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陈宜中三处手迹

2021年04月22日 10:29:00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年少之时,家贫如洗,但他为人“性特俊拔”。据宋史记载,进入太学之后,他的文章优美,备受饱学之士赞誉。《除国子录制》云:“学问邃通,气节端亮”。

  然而,正当陈宜中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之时,南宋局势却每况愈下,最后被元灭亡。陈宜中败走至遥国(暹罗),并于当地终老。因此,他的遗世篇翰屈指可数,手迹更是罕见。

  本篇文章所述,正是目前所知的陈宜中的三处珍贵手迹。





图片
图片






陈宜中三处手迹


文 / 孙建胜

  《宋史》本传载陈宜中在太学“有文誉”。《除国子录制》云其“学问邃通,气节端亮”。陈宜中生当宋末乱世,元刘将孙《题陈文二相翰墨》云:“陈死海外,手泽亦绝。”故其遗世篇翰寥寥,而其手迹更是罕见。本文对今所知三处珍贵手迹,姑作一番简单的寻绎。




《宋顺斋先生王公墓志铭》

墓碑篆盖


  处州青田学人王梦松八十七岁卒于咸淳八年(1272)十一月二十八日,于九年(1273)十二月落葬。以青田余学古撰的《行状》请乐清刘黻为撰《宋顺斋先生王公墓志铭》。据光绪《青田县志》卷六《古迹?金石上》:此墓碑“高一丈、广五尺,凡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正书,径一寸。篆额十字,长七寸。在青田县十八都浮弋”。


  墓主王梦松,字曼卿,著《礼记解》,学者称顺斋(一作慎斋)先生。是叶味道的弟子,味道则为朱熹弟子。提倡“以致知穷理,以主敬尽性”,即进学在于致知,涵养则在于用敬。尝主张:“学以躬行为本,徒知无益。指孟子四端即舜禹道心之防,每于此心萌动处下功夫,主敬以存养之。”其同乡余学古(字学道)为其学生。《宋元学案》卷六十五:“余学古,青田人。胡汲仲(名长孺)初师先生,先生师邑人王梦松,梦松受学龙泉叶味道,味道则朱文公弟子也。”《浙江通志》评王梦松“造就学者,皆有成验”。


  据《青田县志》,其墓碑为刘黻撰文、潜说友书丹、陈宜中篆盖,署名如下:“朝请郎、试尚书、吏部侍郎、时暂权工部尚书兼中书舍人、修《玉牒》官兼侍读、乐清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刘黻撰文;显文阁直学士、中大夫、知平江府事兼管内劝农使节制、许浦都司水军兼提举两浙西路常平义仓茶盐公事、缙云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潜说友书丹;端明殿学士、朝请郎、同鉴书枢密院事兼提举编修《经武要略》、瑞安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一百户陈宜中篆盖。”


  据其署名,陈宜中曾参加编修《理宗经武要略》。南宋经宋金之战后,统治者提高对军事的重视,以每朝皇帝在位为时限,编纂军事战争方面的史料《经武要略》,成为南宋中后期的一项制度。据《宋史》,景定二年(1261)三月,贾似道等上“《经武要略》及孝宗、光宗、宁宗《实录》,诏似道、皮龙荣、朱熠、沉炎各进二秩”,则其书撰毕于此年。又署名中陈宜中赐爵“瑞安县开国伯”,《宋史?职官九》:“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已上封公,一千户已上封侯,七百户已上封伯,五百户已上封子,三百户已上封男。”陈宜中食邑七百户封开国伯,实封一百户。一般赐爵皆以籍邑,陈宜中为永嘉县人,署名封爵作“瑞安县”,是为初见,可为温州学人提供对陈宜中籍贯研究的想象空间。另一说法:县开国伯为爵名,即开国县伯,与开国郡伯同为四品;陈宜中为温州人,当时温州称瑞安府,因此陈宜中把籍邑写为瑞安。


  《宋顺斋先生王公墓志铭》墓碑,清光绪年间尚存。其所存地浮弋,今属丽水市青田县腊口镇。墓碑为潜说友所书,前人曾评潜“善书法,工篆籀”,其所书王顺斋墓碑,凝神庄重。希冀此件陈宜中篆盖的墓碑,至今能够幸存于世。






《慈湖书院记》石碑书丹


  慈湖书院,宋宝庆间(1225—1227)在宁波慈溪县东一里慈湖之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为纪念慈溪乡先生杨简(谥文元)建。嘉熙间(1237—1240),迁于湖中之沚。淳祐二年(1242),知庆元府(治今宁波市)陈垲委令慈溪知县曹邰(瑞安人,淳佑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至五年五月初一日满替)为创祠堂于成德堂之右。


  咸淳六年(1270)闰十月,乐清刘黻丁忧服除,授集英殿修撰,同年出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司公事。该年陈宜中官至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刘黻在庆元知府任上雅多善政,见慈湖书院址颇为狭隘,于咸淳七年(1271) 奏请朝廷,相地于普济寺东,命慈溪知县王愉、提管陈允平等重建书院。次年(1272)初,又拨余姚、定海没收的官田,作为奠飨需要。


  刘黻于二十三岁时曾师事乐清同乡汤建(字达可,号艺堂先生),汤建与杨简为讲友。故刘黻“习闻先生(杨简)前言往行为详”,对杨简的心学颇为尊奉,文及翁《慈湖书院记》所云:“尝执笔于太史氏为先生作《传》,及开阃府于四明,奏请于朝,乞为先生延赏于世,即先生旧宅创书院于慈湖之滨。规模轩豁,衿佩锵鸣,其景行前修,风厉后学,恳恳切切之心,即先生昭昭灵灵之心也。”故此重建慈湖书院,用以传承杨简之学劝勉后进,风化地方文风。


  慈湖书院建成后,咸淳九年(1273)十月九日,刘黻请文及翁撰文、陈宜中书丹、陈存题盖,镌碑立于书院中。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建置四?书院》“慈湖书院”条附录其全文,其后纪年与署名:“咸淳九年良月吉日,朝奉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讲文及翁记;端明殿学士、朝请郎、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瑞安县开国伯、食邑七百实封一百户陈宜中书;宝漠阁直学士、朝请大夫、知庆元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沿海制置使、龙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陈存题盖。”陈宜中署名的官衔与《宋顺斋先生王公墓志铭》同,两件碑记书篆于同年。


  慈湖书院其后屡圮屡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无人管理,徒拥空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溪乡绅陈屺怀、关维震、冯君木等在书院原址创立慈湖中学堂,即今慈湖中学校址。其后书院遗迹荡然无存,仅存数棵古银杏树。陈宜中所书的《慈湖书院记》碑亦已无存,至为可惜。






“平山福地”摩崖题刻


  乾隆《福州府志》卷七十三:“平山福地,陈宜中大书,镌濂浦平山。”濂浦,为林浦的原名,在福州南台岛东北隅,旧属闽县开化里,今为仓山区城门镇管辖。又卷五:“平山,在凰山东开化里城南三十二里。宋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山,故名。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有平山堂,今废。旁曰九曲山,有熏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有篆隶石刻。”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大字,原镌于平山岩石上。民国《闽侯县志》卷四十九《金石?石四?宋》所载“陈宜中书,在福州”,即此四字。

图片

  ▲林浦泰山宫


  南宋德祐二年(1276),临安失陷,太皇太后、少帝恭宗在临安府降元。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下于闰三月走温州,在江心寺旧高宗御座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以秀王赵与檡为福建察访使,先入闽中抚吏民等事宜。会太皇太后遣二宦官带兵百人来召二王还临安,宜中等即奉二王舟至福州,从邵岐码头登岸,驻跸林浦平山堂,屯兵于平山。其平山即先前秀王赵与檡来而“铲平其山”,可谓神速。


  五月初一,益王赵昰在福州城内垂拱殿(原太都督府)即位,年仅十一岁,称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封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为左丞相、张世杰为少保枢密副使,陈文龙、刘黻参知政事。至十一月,因王世强引兵逼福州,陈宜中、张世杰于十五日奉景炎帝等登舟入海止,在福州约七个月时间。


  “平山福地”当是陈宜中于益王即位前后所手书。《福建金石志》《金石沽录》,亦有同前记载。原熏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五处摩崖石刻,今尚遗有三处,在狮头山东麓巉岩上:其一,“薰风陇”,在其岩南向,高108厘米,宽38厘米。篆书,纵1行,字高33厘米,宽18厘米。其二,“南华峰”,亦在其岩南向,高110厘米,宽55厘米。篆书,纵1行,字高20厘米,宽16厘米。其三,“锦绣谷”,在其岩北向,高约150厘米,宽100厘米。隶书,纵1行,字径约30厘米。1986年,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因俱无署名,无法确定是否为陈宜中手迹。

图片

  ▲“平山福地”


  “平山福地”后因开山采石而毁,不知字之大小尺寸。在今林浦平山东北侧,有泰山宫、文昌阁等建筑。据传,泰山宫即赵昰驻跸的平山堂旧址,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484平方米。其正堂悬有“平山福地”匾额,上款“宋景炎元年”,下款“枢密院帅守陈宜中书”。外门正中嵌有青石质横额,上亦阳镌此四字,无款。当是仿自原平山岩石题字。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