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钓河虾

2021年12月08日 19:39:00来源: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瑞塘河是温州的母亲河。对于老一辈永嘉场人来说,塘河就是他们一生的河流。在辽阔的平原上,绿树村边,青山廓外,风吹稻浪,处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人们下地种田,下河捞鱼,河畔捣衣,酒话桑麻,过着鱼米盈香的乡野生活。悠悠塘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承载着离乡游子的思乡情。


图片
图片

王则信

图片


  “六月河虾水面漂”是永嘉场从前民谣中的一句唱词,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年遍布全境的大小河道水族之多,水之清冽。儿时能吟唱的歌谣还有几首,唯这一句记忆最为深刻,以至时至如今,每每踱着老步在西子湖畔徘徊低吟,眼前还会顿现孩提时钓虾的情景。

  钓虾,这是怎样一种生机盎然的童趣啊!


图片

姜文华画


  永昌堡内有两条穿城而过的塘河,因得益于源头活水,城堡内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它须臾不离。清晨,河水经一夜缓流,清洁干净,汲之用来做饭做菜。白天的其余时间,洗衣、洗菜、淘米,样样依赖于它。至于傍晚——特别是夏秋的傍晚,农户们会在塘河(包括塘河两旁的十浃)边架起水车,给干涸的稻禾浇灌琼浆玉液般的河水,只需细心谛听,均能闻到庄稼丝丝入扣的欢歌声……

  但是,塘河的功能远不止此,在它悠长而深沉的“腹中”,还有难以计算的宝贝:漫游的鲤鱼、鲫鱼,蛰伏于河底的鳗鱼、乌鳢(黑鱼),出入于河岸小孔中的河虾、鲇鱼……难怪城堡内一位草木秀才赞叹道:“前河、后河,其实是新城底不少人家饭桌上的菜盘子。”所有这些水族,取之各有其法。但在诸多的“法门”中,我仅一手——钓虾耳。

图片

  一次去杭州武林门万寿亭菜场买菜,对着泡沫塑料箱内的河虾,探问价格。女老板掷地有声地回应说:“一百三十元一斤。”

  “虾儿这么贵呀!”我咋舌冒出一句。只听得女老板颇为不屑地说:“野生的!当今野生的东西没有不贵的。不信,不信到别的摊位问问……”

  我当然相信。当下的中国,人工短期催生的东西多了,野生的东西自然弥足珍贵了。

  可是老板娘不知道的是,站在他面前这个糟老头,当年可是钓野生河虾的能手哩!

图片

  上午放学了,我连蹦带跳地跑过楼梯桥,急匆匆用过那碗只见番薯干少见大米的中饭,一刻不停地从门后拿过事先准备好的钓虾工具和一只内装蚯蚓的竹筒藏于身后,兴冲冲跑向前河。我爸常说,甭说你妈大字不识一个,可脑袋瓜子灵着呢。母亲见状,知道我风风火火会去干啥。大声叫道:“钓虾,头顶太阳似火,河岸边石头烫得煎豆腐,你不要命啦!”我应道:“我捡杨柳树下阴凉的地方……”

  这话是糊弄我妈的。一到河边,蹲下身子细细一瞧,只要有虾儿在水下河坎上爬动,哪管腹下压岸的条石烫得快冒烟,立即趴下。

图片

  钓虾不像钓鱼,虾儿体小分量轻,钓竿只需尺许长的竹梢就行。钓钩是我自己做的,小小弯弯的,套上蠕动的蚯蚓,露出鲜红的一小头,依靠绕在钓钩上方二寸处的一小片牙膏壳做的坠子,下沉到水下。我轻轻地移动着水下的钓钩,慢慢向虾儿靠近。这家伙贼灵贼灵的,不知是尖头上的那对小眼睛特别明亮,还是不知藏身何处的鼻子嗅觉超级灵敏。总之,它已经发现前面有美食可以享用了,于是伸出那对异样灵活的钳子,夹住蚯蚓,将诱饵送入嘴中。

  我凝神屏气地看完全过程,知道现在该是提钩的时候了,便轻轻一拉,竹梢做的钓竿低垂几下,一只河虾已在我手中……

  我最期盼能够钓到老河虾。老河虾个头大,尾巴和两只大钳粘有绿色的河苔,但它不轻易外游,通常藏身于河坎的小洞里。我的高招之一,就是能根据小洞的形状,判断出洞内有无“猎物”,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迹象,心中那个高兴呀,岂是“心花怒放”能形容的!趴在河岸上的我,迅速移动着套有蚯蚓的钓钩,放到“老河虾”藏身的洞口,上下左右有节奏地晃着,洞中的“老河虾”准是嗅到那淡淡、悠悠的腥味,试探性地伸出一对带苔的大钳,四下搜索,最后终于上钩了。

图片

  “老河虾”体形大,有时钓竿会深弯下来,颇有分量地晃了几下后,才能提上来。

  小学中午休息时间有限。下午上课前提早几分钟摇铃。钓虾的地段与学校极近,一闻铃声,立即收起钓竿,快步跑回家放下“猎物”,急匆匆地去上课。

  下午放学后,一则太阳将近下山,暑气渐消,塘河边的岸石不再火烫难耐;二则母亲见我中午“大有收获”,便降低了嗓门,仅说一句:“钓虾钓虾,别钓到河里去……”那意思分明是“法外施恩”,默许了。由于下午钓虾花费时间比中午长,所以收获也多。饭桌上那满满一盘殷红的河虾,是小小年纪的我奉献给全家人的一份“厚礼”。

图片

姜文华画

  往事如烟。二〇一四年早春,回乡参加英桥王氏第十二届圆谱庆典。整整时隔三十年后,蒙亲戚诚情邀请,又有幸在城堡内小住数天。盛典在王氏大宗祠举行。在过去好长一段时间里,王氏宗祠是王门子孙求学的永昌小学所在地。我跨进大宗祠左侧河上的楼梯桥,深感这座与古堡几近同龄的石桥,益显老迈和古朴。花岗岩砌就的桥面、桥阶,因踩踏的行人多,变得滑溜锃亮。但桥畔的河塘则是重砌过了。我真想俯身在重砌过的河岸上,重温童年钓虾的那一幕。虽然穿城而过的塘河之水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见底,河中也少有漫游的鱼虾,但略显混浊的河水中毕竟沉淀着我童年快乐的梦,沉淀着永远无法回去的昨天、前天……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则信

  1940年10月出生,永昌堡人。1960年考入杭州大学,1962年投笔从军,1965年复回杭州大学继续求学,1967年毕业,开始在党政机关供职,两次当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转入教育战线,致力于远距离教育科学研究,著有《当代中国词库》《远距离教育辞典》等书。此外还撰有纪实文学作品《回首之间》《无法沉默》《无怨无悔》等,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

图片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