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大宋孤臣陈宜中

2021年07月06日 10:44:00来源:龙湾新闻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青岙人(今属龙湾青山),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在官得民心。生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少年颖悟,性峻拔,尤精举业,乡人多师之。与乐清刘黻、平阳林则祖等六人上书论丁大全之奸,时称“六君子”。

  陈宜中“学问邃通,气节端亮”,“人物纤白温雅,所立乃屹然”,“以忠义之枕,扶持宗社”,在福建任上“十乘惠临,七闽苏醒”。郑思肖评陈宜中、张世杰“二公忠烈动天地,有德感人心”。





大宋孤臣陈宜中

文 / 刘秋来

图片
图片

  四五月的暹罗(泰国),天气热得有些令人无法忍受。年过花甲的陈宜中,自占城(越南)亡命至此,便一病不起。他自知来日不多,回天乏术,但抗元之心至死不渝,便是到了阴曹地府,也誓与元虏周旋到底,想到这里不禁吟道:

死后本知万事空,愤悲国破异邦终。

忠魂此去泉台路,聚我马兵再反攻。



01

才德初露


  陈宜中,字与权,号静观,大宋末代宰相,温州史上首位宰相,出生于温州城区东门外之海坦山麓。《青山陈氏宗谱》记载:“其二世祖自闽徒瓯,凡五世。居永嘉场,后苦海寇骚扰,迁居郡城石窟门外之外沙。”嘉靖《永嘉县志》言:陈宜中居温州古城之城南厢(瑞安门、永宁门外一带),今鹿城区巽山至双莲桥附近。“相儒坊,宋枢密林略、丞相陈宜中所居。”

图片

  陈宜中少时勤奋好学,聪悟过人,有鸿鹄之志,学崇“永嘉学派”,虽家贫如洗,“性特俊拔”,却生得相貌堂堂,温文尔雅,白面书生范,故有懂相术者见之,谓日后必大福大贵。不久为资累巨万之葛宣义看好,不仅资助他去太学读书,还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他。在旁人看来,陈宜中的运道真是好爻冇门。

  但陈宜中知道,堂堂七尺男儿,靠他人扶持接济,说出去毕竟脸上无光,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倍加珍惜此番上学机会,努力上进,刻苦学习,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文誉日隆,才学备受赞赏。然而他明白,这远远不够,以太学生“无官御史”身份,论列时政,将所学之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才称得上学以致用。于是,他特别关注朝局时事。

图片

  彼时,丁大全权倾朝野,结党营私,为排除异己,多次上书攻击右丞相董槐,说他有不臣之心;还调来百余隅兵,持刀围堵。董槐被逐后,丁大全以其党羽——袁玠为九江制置副使,那袁玠贪官一枚,为敲诈钱财,逮捕土豪乡绅,激起民变。

  热血青年陈宜中得闻此事,想都未想,便联合刘黻、林则祖、黄镛、陈宗、曾唯等太学生,伏阙上书,请求宋理宗罢免丁大全。可皇帝百般庇护。陈宜中虎口拔牙,勇气诚然可嘉,但结果可想而知,丁大全非但安然无恙,还倒打一耙,指使其鹰犬——监察御史吴衍等弹劾陈宜中,于是,三加二除五,陈宜中被开除学籍,逐出国门,贬斥到建昌军拘禁。

  孔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但陈宜中做梦都没想到,丁大全这只恶虎会一手遮天到这种程度,不费吹灰之力,即令陈宜中从云端跌入深谷。虽然,陈宜中的举动赢得人们的同情,在他被扫出临安城时,祭酒、司业率学生冠带相送,但仅此而已,他所付出的代价何其惨重!赌上了自己的前途,也赌上了自己的人生,从此,那拿笔之妙手,却被迫去扛那杀人之枪,陈宜中悲愤难平。更悲催的是,他的举动不仅使丁大全加强了舆论的管控,而且在背地里狠狠给了他一闷拳。这一拳打得陈宜中是差点一蹶不振。

图片

  彼时,陈宜中在建昌军拘禁,某天,岳父葛宣义带领全家去江心寺设水陆供,祈求保佑陈宜中逢凶化吉,留下长女(陈宜中夫人)看家。可就在那夜,一股来路不明的强盗将葛家洗劫一空,末了,还把葛大小姐给掳了去。

  钱财乃身外之物,葛家也不缺钱财,劫了就劫了,问题是葛大小姐被掳了去,连傻子都晓得,给强盗抢去会是什么下场。因此,陈宜中得知消息差点背过气去,但事后想来,此事何其蹊跷?若大的温州城,家底殷实的也不止他葛家,那强盗不抢别家,却偏来打劫葛家,时机又瞄得贼准,陈宜中横看竖瞧,都觉得是丁大全的手笔。

  丁大全外号丁青皮,无赖出身,性格阴险,朋党遍天下,做这种事,小菜一碟,在丁大全看来,碾死冤家陈宜中,不如羞辱陈宜中更令他解气。若干年后,陈宜中以文昌出守七闽发现,当年打劫葛家的强盗,为福建巡防官兵所扮,虽然,陈宜中把他们都绳之以法,但他所受伤害,只有他自己能明白。

图片

  所以,在建昌军的岁月,是陈宜中有生以来最灰暗、最无助、最绝望的时期,行动无自由,精神受折磨,真正的度日如年。他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说还有什么挥之不去的念想,便是那伏阙上书的结果,无数次苦想,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为什么正义的自己会受到这样待遇?

  某天,他突然省悟,将“永嘉学派”务实精神挂嘴上念的自己,关键时刻,完全忘却“利义一致性”,在丁大全的事件上,便是将义理抬高到脱离功利的典型,怎么能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眼下的遭遇,便是莽撞结果。

  可是,呆在建昌军,会不会是他永远的归宿?他还有出头之日?陈宜中“打起心头拳”来。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日月可以轮回,那么遇上此类事件,他一定谋定而后动,坚决把斗争策略放在首位。


  


02

宦海浮沉


  天道轮回,开庆元年(1259)九月,蒙古兵攻打鄂州,丁大全因隐瞒其进攻消息,而被罢免了右丞相。丞相吴潜乘机为陈宜中鸣冤,上书请求解除对陈宜中等人的拘禁,召返朝廷,回太学。

  接着,贾似道入相,为笼络人心,特“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陈宜中时来运转,于宋景定三年(1262)廷试荣登榜眼。

图片

  对陈宜中而言,贾似道于他有再造之恩是无疑的,不管贾似道出于何种目的,没有贾似道的橄榄枝,就没有陈宜中的重生。所以,他感激贾似道,这从他的《贾师宪望海楼成次韵》《和贾魏公冬大雪诗》等诗中可以看出。

  但感激归感激,他陈宜中与贾似道压根不是一路人,陈宜中心中有自己的沟壑,他的沟壑是,任何时候都要将民族的大义放在首位,竭尽所能,务实进取,为大宋、为百姓谋福祉,而决不像贾似道那般,忽必烈兵围襄阳,还整日端坐葛岭,嬉戏作乐,累月不朝。

  当然,攘外必先安内,而安内,他不会重蹈伏阙上书的覆辙,借力打力也好,睚眦必报也罢,只要不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手段也是必须的。

图片

  陈宜中气死郭方泉是例子一。周密《周阊》条记载:郭方泉因“《虚名实用》一疏。为陈宜中所不平,达于贾相,大费分解,夙有上气之疾,呕血而死。”

  陈宜中弹劾程元凤纵容丁大全肆意作恶便是例子二。咸淳三年(1267),程元凤二次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怕程元凤再次为相,会削弱自己的权力,正苦于无计对付,陈宜中的弹劾“七月七生阿巧”似的,与他不谋而合,正中其下怀,而陈宜中身为监察御史,弹劾监督百官本是他职责,所在,可他人看来,陈宜中则成了与贾似道乃穿共条裤的同党,陈宜中百口莫辩,他何其看重名誉,“赤心报国平生愿”,怎能容忍他人这等说三道四?为洗清白,陈宜中请求外调。

  好在他是个务实之人,出身下层社会,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到哪儿都能想着百姓,为百姓谋福利。当江东提举盐茶时,发现“盐钞法”的弊端,于是,上书《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为民请命。《贺刑部陈尚书启》对其为官也多赞美之词。咸淳七年,他“知福州,在官得民心”,朝廷对他政绩也肯定有加,《宋史.度宗纪》咸淳八年八月乙卯诏曰:“福建安抚陈宜中克举厥职,升宝谟阁待制”,陈宜中的能力以及爱民之心可见一斑。

  但是,无论陈宜中多么努力,多么尽心,他都被视为贾似道的人,或外调,或辞官,甚至力挽狂澜,在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看来,都被看成政治作秀,这是陈宜中最无奈、也最不能接受的。

图片

  咸淳九年,南宋军事重镇襄樊为蒙古军攻陷,乃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临阵逃遁所致,贾似道为包庇其亲信,仅将范文虎降了一职,转任安庆知府,不久范文虎降了元军,贾似道只好亲自督师芜湖,与元军战于丁家洲、鲁港,结果大败,宋军主力几乎殆尽。

    陈宜中上书弹劾贾似道误国之罪,同时提出罢免“似道诸不恤民之政”。又平息了贾似道“迁都”主意引起朝局的动荡和人心的恐慌。

  彼时,贾似道不知是脑子进水,还是被蒙古人的气势给吓的,居然在尚未请旨的情况下,擅自“榜列郡如海上迎驾”。此言一出,大宋上下全炸了锅,人心惶恐到极点,右丞相王爚、左丞相章鉴先后擅自离职宵遁,朝臣除殿前指挥使韩震“潮落倒划上”外,其余的臣工对“迁都”大多持反对意见,陈宜中凭借其敏锐政治嗅觉猜测,韩震举动必有古怪。

  不久,得殿司副帅彭之才密告,说韩震欲兵劫三宫强行“迁都”。陈宜中将计就计,假意与韩震商议“迁都”事宜,将其骗至家中试探虚实,韩震得意忘形,告之曰:“三宫不动,但殿司山上发土炮入皇城,警以虏至,三宫可迁驾矣。”于是,陈宜中把韩震给结果了。力挽狂澜,稳定朝局、人心。

  经过此事,谢太后对陈宜中信任有加,并拜他为相,可是四朝元老——王爚不乐意了,他本以为“死个老老娘,腾张床出来”,却半路杀出了陈宜中,生生分他的权,于是,王爚先以前线战事吃紧为由,逼迫陈宜中亲自去督战,不成,便暗中鼓动太学生——刘九皋等,上书诋毁陈宜中的政策和为人,陈宜中陷入了政治危机。

图片

  太学,是朝廷培养未来政治精英之去处,太学生代表的是天下读书之人,太学生的言论,其影响力有多大陈宜中最清楚不过,太学生对他不合事实的诋毁,令陈宜中心寒之极,他是当过皇帝老师,并得皇帝特赐象简、金御仙花带、鞍马的人,在太学生们的眼里,竟是这等不堪。

  陈宜中知道,此事的幕后主使是王爚,而王爚之所以这么黑他,就想舆论造死他,好独揽大权。一个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为了权力,可以不顾廉耻是非,陈宜中真的是好伤心、好无语。那么好吧,我陈宜中给就是。陈宜中递上辞呈奏曰:“公论无情,何所不至。或谓臣乘事倾似道而夺其权,或谓臣拱手不留臣鉴而据其位,臣既无面颜立于百僚之上。”然后挂印离朝,回老家温州。

  意外的是,谢太后居然不让,理由很简单,朝堂没有陈宜中镇着她不踏实,故陈宜中头日离开,谢太后次日就罢免了王爚,又先后下了三道诏书——《勉谕陈宜中诏》《赐左相陈宜中勉谕造阙诏》《再赐陈宜中诏》等要陈宜中回朝,可陈宜中真的累了,不想再折腾了,余生若能如陶潜那般,采菊东篱,悠然南山,何其自在,且母亲年迈,身体欠佳,自己一直没机会侍奉左右,现在正好尽孝。

  谢太后见陈宜中无回朝之意,就亲自给陈母——杨太夫人写了封信,于是,伟大母亲一番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令陈宜中如醍醐灌顶,立马奉诏复职。

图片

  彼时,形势危急,京师内空,兵源奇缺,陈宜中无奈,只得下令征“招年十五以上者为军,号武宣军,长不满四尺,观者心寒,”而勤王,亦仅张世杰军队响应,而张世杰是归正之人,陈宜中对其难免有天生顾虑,张世杰督师水军,焦山大败。

  于是,临安城危在旦夕,是战是和,群臣各执一方。张世杰、文天祥等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陈宜中则主张,双方兵力悬殊,宋军新败,士气低落,先避锋芒,保存实力,赢得时间,再作计算。谢太后赞同陈宜中想法,可议和,向来为主战派所不耻,所以千方百计暗中破坏阻挠,先杀元使严忠范,又杀元使秦中等,破坏议和,当议和不再可能,打又打不过人家,陈宜中只得率群臣入宫痛哭哀求太后“迁都”,奏曰:“昔贼未近,不宜轻动,自召乱端,弃宗庙社稷;今贼既犯京畿,不容不迁都。”

  好不容易,谢太后勉强答应,事情却阴差阳错出现了纰漏,使整装待发的太后,等了半天,也不见陈宜中动静,于是大怒,情愿献城纳土,投降元军也不“迁都”。陈宜中多番哀求,老太婆是铁了心要投降,“更命宜中使(元)军中,约用臣礼,”这令陈宜中十分为难,向元军称臣,不如一刀结果了他,自古忠臣不侍二主,谁想投降谁投降去,反正他陈宜中决不做出卖国家、出卖民族的事,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誓与元虏斗到底。

  此时,偏偏又遇上陈母往生,奔丧在即,陈宜中便干脆拥二王悄然出宫,南下温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江心屿龙翔寺汇合,拥立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光复宋朝。

  陈宜中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实在无暇安葬母亲,元兵逼近,便扶母亲的灵柩上船,前往福建,后在大帽山凤岭下葬母亲,留下长子守灵。



03

饮恨异邦

  此时,朝廷重立,益王赵昰“为宋主,改元景炎”继续抗元。不过拥兵自重的张世杰成了朝廷新锐,最要命的是,陈宜中与张世杰的政见,从一到十,没几个是对得上的,沟通困难,而将相不和,国之大忌,与其呆在这里什么都做不了,时时防着被暗算(张世杰手下),不如去占城探探虚实,若能借得一兵半卒,我主也就多一份安全保障,若不能,为皇上谋得一处落脚点也是好的。于是,陈宜中带着自己的小股人马,身护玉玺向占城出发。

  海上的种种艰难自不必说,好不容易到了占城,却发现一切并非想的那般简单,本来嘛,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现在,大宋要钱没钱,要兵没兵,人家又怎么肯借兵给他,去对付蒙古人的铁骑?

  陈宜中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留在占城比较实际,不过斗争方式需要变通,从长远看,只要自己这个大宋的宰相活着,便足令忽必烈寝食难安。当然对陈宜中来说,做这样的选择很艰难,死何其容易痛快,于他却是奢望,因为只要他存在,即是王朝的象征,人在,希望便在,他不相信大宋百姓会甘于元虏的奴役?所以为大宋、为民族,他只能苟且的活,不能慷慨的死,即便有一天真的要死,也要悄无声息不为人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宋孤臣。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