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村庄 —— 衙前村




衙前村,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东邻永乐村,南接水潭村,西连城北村,北倚沧河。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广为流传的“王梦竹卖杨梅干”故事就出于此;这里为革命老根据地村。而超前的队社企业,亦让龙湾民营经济在这里率先破土而出。
王锷老师的《衙前村》,给我们展示了历史上龙湾村庄的一个重要发现:一个村就是一个小城,围墙如城墙,门台如城门;门台不只是某家的,而是全村的。如此封闭式“小城”村庄,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衙
前
村
文 / 王锷
衙前村由龙湾区永中街道管辖,处于永强上横路和下横路之间的村落。东邻永兴街道永乐村,南临衙前河,与永兴街道水潭村相望,西有芝麻桥与城北村毗连,北倚永中沧河村,田垟辽阔,环境优美。
村情中的红色基因
1933年建立衙前党小组,组长王标云。1948年10月,诞生衙前村党支部,书记王阿巧,成员有王日钦、王宏勋、王宏立、王成旺、王庙上等。1986年9月,被瓯海县定为二战时期革命老根据地村。1949年5月成立村农会组织。1950年建立村组织。1958年11月至1960年7月,与城北村合并组建城北连队。1962年分村称衙前大队。1984年改称衙前村委会至今。

▲衙前村
该村距龙湾机场2公里,永强大道贯穿南北,交通发达。轨道交通S1线,于村北设有永中站。村里建有公园式文化礼堂、村民中心、居家养老食堂。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1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14被评为区级“全面先进单位”。
村居小城呈特色
衙前村原拥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城,东西宽约180米,南北纵深约110米,城墙高3米。城墙南边设有二座大门台,二小门,东、西、北各有一小门。现尚存二座大门台。下门台宽1.6米,高2.5米,建成时间较早;上门台宽1.4米,高2.3米。南向城墙石块砌叠十分精制考究,石块四缘成直线,表面异常平整,以几何角度叠建,故称“斗角石”,又因做工昂贵,故又称“斗米石”,即一块石头价值一斗米之意。据说下门台城墙被倭患劫掠后重建,“斗角石”略显逊色,而上门台城墙的“斗角石”原质原味,其细密缝隙构成“靴子”“蟒袍”等图案毕现,令观瞻者称奇。

▲上门台
据当地老人王会顺口述,上门台与下门台内各建有九幢平房(仅有小楼阁)。各门台还配添木门,用“柱闩”,夜间闭门,窃贼难以光顾,确保一方安宁。原城墙内有“日池”与“月池”,池水清澈见底,为村民理想饮用水,后因房屋改建,日月池现已不存。如今,上下门台各存一口方井,又因全村接上自来水,方井仅供洗涤或防火。另外,上下门台临衙前河处均建有水埠头,供农船停靠,也可洗涤,为地地道道农耕时代的做派。
1958年,衙前村“吃大灶”时,人口500人,水田300余亩。当年,村民均住在小城内,城墙外尽是一望无际水田,特别是村落东北方,水田中布列七凼,即头凼、二凼、三凼、坑头下个凼、坑头上个凼、长凼、猴驮凼。
且听流传的顺口溜:
衙前屋后七个凼,出来儿孙会收卵。
衙前屋后一条浃,出来儿孙会养鸭。
衙前屋后一只缸,出来儿孙会孵坊。
衙前门前一条墙,出来儿孙养鹅娘。
这富有地方色彩的顺口溜,不仅概述了衙前村当年的村貌,而且也演绎了祖祖辈辈从业的特色,留给人们美好的家园记忆。
1976年后,随着村民人口增加及改革开放日益富裕起来,突破了原衙前城墙限制,纷纷于城墙的东西田垟建造新楼屋,并形成横跨原上下门台之前衙前街。其后,在原“永梅公路”(今永强大道)穿村而形成的“十字路口”,公路西辟为“衙城街”,与城北村“衙城街”对接;公路下辟为“衙民街”。村域版图大大拓展,工商气息渐浓。

▲文化长廊
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于紧临衙前河的晒谷坦,改建成2000平方米的公园,配建“七字亭”,周植花木,添置健身器械,为村民提供养生休闲的活动场所。并于公园西侧建千余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与公园相对衙前街旁,建成320多平方米居家养老食堂,使“老有所养”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

▲养老服务中心
衙前历史及村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一,衙前村历史悠久,是明代全国十大盐场之一——永嘉盐场课司衙门,古称“永嘉场,王半场”。因为永嘉盐场一直由当时温州望族东嘉英桥王氏先祖所控制,后有英桥王氏楼下派九世祖(明隆庆五年进士)王良心翁、英桥王氏六派十世祖斗岳翁(景相)举家迁入繁衍成村(见公园外“村史廊”)。
其二,衙前村有650余年的历史。元明期间是永嘉场盐署衙门,即英桥王氏纨裤子弟肃一仕宜公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后,任举乡正时居住地址,古称下六宅。明天顺元年(1457)英桥五世祖(即英桥王氏六派始祖)梦竹公,义救朝延重臣章纶公,用杨梅干拯救百姓脱离瘟疫之苦,明英宗封其为将仕佐郎,将衙前(下六宅)赐子做为府门居住(见村委会二楼村史材料)。民间《王梦竹卖杨梅干》故事流传数百年,地方戏《拜天顺》昆剧常演不衰。
其三,据英桥《王氏宗谱》记载,九世祖王良心,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自永嘉场盐课司(场署今永兴下垟街)迁此(见村委会二楼村史材料)。
其四,现住永中衙前村的宗亲王会者先生讲:相传他的祖上原住永兴堡南门(萼芳村),清康熙年间,为避战乱搬往他处,“复界村”,从茅竹岭外迁居而来。据此说来,永中衙前王氏始祖便是英桥王氏原住在永兴萼芳村盐署衙门前栖云翁的后裔。“复界”时,正是这支英桥王氏十三世祖及近亲房族选择永中衙前而居。此事对照英桥王氏有关谱牒,正确无误,谱称这支“英桥王氏楼下派衙前三房”。然而称指中的“衙前”并非“永中衙前”地名,还是指“永兴盐署衙门前”那个地方……推测当时“永中衙前”地方未有开发,没有正式地名,这些来自永兴萼芳村的永嘉盐署衙门前的人居住下来后,周边村落的百姓称其为“衙前人”。“衙前人”就成为当时居住在那里的栖云翁后裔——英桥王氏楼下派衙前三房人的代名词。久而久之,群落名演变为地名,“衙前”这雅号不知何时就自然而然地正式成为该地的地方名称了(见王会岳《漫谈“衙前”村名的由来》,载于《龙湾史潭》2019年总第十二期)。
总上所述,作为探讨“衙前村”的由来,笔者认为第四种说法,理由更为充足,更切合“衙前村”村名演变的实际。
红专农场的乡土记忆
1959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永强区利用衙前村屋后约280亩水田,创办省级的农场,当时,倡导“又红又专”,农场冠名“红专”,带有时代特征。
农场创建时,场长由原永强区干部周庆生担任,副场长由城北村干部王忠良担任。农场成员除招用衙前村的村民外,还向永强区范围招用农民,如三甲、五甲、度山、小塘、下垟街等地,凡体力强健,又懂农耕的农民,成为招收的主要对象。城北村为近邻,有10亩水田“入股”,故招收该村3名村民。同时,还聘请农技专业人才,如聘用温州市农技员“老周”专管试验田,永兴康一村郑忠勋专管气象(后由王靖福接任)等。
红专农场实施耕作创新,于衙前村后溪浃潭口建有三层楼高的控制台,用电力启动田犁翻土、脱粒机脱谷,农场整体实施机械化生产,设备由政府部门配给。这一新生事物,令参观者赞口不绝。红专农场扬名四方,风光无限。
当时红专农场播种的稻谷属优良品种。据农场职工王靖福回忆说,“三粒谷子一寸长”,一年三季,夏秋二季种水稻,冬季播种“胜利油菜”,主要任务是培育种子。收获的种子送存永昌堡内上沧浃仓库。
红专农场的办公地点设在芝麻桥边家辉家的五间楼屋内。
红专农场历经五年,后迁并于瓯海娄桥省农场。曾经的红专农场风光不再,但在永强广大农户中,仍有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文化礼堂
民间信仰的多元化
紧靠衙前小城东围墙外,建有王氏小宗祠,正面五开间,旁加两轩间,占地面积1.2亩,是本村王氏宗亲祭祖敬宗的“圣地”。上世纪90年代,因永梅公路扩建及旧村改造被拆除,改建成“纪元楼”。
衙前下门台与上门台拐弯处,建有单间五通爷庙。主神五通爷,辅助神有娘娘、土地爷。五通爷为一尊财神爷,因村民大多做小本生意,“招财进宝”成为民众的期盼,“五通爷”庙成为村里唯一的“神殿”,每月初一、十五,本村信众及周边办企业者,进殿祈拜,焚香秉烛,络绎不绝。每逢三月初二,为五通爷诞辰,早年总会唱上几本鼓词,随后,也有改放电影或邀戏班演戏几日夜,以示庆贺。
近年,上下门台拐弯处改建为二层“居家养老屋”,将五通爷升至二楼,并迎入“观音”像,以适应民众多元信俗的诉求。
发端于孵坊的民营经济
1941年,村民王志昌在上门台靠西城墙边创办孵坊,购置45只大缸,请平阳12位孵坊师傅为技术指导。
据当年参与孵坊工作的老人介绍,每只大缸放置鸡蛋1500枚,于新缸中焙(用砻糠拌米糠煨)4天,再翻入陈缸焙6天,将鸡蛋放入人脸眼袋下,以不感过烫为度。然后再将鸡蛋摆放于席上,捂盖棉胎11天,就可破壳出小鸡了。这11天的孵化过程,技术要求甚高,均由孵化师掌控。孵化时间在清明节至端午节2、3个月内。端午节至中秋节3个多月为孵化小鸭时间。孵化小鸭每只大缸放蛋1000个,新缸焙4天,翻至陈缸焙6天,再摆放席上盖棉胎18天,小鸭才可破壳。鸡蛋成色优劣,决定其孵化率。负责销售的村民徒步肩挑小鸡笼挨村零卖,小鸡除境内销售外,还远销瑞安九里等地。小鸭则远销乐清县等地方。甚至有村民王培元等,肩挑上万只小鸡,徒步远销福州、厦门、南京、上海等地。数月后,他们又沿途回收家禽及禽蛋,赚点辛苦钱以贴家用。
据村民王斋回忆,其父王志昌1949年去世后,他的大哥王升又继续营销了三年。在王氏孵坊的带动下,全村近一半村民贩运禽蛋,足迹遍布全永强,及邻近区域和温州市区。1953年,衙前村集体经营孵坊业,由村民王汉友总负责。孵化业经济收入占农业分红的一小半。衙前成为名副其实孵坊专业村,享誉四方。
1968年后,农户普遍不养鸡,孵化业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发展多种经营,引领村民迈上致富路,约于1978年,村里创办针织厂,90多位村民成为针织厂工人。厂长王会顺,供销员王洪庭,技术指导特聘温州市蔡锦文师傅。针织厂历时一年多后,又在蔡锦文师傅指导下,凭“敢为人先”精神,生产手推横机。产品旺销,全村有70%的村民参与,形成遍地开花的“家庭工业”,产品远销瑞安、平阳、市区等地。目前,尚有王靖敏等,开发自动化横机,工厂办到嘉兴,日产自动横机上百台,成为全村办厂能人之一。
村情中的红色基因
衙前村地处江南水乡,村境陆地较大,水域面积亦不小,出入离不开桥梁。

▲横塘桥
横塘桥,俗称“芝麻桥”或“姊妹桥”。位于衙前村与城北村交界的塘河(又称轮船河)上,桥梁东西走向,五孔柱梁式石桥,全长26米,宽约3米。桥板外侧分别楷书阴刻“横塘桥”“明诰封通政使右通政王溪桥建”等。
王溪桥,名钲,字九思,永昌堡英桥人,诰封通政使右通政,奏免“折色”,倡筑沙城,恩泽乡里,永兴东瓯王庙塑像纪念。
卖柴桥,又名珠浦桥,位于衙前村与永兴街道大塘村交界处,是沟通下垟街(又称下横路)与上横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据《浙江省瓯海县地名志》“桥梁”条目载,珠浦桥“以所在古道珠浦河得名”。该桥初建于明代,原为五孔石桥,桥面三块石板宽。温州第三次沦陷时,下垟街季宅祠堂驻有日寇,日本兵常肆虐乡里,弄得永强鸡犬不宁,人心难安。为了切断衙前村及上横路与外界联系,当地民众忍痛将卖柴桥毁掉。1945年,日寇投降后,毁坏的卖柴桥急待修复。上世纪40年代末,衙前村乡贤王志昌出资按原状重修了卖柴桥,大大方便了民众出行,被传为佳话。
卖柴桥,这古怪的桥名,含义令人费解。笔者走访当地耆老,说古时下垟街一带,盐民起先以煮盐方式产食盐,需要大量柴草,而上山(瓯江青田以上或永嘉楠溪底通称)山民将“八月柴”、松枝、柴爿等柴草运抵此桥售给盐民;又因该桥南向河面开阔,可集聚多艘卖柴船只,形成较大的“卖柴市场”,日长天久,原“珠浦桥”桥名已被淡忘,却以“卖柴桥”冠之桥名,“卖柴桥”就慢慢叫开了。当然,下路村民日常生活也需要大量柴草,故“卖柴桥”的柴火交易常年不衰,热闹非凡,“卖柴桥”在人们记忆里,也挥之不去,根深蒂固。

▲卖柴桥
跨入新世纪,为方便交通,又将石板结构的卖柴桥改建成单孔宽畅的水泥公路桥了,但“卖柴桥”桥名仍保留不变。桥边赫然醒目的“卖柴桥”三个大字,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此桥悠久的历史。
衙前桥,横跨于594米宽的衙前河上,原系永梅公路桥。跨入新世纪,国家以大手笔投入,衙前桥也升级改造,两旁添加“行人道”及“双轮机动车道”,桥貌更加气魄宏伟,公交21路、48路、130路、139路以及瑞安至永中、状元等“招手即停”的市际客车,闯南走北,出行甚为便利。
衙城桥,位于后开发的衙城街与塘河交叉处,系地道的公路桥。
王氏族中多乡贤
衙前村,境域不很大,人口也少,但人才辈出。
王由,字秉璠,号梦竹,将仕佐郎,七品散官,义救重臣章纶,有王梦竹卖杨梅干传说。王氏宗谱创始人,有《效颦集》行世。
王良心(1537至1579),隆庆辛未(1571)进士,曾任广东省广州府增城县知县,为官清廉,重教化,省刑罚,创学宫,建雁塔,倡文化,官至七省漕运。
王竹雪,举人,著作有《耕耘余思录》《竹雪书窗录》等。
王应龙,家财万贯,人称“田买至上河乡,家住永嘉场”的首富。
王孟爕,号斗岳,慷慨好施,乡人称其仁厚,为衙前石墙的倡建者。
王兴,曾任洞头县县长。
王迪,区政协常委,华迪集团创始人。
王忠,省优秀党员,市级劳模。
王靖听,市级优秀社区书记、省千名好书记、省119消防先进个人。
王靖岳,著名武术家、传统武术特级教练、首届区武术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