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陈宜中帅闽政绩

2021年04月22日 10:30:00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今温州市区)人。南宋景定三年(1263),登进士第二人(榜眼);德祐元年(1275),知枢密院事,拜左丞相;次年,“遁归”温州之清澳,即扶政二王南下闽粵,坚持三年多的抗元斗争,为民族的复兴留下顽强不息的种子。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四月,陈宜中任福州知府兼福建路安抚使。在闽一年五个月,他整顿生产,主张抗战,重视教育,兴修水利,政绩显著。《宋史》记载“在官得民心”,牟巘《贺刑部陈尚书启》所云“十乘惠临,七闽苏醒”。



图片
图片



陈宜中帅闽政绩



文 / 孙建胜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四月,陈宜中以显文阁待制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至次年八月三十日克举厥职,升宝谟阁待制。在闽一年五个月,《宋史》记载“在官得民心”,牟巘《贺刑部陈尚书启》所云“十乘惠临,七闽苏醒”。具体政绩均未明。本文试梳理一二。

图片

  ▲宋丞相陈宜中像




图片


诛除不法海巡




  宋周密《陈宜中父》记载陈宜中在福州为民除害之事:“陈在南日,葛以往江心寺设水陆供,尽室以往,独长女居守。葛巨富,是夕寇夜至,遂席卷以去,长女亦被获以往。至是寻盟,乃以幼女归之。陈后以文昌出守七闽,遇巧节,诸吏各有所献。陈妻忽识一柈,似其家物,审是果也。因语陈,陈乃召吏叩所从来?云海巡所遗也。亟发兵围其寨,尽俘诸校,置于理,悉得其情,正葛寇也。事已吻合,以次伏诛,无漏网者。”


  周文所载,温州东门外沙葛守义,资累巨万。陈宜中十许岁曾来葛家贷钱,葛许配以长女。宋理宗宝祐间,陈宜中读书于太学,有海寇席卷外沙葛家,并劫持长女而去。无奈,葛守义改以幼女适陈宜中。咸淳七年(1271),陈宜中携家室出知福州,在七月七日乞巧节,其妻葛氏幼女识得下属礼物中有一盘为娘家物,为海巡所献。陈宜中于是发兵包围海巡寨,确定即为十数年前来温州东门外沙抢劫的海寇,即将这些不法的海巡尽数诛伏。 

图片

  ▲始建于宋代的汀州禁军署地

  宋代福建路辖福州、建州、南剑州、泉州、漳州、汀州及兴化军、邵武军等八个州级行政区。福州辖滨海县九:长溪(今霞浦)、宁德、罗源、连江、闽县、侯官、怀安、长乐、福清;内陆县三:古田、闽清、永福(永泰)。滨海县一般皆设有海道署,负责海防。如长溪县设有烽火巡检、罗源县设有南湾巡检、连江县设有西洋巡检、福清县设有南匿巡检、福清县设有松林巡检、宁德县设有两县巡检、怀安县设有五县巡检、侯官县设有甘蔗洲巡检。另有萩芦寨水军、延祥寨水军,为早期海军,专责洋面巡逻。


  以上海巡与温州东门外沙距离最近的为长溪县烽火寨(在松山),约400余海里。周文未载是福州何地海巡劫温,但海巡所属官兵竟不远数百海里至温州抢劫,可知在当地亦是为非作歹,劣迹斑斑。虽说陈宜中诛除不法海巡带有自己的私心,但确实为福州人民消除隐患,赢得民心。




图片


拨置长溪学田




  福建有长溪县,宋时隶属福建路福州府。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长溪县改升为福宁州,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县,成化九年(1473)复升为州。清康熙二年(1663)升州为府,乾隆四年(1739)以原本州地设霞浦县。民国废府,霞浦县属闽海道,今属宁德市。

图片

  ▲霞浦

  长溪县学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初,庆历三年(1043),县令杜枢将原在保明寺左的县学迁徙至菱湖。其时县学尚为初设,未置学田,故“士虽居不能食”。哲宗元祐二年(1087),知县马康侯复将县学迁至东郊建善寺侧。至宁宗庆元三年(1197),邵武黄龟朋出任县令,兴学校以育才,始请官田,但自献的人其量没有多少,黄公“自出新意,分厘收拾良苦”,才勉强维持庠生的开支。宁宗嘉定间,江润祖出任长溪令,继而大修县学。嘉定九年(1216)十一月叶适为撰《长溪修学记》,叙其经由,称颂“独二君有功于学,赖以久存”。据载,此时“学屋百楹”,可见县学颇大。


  又五十五年为咸淳七年(1271),陈宜中来闽,任间曾“拨双溪田,以益混一”,使长溪县学有田,士居有食。此条记载见于元天历三年(1330)侍读张复《长溪学田记》中,民国《霞浦县志》卷十四《学校?学田》附录。双溪,在霞浦县灵霍乡万安里三十四五都(今松港街道小沙村),其地左有四盘岩,右有道者岩,流水至百丈处分流两旁,旧名“双溪流”,又名“双溪银涛”,溪侧有寺以溪名。所载“以益混一”,推知前令黄龟朋分厘收拾的学田至此已名存实无,陈宜中拨置双溪田时,恢复黄令所置学田,并为之统一。可知陈宜中对长溪文风的丕振,用力颇多。张复在《长溪学田记》中接着记载陈宜中所置的学田其后为“浮屠所夺,弗克复”,被双溪寺所侵夺,“自是弦诵绝响”,更可证明陈宜中置学田对重振长溪教育的重要贡献。


  陈宜中帅闽期间为何独施政于长溪县?当然其他政绩尚多,只是未有发现。永嘉场自宋乾道二年(1166)大水灾后,地域为移民重组。诸多先祖迁自福建长溪赤岸,如一都环川王氏、三都普门张氏等等。陈宜中虽居于温州郡城相儒坊,然其先祖亦迁自此地。赤岸在霞浦县劝儒乡擢秀里二三都,今宁德市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民国《霞浦县志》卷六《城市》中附录明林爱民《赤岸堡记》:“(松山)赤岸,距州东十里许,海航乘潮,径达于桥。倭由浙至者,必经焉。是吾州固七闽之门户,而赤岸则一州之襟喉也。”又叶适《长溪修学记》:“长溪弥亘山海最巨,邑宦游满天下,廉村薛氏举进士为闽越首,赤岸尤盛。”可见赤岸是福建的门户,且历来人物荟萃。永嘉场至明中期出现人文鼎盛现象,与长溪先人的文教传统、文化基因不无关系。而先祖的渊源地,或许引起陈宜中的好感。




图片


助筑梅溪祠堂




  温州乡贤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四都左原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官秘书郎,历数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卒后二十一年追谥忠文。


  王十朋在入仕前曾授徒于乐清梅溪,远近从游者,均为知名士。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又在郭路明庆寺(今乐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设书塾,聚徒讲学凡半年。使乐清文风振起,对其后的教育兴盛奠下基础。宋高斯得在《梅溪先生忠文王公祠记》中评其得“遇两朝,谏行言听,故髙风劲节,磊落震荡,当时之士,无与为比,士大夫立身行道,若此可无憾矣”。为温州著名的历史人物。


  王十朋卒后四五世,其“子孙日失其序,至无聚庐托处,行者心恻”。至度宗咸淳三年(1267),同乡刘黻(字声伯,号蒙川)官监察御史,任间曾上疏请建王梅溪祠,给划田土,后以处业之防多事未及行。咸淳八年(1272)三月,刘黻自庆元知府召还拜刑部侍郎,八月试吏部侍郎。同月,刘黻“悼先贤之世于今为庶,非型善之道”,开始在家乡乐清郭路王十朋原讲学处建王梅溪先生祠堂,将其在庆元知府任上所捐得的二万缗钱,作为建祠的基金。至九年(1273)三月告竣,建成祠堂五楹,后建讲堂,步櫚、门塾,无不毕具。请高斯得撰《记》。据载,两淮制阃印应雷(宝祐间守温郡)、七闽连帅陈宜中、知瑞安(温州)府赵崇鐖等相助而成。书院建成后,刘黻又请贾似道奏上,赐以没入官田五百多亩,作为春秋祭祀费用来源。

图片

  ▲梅溪书院

  刘黻始建王梅溪祠堂时,陈宜中尚在福建任中。待其建成,已升宝谟阁待制离闽。又刘黻与贾似道不合,故推测上书贾似道奏赐祀田,应该以陈宜中的助力为多。陈宜中与刘黻交情笃深,两公非常重视地方文风丕振,宜崇先贤,以正学统。陈宜中先前于咸淳七年(1271)应平江(苏州)知府黄镛请为撰《学道书院记》,学道书院,奉祀子游。陈宜中以孔子至子游所宰武城闻弦歌之声而甚为嘉许,感叹昔日“圣教流行,满天下之间无非道,举天下之人无非学”,而今之吴地“想弦歌之声而不可得闻”,同时希冀学道书院的创建,其地文风“或因之而兴起”而使“是邦者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极关乎地方文风的重振。

图片

  ▲《学道书院记》

  其后梅溪祠堂迁建于乐清城东隅,内设梅溪书院,令诸生肄业其中。清雍正六年,县令唐传鉎改建书院于西塔山麓。梅溪祠堂的建成,开启乐清文脉的传承。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