强区苎麻商业公会会员名册》,当时街上有16家苎麻业老商号,《一览表》里缺了顺大、公泰、公大生、裕大、晋大、益大、公大利等,而《会员名册》里缺了“张义记”、老杜、成春、锡云等。


  “张义记”只是2间,其他3间应该叫“新义记”。寺前街上有几家标志“义记”店,如“张义记”“王义记”“娄义记”,前面常常冠以姓氏区别。“新义记(大房)苎麻店”有3间,店主张玉初(桃高);“张义记”在对面2间,店主张益浩。同时,南头湾路两间三层的“洪涛苎麻店”(行名“顺泰”),店主张洪涛,为张玉初之侄,长兄张延高之子。

图片

▲张氏老宅

  张玉初是关键人物。张玉初出生于1894年,在清末那年代中,他小时只读过两、三年私塾,便去当学徒。但他为人忠厚,经商才能突出。民国元年(1912年)1月,在父亲的支持下,时年17岁张玉初就在现寺前街中部开一间苎麻店,取名“新义记”。几年后,先后将兄长、三弟、家小全家从石浦移居至寺前街,陡门老屋就只剩其父母及以教书为业的四弟一家。


  张玉初从一间店面起,发展到二层楼的三间店面,后又在店后买地,沿河造屋两层楼三间,每间分前后二居室,并有一间两层楼轩房及庭院,使“前店后屋”连成一片。购对面店铺2间,由三弟张益浩经营,为“张义记”。四十年代,长兄张益鹤购得南头湾地块,请在南京从事建筑业的地方人王福标设计建设了三层楼房,取“顺泰”行号。


  这样算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玉初家族可算是占了寺前街苎麻业的半壁江山。 

图片

 商以载道

  苎麻店的经营方式为“苎麻外放,渔网收购经营”。张玉初能借此顺风顺水地发家立业,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为人”之道:商以载道,成人达已。张玉初为人正派,诚信重德,勤劳刻苦,与伙计、学徒同甘苦、共餐食,每每起早操劳店务。他好学用功,精通珠算,左右手运算自如,常以此教店员,晚上聚众习字、算账、练珠算、交流,教习“薄利多销、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等经营之道,因而生意日益兴隆,店号声誉良好,积厚家业。从这点讲,张初玉可说是个成功工商业者。张玉初也曾投资金融业,当年瓯海实业银行濒临困境,张玉初随岳父、永嘉场名绅士“七相”项廷桢投资数千银元,可惜银行倒闭,损失重大。

图片

▲张玉初先生

  张玉初热心寺前街上公益事,如义务包办店前路灯,暑天在街南五显殿前供应公益伏茶,邻居有麻烦愿意受邀排难解忧。他又写得一手好字,每逢年关,“新义记”“张义记”“顺泰”都贴满他春联;也在店里或卖春联,或送乡人,成为寺前街上“迎春一景”。


  因家业富裕,知名度高,张玉初常慷慨地接待各方朋友,待人真诚。如遇需要帮助的亲友,不论远近,项玉初夫妻均盛情招待,尽力予以相助,甚至有一家数口来家膳宿几天或数月,均无怨言。夫人项守玉是名绅士“七相”项廷桢次女,典型的贤妻良母,贤德善良,宽慈待人,乐善好施,有口皆碑。

图片

▲夫人项守玉(右1)与三妹(张景飞夫人)等合影,1948年摄于温州南洋照相馆

  出于经济实力、业界影响,民国二十六年永强镇商会成立时间,43周岁的张玉初当选为“监察委员”;民国二十九年换届时,又当选“监察委员”,又兼永强区苎麻商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共和国成立后,张玉初先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收地租,并积极缴纳公粮或折价缴费;让出部分店面给乡亲摆裁缝摊,当时被认可为开明人士。50年代前期,子女们都已经离乡外出谋生。张玉初因年迈衰老,夫妇放弃寺前街家产移居温城儿女家,家产由政府做为供销社收购站,后来成为永强派出所驻地。


  因家族影响与丈人关系,张家与各界人士交往也广泛,尤其移居郡城后,与刘景晨先生一家也有过很好的交往。上世纪四十年,刘景晨先生赠张玉初一幅国画梅花和一副对联,作品同时兼署上下款。刘景晨之女刘莱与张玉初三女张小珍为温中同班同学,在上海市工作时间,与张玉初次女张小枚家是多年老同事。2003年,刘莱赠张小枚《贞晦先生诗集》二册及《刘景晨刘节纪念集》一册。

图片

 耕读传家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家风是后代立世之本。耕读传家、孝悌立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张玉初对祖父母极尽孝道,对同胞挚爱,无微不至,在宗亲间有“大孝子”之誉。其四弟英年早逝,张玉初独自照管家用,并供两侄读书成家。即使在天灾、人祸、挫折前,他也坦然面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激勉子女们做好学业。六个子女都是从寺前街走出的,受过良好教育,并各自做出成绩。这在政局动荡年代,是难能可贵的,既得益于自身努力,更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父母家教的栽培。

图片

长女张小珠

温联中肄业,曾是医务人员,为人忠厚,亲善四邻。2017年温州“百岁寿星”。


  

长子张洪畴

曾任原永嘉县立永强小学(永兴一小)校长,捐资修缮校舍。后在温州市第十小学、温州中学等校任教。


次女张小玫

中共党员,上海市政府外事办离休干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毕业,曾在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浙江省公安厅等处工作,参与上海市地方性专业法规条例的立法工作。2018年捐项廷桢手迹给龙湾博物馆。夫张钤,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班毕业,曾任职于外交部。子一,上海市高级法官(已退休)。

图片

▲2019年11月,接受采访中的张小玫先生(时94岁)


次子张洪恩

徐汇中学高级教师,民盟主任委员,暨南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毕业。出版《初中英语字汇手册》。子二,均留居美国。


三女张小珍

中共党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离休干部。温州中学时,赴浙南游击区苍南山区参加革命。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转上海外国语大学,曾任教上海第二医学院。夫董栽道,曾任郑州大学副教授。


三子张洪声

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温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谦逊善教,“最有才华、最努力上进”(张小枚评)。1950年代创办温州速记社和速记学校。1960年代应邀赴京参加速记学术会议。


(本文根据采访记录及张小枚先生提供资料整理,并经张小枚先生审核)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