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寺前街和菜馆散记——舌尖上的龙湾之十

2022年03月01日 10:50:20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餐馆中把配好的配套菜肴称为“和菜”。一九二八年,叶圣陶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就提到“两块钱的和菜”。

  上了年纪的人,在温州的餐馆,都曾经吃过“五块(元)和”或“十块(元)和”,即:“五块钱一桌的和菜”或“十块钱一桌的和菜”。

  本期《永嘉场》,请姜文华老师讲讲寺前街和菜馆的故事。




图片

寺前街和菜馆散记

——舌尖上的龙湾之十

图片

文 / 姜文华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陵酒肆留别》

(唐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此诗是李白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春,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故作此诗留别。过去所指的“酒肆、酒店、酒楼、酒舍、酒铺”不同现在意义的酒店、酒楼卖酒又供应菜食,从前的“酒肆、酒店、酒楼、酒舍、酒铺”酒、食不兼卖。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而置酒肆于譙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姜准《岐海琐谈》引以典为“设法卖酒”。


  武林旧事》记南宋临安酒楼:已上市楼(民间酒楼)之表表者,每楼各分小閤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竟华侈。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袨服、巧笑争妍,夏月茉莉盈头,春满绮陌,凭栏招邀,谓之“卖客”;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谓之“擦坐”;又有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要等人,谓之“赶趁”(生意赚钱)。及有老抠,以小炉香为供者,谓之“香婆”;……又有卖酒浸江瑶、章举、蛎肉、龟脚、锁管、蜜丁、脆螺、鲎酱、法虾、子鱼、制鱼诸海味者,谓之“醒酒口味”。卷六?《酒楼》又记:“凡肴核杯盘,亦各随意携至库(官办酒楼)中,初无庖(厨)人”。


  清末徐珂撰写的清代掌故遗闻汇编《清稗类钞》?杭州人之宴客:“杭州以繁盛著称,然在光绪初,城中无酒楼(酒食兼卖),若宴特客,必预嘱治筵之所谓酒席馆者,先日备肴馔,擔送至家而烹调之。”到了“光绪中叶,始有酒楼。最初者为聚丰园……”又载:“光、宣间之筵席,有不用小碗而以大碗、大盘参合用之者,曰十大件,曰八大件。或更于进饭时加以一汤……宴客于酒楼,所有之肴馔,有整席、零点之别。”

图片

  古代的“酒肆”是供饮宴用的铺子,又称酒舍、酒店。唐宋时酒店与食店分建,食店又称饭庄、食肆、市肆,到了清末大店基本没有区分,小店则酒、食不兼卖。然,酒楼的前身是茶楼,早于清朝之前经已存在,只供茶水、茶点并不会有其他菜式供应。二十世纪初期起,酒楼开始兼营了茶楼的业务,而单纯提供点心的茶楼则被逐渐淘汰。寺前街传统“酒肆”、酒坊有“新源发”“怡和”“仁和”“郑长利酱园”等规模专业做坊常年供酒,直到公私合营才改制。

图片

▲平静的桥头




  《武林旧事》卷六?〈市食〉中记录南宋时临安:不少宫廷菜的烹饪方法传入市井,成为“市肆”食店的名菜。并开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市食”。所谓“市食”即小吃,过去,寺前街著名的传统小吃有:馄饨、卤肉、什锦小饼、烧饼、饵饼、油条、油卵、猪油糕、炸毛蟹、炸茄子、芝麻糖、怡糖、饼(扁)儿、松糕、炒粉干、炸年糕片、麻花、九层糕、糍粑、红糖年糕、灰汤粽子、水煮花生、回香豆、兰花豆、油松豆、五香干、砂炒豌豆、豌豆芽、岩衣冻、青草冻、豆腐脑等即可当点心也可以作下酒菜。


  早年“市肆”食店掌厨也有朝廷、官府厨子下海或拜师传承厨子两支脉人员,掌握私家菜潽,凭技艺撑场面服务于大户。民间私家菜馆是从“官府菜”的延伸或曰“私房菜”,走出家门亲近大众,那是晚清的事了。最著名的私家菜馆数“谭家菜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谭瑑青在北京米市胡同开起了私家会馆,谭家以翰林地位,聚京师官僚饮馔,开中国餐饮界的私家和菜之先河。1930年代京城报刊上报道“谭家菜”时载:“掌灶的是如夫人和小姐,主人是浮沉宦海过来人”。这“如夫人”指的就是谭家三太赵荔凤。赵荔凤广吸京师各厨之长,成为“谭家菜”之集大成者。

图片

▲南头湾



  永嘉场面海靠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做为永嘉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寺前街,晚清就有规模私房菜馆了,菜馆、饭店、酒家百多年历史,比较著名的数起来也有几十家。如“逢和春”“夏宁和”“和平酒家(张元丰)”“培成饭店”“十八踏酒家”(酒家)“吴家菜馆”“祥华酒店”“嘉木饭店”“工农饭店”“镇南饭店”“公金饭店”等。


  寺前街著名私家菜馆“夏宁和”,由夏春生初创于晚清,是本帮闻名的菜馆,座落于寺前街街中,座东朝西,三间门面的两层楼房,一层作为门市,厨房设二楼。夏宁和由女主人叶氏主厨,夏家虽然不是官员后裔,主厨叶氏出身当温州城里大户,男主人则负责把呼跑堂,由于菜品新鲜美味,深受民众的喜爱,一时名闻遐迩,几乎天天宾朋满座。传其子后因家庭原因,将菜馆典于他人。民国时夏家赎回菜馆,但已今非昔比,经营一落千丈。于1940年代,改酒店为“履昌鞋庄”,“夏宁和”以家常菜、家常饭著名流行一时。但终随时代进步和需求品位的提高,而退出历史舞台。


  寺前街民国时期著名的“和平酒家”,曾用名“张元丰”。由街中华亭张氏德珍先生创办,张氏祖传裁缝手艺,居住“五显殿”南首。德珍先生拜师学厨艺开办了“和平酒家”。张家兄弟姐妹、外甥均从事饭食业,成为永嘉场赫赫有名厨艺世家。永嘉场人习惯称呼厨师为“局场老司”,较著名的“局场老司”还有北头桥望族大户何家何荣新、寺后孙培成、阿福等师父,常年为人们操办“红白喜事”“乡贤、族人聚会”“民俗活动”等酒席掌厨。

图片

▲十八踏酒家旧址



  寺前街“十八踏”酒家,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永中合作商店(集体性质)组建,初期营业地址在张士洪水作店原址,即寺前街北头横庄桥南首。1968年迁移到街中现在地址,此处原为李浦王氏(殿前)运夫先生创办的“宏大百货”旧址,店堂设有十八踏特别宽的油漆印花木楼梯而得名。酒家坐西朝东,临街三间二层,砖木结构楼板地面,一楼前厅临街大门对帐房,帐房左边为楼梯,右边为冷菜熟食部,楼梯后边为厨房,并设有手动上下运菜提篮特别显眼。合作经营者是“夏宁和”后人夏宗标,“和平酒店”传人张福进、何岩兴(张家外甥)等,主要经营点心、小菜(零点)和“和菜”(即整食)。


  寺前街酒店论传承、规范就算“十八踏”酒家了,“十八踏”作为永嘉场最大的集体性质的酒店,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因其地处繁华的寺前街,周围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氛围。掌厨又是祖传专业厨师技艺一统,生意火得不得了。那时候如果能去“十八踏”吃一次“和菜”,是值得吹上一两个月的大事情。

图片


  “和菜”,从名词解释,是一道菜名。过年时不可少的家常菜,这菜体现过年的味道,也有作为“红白喜事”酒席的添菜。把红萝卜、冬笋(盆菜)、油豆腐泡(或煎豆腐)、芥菜丝、香菇、生姜和大蒜全部切成丝或剪成丝。大锅下猪油烧热,下姜丝、肉丝爆香,接下就是一样一样炒制,然后氽水,水开后加盐调味,有时也加粉丝,洒上大蒜熬煮一小会儿,一大盆美食上桌了,热气腾腾烹出了舌尖上的美味。寓意着和和美美,万事和顺。一般家庭都会炒制,过去,邻里乡亲之间常常分享自家的和菜,吃和菜开胃口,再者逢年过节图吉利。


  《清稗类钞》饮食类?小酌之和菜:“小酌者,二三知己之小饮之,不足为宴客,沪上所宜者为和菜。和菜,酒楼有之,碰和时所食也”。据《汉典》载:“和菜,餐馆中就某一金额,预先配成的固定菜色”。从字义理解,作“代副词”表示范围,乃是一桌菜。本文所介绍的永嘉场寺前街“十八踏酒家”和菜,是指多少钱一桌和菜。“十八踏”1970年代推出“三元和菜/桌”“五元和菜/桌”,通称“三元和”“五元和”后来又发展到“十元和”。


  过去的和菜不包括酒水,“三元和”“五元和”冷盘有:蜻子、饵饼肉、薰鹅、虾;热菜有“三鲜汤”。“三元和”小三鲜,“五元和”大三鲜;小三鲜没有“白丸”(鱼丸),大三鲜有“白丸”。“十元和”冷盘相同,热菜有:东坡肉、海参羹、三鲜汤、鮸鱼、咸菜鸡或时令小炒。“十八踏”招牌菜:三鲜汤、红烧全鱼、咸菜鸡、东坡肉等。“十八踏”还有零点菜小酌,特别是卤猪头搭生啤,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本区各乡农民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来“十八踏”点盘豌豆芽、猪头肉、蜻子、花生米之类冷菜,喝点老酒(黄酒)或生啤,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永嘉场传统习俗“无肉不成筵”,摆酒席必有东坡肉。清人菜谱记:东坡集有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爱。”今膳中有所谓东坡肉者,即本此。蓋以猪肉切为长条方块,加酱油及酒,煮至极融化,虽老年之无齿者亦可食。

图片

▲晚清菜谱



  咸菜鸡是“八盘八”全鸡全鸭传统热菜,选用本地鸡全鸡,肉质才足够软嫩鲜美。


  

咸菜鸡

咸菜采用本地雪里红,才够咸香爽口。取生姜片、咸菜叶部分置于鸡上,慢火炖制一小时,让鸡和咸菜相辅相成,也让鸡的营养融进汤里。鸡炖熟后,将咸菜梗入油爆炒后,倒入鸡汤一起入味,最后淋至全鸡之上,一道咸菜鸡就完成了。

  咸菜和鲜嫩的鸡肉在鲜汤中很是回味,一碗汤,一块鸡,即暖胃又爽口。

图片


  东晋学家葛洪《神仙传》记:“影祖善养性,能调鼎,进雄羹于尧”如果说这只是远古的传说,那么可参见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否食,吴人调鼎,率多用此。”古人解读烹饪,总要把汤摆在一个著的位置,并以“调鼎”的方式来展示魅力。“调”是烹汤羹的手法,“鼎”是加工汤羹的炊具,二者合一,则可以产生特殊效应,永嘉人把古人“调鼎”技艺发挥到极致,注重“汤、羹”菜品烹饪。


  清人记:“海参羮,切海参,使成碎丁,以笋、蕈(香菇、菌类)入鸡汤,作羹。”永嘉场人俗话说:“尉迟恭尽黑当将军,海参尽黑头个汤”。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以及抗肿瘤等作用。

图片


海参羮

海参发好、洗净、切成小方丁,投入放有葱、姜的开水锅内川一下,以拔去海腥味,冬菇、冬笋都切成丁,鸡蛋打发待用。将猪肉切成末,放入热猪油锅内炒熟,加少许清汤、酱油、使呈红色。再将胡萝卜丁、冬菇丁、冬笋丁与海参丁一起放入肉锅,并加上剩下的清汤和酒,用旺火烧熟,下菱粉勾好薄芡,然后将打发的鸡蛋倒入淘和,再撒上胡椒粉,浇上醋和麻油即好。

  此菜红的红,绿的绿,黑的黑,黄的黄,白的白,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同时味道独特,堪称美味。


传统名菜“三鲜汤”

主要原料有:猪肉丸子、鱼丸子(白丸)、熟猪肚片、响皮、花菜、火腿丝、萝卜丝、薰鹅肉丝、熟鸡脯肉丝、山粉粉丝、香菜、葱花、高汤、盐、香油、料酒等佐料。在特制的高汤中用烩的方法烹制,再加入简单的调料调味即成。

  汤汁浓厚洁白,非常鲜美喝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图片

▲鱼



  “十八踏”烧全鱼传承了永嘉场“八盘八”传统菜肴烹饪法。


  

烧全鱼

取800克以上鮸鱼去鳞、内脏、轻盐淹一下,洗净、凉干水分,过油炸之八成熟待用,上菜时放蒸笼蒸5分钟,铁锅起油炸香调料加水调芡汁勾芡,洒上葱花、香菜、红萝卜丝即可上桌。

  此菜成败在勾芡,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勾芡汁要旺火速成,用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某些调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汤汁增多,通过勾芡,使汁液浓稠并附于全鱼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刚一盛盘,香气四溢,就足矣让人垂涎三尺。吃上一口带芡的鱼肉柔软滑韧、糯而不腻、丰腴可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计划经济放开后,在横庄桥北首旁有间小吃馆子,两间门面,炉灶设门口,楼上为客座朝西朝河开窗,酒幌子临河飘扬,“小桥、埠头、榕树、酒家,”好一派江南水乡风景。此店主人姓吴,祖传经营“迎春鱼咸店”,其人后聘温州拖拉机厂食堂主厨阿福(寺后人)师父掌厨经营和菜,后来在永嘉场首推“龙凤”宴。当时,还有“工农饭店”“福林酒店”“祥华酒店”“嘉木饭店”等,寺前街横桩桥至北头桥几十米店铺就聚集了7-8家面馆、和菜馆、小吃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非常繁华。


  西晋张华《博物》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自然地理、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形成:鲁菜犹如君临天下、一统江山的北方帝王;苏、浙、徽菜好比清秀素丽、君子好逑的江南美女;粤、闽菜宛若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公子;川、湘菜就像气度狂放、傲骨铮铮的名士。永嘉场地处东南沿海,传统的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海鲜。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海洋捕捞为辅的地方经济生产方式。菜品造型清秀素丽,讲究时令新鲜,追求清淡原味,精巧潇洒而典雅大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