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陈相虽去,青山犹在 —— 陈宜中生平事迹暨与龙湾关系

2021年04月22日 10:29:00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年来,特别是“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学界对陈宜中的研究掀起新的热潮。

  陈宜中是南宋末年的宰相,是抗元保宋大业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南宋末年肩负保护宋室幼脉的使命和责任。但史书关于陈宜中的形象却是模糊的,戏曲中的陈宜中是一个大反派,许多人对陈宰相的评论倾向于负面消极。

  本期,孙建胜先生继续为大家讲述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坚贞不屈、至死不忘匡复宋室的忠臣”陈宜中的故事。孙先生的著作《陈宜中集》出版后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和好评,不少研究者深受此作的启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相虽去,青山犹在  

—— 陈宜中生平事迹暨与龙湾关系


文 / 孙建胜


图片

  陈宜中字与权,号静观,永嘉人。少年颖悟,性峻拔。精举子业,乡人多师之。入太学,与乐清刘黻、平阳林则祖等六人上书论丁大全之奸,削籍谪建昌军,时称“六君子”。登景定三年(1263)进士第二,授绍兴府推官。度宗咸淳元年(1265),以国子录召试馆职,除正字。次年(1266),迁秘书郎,擢为监察御史。三年(1267),以国子祭酒进读《中庸》,参劾程元凤外出为江东提举茶盐常平公事。四年(1268),改浙西提刑。五年(1269),以直显文阁、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提领转般仓,除秘书少监兼崇政殿说书,累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图片

▲《南宋馆阁续录》卷七 书影


  六年(1270),经筵进讲《春秋》终篇。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七年(1271),以显文阁待制出知福州兼福建路按抚使,在官得民心。阅岁,克举厥职,升宝谟阁待制。九年(1273),除刑部尚书兼给事中。十年(1274),拜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恭宗德祐元年(1275),以知枢密院事拜左丞相。次年,宋幼主归元。益王立,是为瑞宗景炎元年(1276),复为左丞相,乃拥二王入广州。井澳之败,遂由占城入暹罗(今泰国),卒于暹。《宋史》有传。

图片

▲陈宜中塑像

图片





 六君子 



图片

  陈宜中少年时家境贫穷,约二十八、九岁时,因学优被召进京师太学读书。在太学中,以文名于当时。太学不同郡县学的地方,是可以针对时弊,直接上书参政。其时由于理宗荒淫怠政,丁大全夤缘阎贵妃及内侍卢允升、董宋臣等关系,官殿中侍御史,逐渐在外用事,与宦官董宋臣相互勾结,在朝横甚。


  理宗宝祐四年(1256),丁大全升任右谏议大夫,进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封丹阳郡侯,进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时任右丞相董槐因厌恶丁大全的做派,羞与共朝,上书自请退职归养。丁大全累疏弹劾董槐,并且大半夜以台牒调兵百余人执刀围住董槐府第,绐令同至大理寺,迫董槐出北关。六月二十四日,董槐罢相,举朝惊骇。丁大全又任用党羽袁玠为九江制置副使,主管向当地收纳税银。袁玠贪婪苛刻,为敲诈金钱不惜拘捕一些渔湖土豪残酷催逼,结果引发民变。这些渔人竟背弃大宋,把所有的渔舟都用来援助北来入侵的敌兵,给朝廷带来极大的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当时太学、武学、宗学“三学生”纷纷上书讼丁大全不法行为。其中,以太学生陈宜中、刘黻、黄镛、林则祖、陈宗、曾唯六人最为突出,联名上书“进退大臣当以礼,擅逐鼎辅,坏祖宗数百年优待臣工之意”,极论丁大全之奸,要求罢免丁大全。


  上书后,丁大全盛怒,指使监察御史吴衍、翁应弼弹劾太学生陈宜中等人扰乱朝政,取旨削六人学籍,拘管江西、湖南州军。陈宜中被编管安置在江西路建昌军。六人下临安府押出国门之时,国子祭酒、司业率二十斋生冠带送出圜桥府,轰动朝廷上下,士论归重,被称为“贤关六君子”。


  这些行为又激怒丁大全,通过“重修丙辰监令”“立碑太学,戒诸生亡议国政”“自后有上书者,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等方式,在学校立碑禁止学生议论国家大事,不能直接上书朝廷,须经前廊生兼任学官先行审查才能发表,对学校进行舆论控制。


  学生们的行动虽没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胜利,却象征着丁氏一党瓦解的开端。开庆元年(1259)九月,蒙古兵攻鄂州(武昌),丁大全终于被以隐匿蒙古进犯消息的罪名罢右相之职。时丞相吴潜即为陈宜中等六人鸣冤,上书请求解除拘禁,召返临安太学。陈宜中等六人又被誉为“开庆六君子”。

图片





为官善政及时评



图片

  陈宜中为官善政颇多,如咸淳三年(1267)任江东提举盐茶平公事间,以百姓立场上《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奏疏,揭露南宋盐法实施后的诸多弊端,乞求朝廷能设置官员监察此事,去除民间之害。又如咸淳七年(1271)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在官得民心”(有专文记述)等。陈宜中在朝中礼贤下士,荐举颇多有学之士,及奏请体恤抗元死节义士,本文稍叙数人。


  其一,荐刘辰翁居史馆。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人。理宗景定三年(1262)与陈宜中同科进士,廷试忤贾似道置丙等,以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1264),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四年(1268),为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司幕。五年,任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恭宗德祐元年(1275)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十月,又授太学博士,因元兵逼临安未行。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谓“江万里、陈宜中荐居史馆,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著有《须溪集》。其词学成就,对元明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子刘将孙曾撰有《题陈文二相翰墨》一文,记述陈宜中事迹颇是珍贵。


  其二,奏請方凤补初品官。方凤(1241-1322), 一名景山,字韶卿,浦江人。稍长以诗文为世所重。屡举进士不第,为閤门舍人王斌塾师,教其二子大登、小登。据光绪《浦江县志》卷九《方凤传》,“丞相陈宜中尤器惜之,将具奏请补初品官”,德祐二年(1276),宜中走海南,未果。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宋亡后绝意仕进,归隐家中,自号岩南老人。著有《存雅堂遗稿》。元代著名文学家黄溍、柳贯、吴莱皆出其门下。


  其三,荐举王益大授右文殿修撰。王益大,字居安。永嘉人,儒志先生六世孙。累举进士,不合于有司。开庆元年(1259),献《平戎十二策》,擢国史编校。历官三省枢密院主事,中书、门下省录事,判太医院,主管崇道观。度宗咸淳间,“丞相陈宜中荐授右文殿修撰”,此见苏伯衡《殿撰王公画像赞》前小序。右文殿修撰,宋代文官高等贴职,级别在学士之下、直阁之上。恭宗德祐宋亡,益大执节不仕,以寿终于家。其子王与,乐清县尹。


  其四,奏请节士赵淮赠忠愍。赵淮,字符辅,号静斋,潭州衡山人,因叔丞相赵葵赐宅第于溧阳,即居于此。赵淮召集义兵,屯聚粮草,抗击元军。德祐元年(1275),招为江东转运判官,置司溧阳。二年(1276)正月,与元兵战,同两小妾一并被俘。押送至淮东行省,撰《辞家庙》绝命辞。见元左丞相阿珠,不跪。给虎符,不受。斩于瓜洲。二妾焚其尸,以衣裹骨投金山江中,并赴水死。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载,“宋相陈宜中以淮死节奏,赠忠愍”。宜中奏请当在瑞宗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入占城乞师之前。


  陈宜中在执政间,时评颇佳。如方逢辰在《送物与陈宜中丞相书》中说陈宜中主政间,“视时聚散,梗民免于饥,仁意周匝。庶几轻生者少,远罪者众……某与一道生灵并受其福”。刘将孙在《题陈、文二相翰墨》中说陈宜中“人物纤白温雅,所立乃屹然”。郑思肖《二唁诗?少保张公世杰》前序中评陈宜中、张世杰“二公忠烈动天地,有德感人心……昔太平盛时不得拜二公于马前,一识云台之像,深以为惜”。


  在朝廷的制诏中,亦有对陈宜中的评价。如《陈宜中除国子录制》中称陈宜中“学问邃通,气节端亮。慷慨举幡之谊,六馆在其下风。舂容奏篇之言,大庭擢居亚选”。《勉谕陈宜中诏》中称陈宜中“以忠义之枕,扶持宗社”,并说:“国事日棘,人心易摇,非卿谁与镇安?羽书狎至,诸将出师,非卿谁与指授?”《赐左相陈宜中勉谕造阙诏》中说“讨乱贼,去凶邪,收黎元之心,作将士之气,国势将振,皆卿之功”。

图片





“逃跑说”辨析



图片

  陈宜中给后世诟病的,是《宋史》本传中或有意或无意记载在民族斗争最激烈时的“二次逃跑”。对陈宜中的辨正,现代许多资深学者正在努力。姑收集各家论文观点如下。


  所谓陈宜中第一次“逃跑”,是《宋史》本传所说的“伯颜将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一事,发生在德祐二年(1276)正月。其实,扶植二王南下这事,是经过朝廷高度严密策划的政治事件。可以从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即祥兴二年(1279)十二月初九日答元丞相博罗问时得到证明,文天祥答说:“陈丞相奉二王出宫时,具有太皇太后分付言语,何谓无所受命?”此见《昭忠录?文天祥传》中。

图片

▲守山阁丛书刻本

《昭忠录?文天祥传》 书影


  在郑思肖著的《心史?大义略叙》和《元史》中都记载陈宜中与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扶植二王出杭州嘉会门,渡浙江而去,元兵发现后,派劲兵五千人追不到的事。郑思肖是南宋遗臣,与陈宜中是同时代的人,他写好《心史》后,埋在井下,直到明崇祯十一年(1638)才公诸于世。《元史》在记载元朝开国战争的重大事件是不会记错的。《宋史》编纂时,以外间流行的说法“宵遁”“逃”采入正史中,应该没有鉴别史料的真伪。


  所谓第二次“逃跑”,是《宋史》本传所说的“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一事,发生在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以后。据元黄溍《陆君实传后叙》记载,陈宜中到占城前,是辞去相位,以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的身份,去搬救兵的。


  在今福建漳浦发现两本宗谱旧钞本:《湖西黄氏族谱》与《赵家堡赵氏族谱》。两谱上分别有宋黄材《文忠公族谱序》及宋赵若和《赵氏本末序》。黄材妻是宋宗室皇家郡主,赵若和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两人在序中都记述自己在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拥十六只船突出元军的包围,曾在浅湾地方与陈宜中船相遇,陈宜中说原先想去福建以图匡复王室。此条史料亦被明郑汝璧引入《故宋闽冲郡王墓表》中。

图片

▲明郑汝璧《由庚堂集》卷二一

《故宋闽冲郡王墓表》 书影


  胡珠生先生在《陈宜中生平考辩》中说,黄材文表明“十余舰”是十六船,“赵氏后”是宋魏王廷美十一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在许达甫和侍臣黄材等护卫下,四船遭遇飓风,看到“世杰不幸船沉”而死,这就证实《宋史?张世杰传》上文,也反证此文的真实。值得重视的是文中两次提到陈宜中船及其走向,表明陈宜中确曾于祥兴二年(1279)二月间从占城回国,要到福州图恢复。因坐船被飓风破坏,被迫在合浦(宋为合浦,明为泊浦,清为碧浦,即福建东山县陈城村)登陆。


  赵若和文所述陈宜中情况,不仅和黄材文完全一致,而且对飓风地点作了明确的补充——南澳之七十余里。再一次证实陈宜中从占城回国。《宋史?陈宜中传》所云“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也就不攻而破了。此行“欲往福州图恢复”,不仅证实他和张世杰之间的“不协”,而且证明陈宜中匡复王室之志始终不渝。

图片





最后归宿



图片


“投海殉国”说

  胡珠生先生在《陈宜中生平考辩》中说,陈宜中遭遇飓风“登合浦”以后的情况,史籍缺乏记载。但因“江南竞传帝在占城,元主诏遣捕帝及陈宜中”。元翰林直学士承旨刘赓于延祐五年(1318)撰《永嘉陈氏世德碑》,提到“宜中素有公辅之望,咸淳末以知枢密院拜左丞相”“宋亡,拥二王泛海达广州,知力不能支,捩柁由占城之暹罗国,竟死于难。世皇闻其名,遣使旁求,不获乃已”。又说宜中之侄辇真吃刺思(陈自中幼子)有“兄芹孙、女兄尼净戒至自暹国宜中薨所”。可见宜中确是死于暹罗。但是怎么死的,并不明确。对照《世德碑》的铭文:“躬不受祉,笃生二子。位总百揆,实维伯氏。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义重丘山,身等毫芒。命殒躯糜,曾无顾恤。万里沧溟,甘葬鱼腹。”才知道是在暹罗时跳海自杀的。碑铭中“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义重丘山,身等毫芒”,是元臣刘赓对陈宜中忠于宋室、捐躯殉国的崇高赞辞。



“老死暹国”说

  见于《宋史?陈宜中传》:“至元十九年(1282),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没于暹(即今泰国)。”郑思肖《心史》说陈宜中所往乃今爪哇之“阇婆”,或“海南诸国”。叶子奇《草木子》又说其所往为日本之“倭”。陈学霖先生考证认为,陈宜中的最后避居卒地,俱在“暹”。陈宜中走“暹”的具体时间,现代著名的老一辈海外华侨史学家黄斐然先生,曾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认定:“渊陈公来暹时,为公元一千二百八十四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距今已阅六百五十七年矣。”并对陈宜中在海外华侨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的评价:“南洋华侨有悠久之历史,先代南迁之侨民,或为忠臣,或为义士,有可歌可泣之故事者,吾人对之,宁不敬仰欤?若陈公宜中之来暹,亦泰国华侨历史上值得纪念之一页也。”



“埋名匿居”说

  诸多学者根据福建漳浦《湖西黄氏族谱》中宋黄材撰《文忠公族谱序》、漳浦《赵家堡赵氏族谱》中宋赵若和撰《赵氏本末序》与明郑汝璧《故宋闽冲郡王墓表》所载的史料,及家谱、方志、传说的记载,考证陈宜中从占城归国潜入内地山村僻野埋名隐姓匿居,且有诸多后裔。如黄晓峰、刘月莲《陈宜中岭南遗事考述》的广东阳江海陵岛,陈立群《宋末陈宜中行迹考辨》的福建东山,高琪《寻觅历史的遗踪:宋末丞相陈宜中潜隐太仓考——对太仓地方史志中有关宋末遗事的研究与考证》的江苏太仓,田文国、田水明、田耀国《蕲春田梦罴系南宋丞相陈宜中考辨》中的湖北蕲春久长山,乔亚楠、胡茂君《南宋战乱始祖移崖,驸马后裔琼粤扎根——崖州陈姓探寻记》的海南岛崖州等等。

图片





与龙湾渊源关系及研究成果



图片

  嘉靖《永嘉县志》卷二《建置坊市》记载:“相儒坊,宋枢密林略、丞相陈宜中所居。”相儒坊在温州郡城瑞安门(大南门)与永宁门(小南门)以南城南厢。故此,陈宜中生长于温州郡城。


  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八日,太皇太后谢道清、恭宗在临安府降元,宋亡。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七载,陈宜中归隐于温州“清澳”(青岙)。一般学者据光绪《永嘉县志》卷首《永嘉场图说》:“宋时,岭(茅竹岭)北有地名青奥,相传为陈丞相宜中所居也。”及旧《志》地图标注,认为“青岙”在茅竹岭西北江中,临近七都岛,今已没入江水。近年,潘猛补先生据康熙《青山陈氏宗谱》等文献史料考定青岙即今青山(属龙湾区永中街道),青山陈氏为目前发现陈宜中最近的一支后裔。


  2015年6月24日,青山尖山发现陈氏墓碑二件:其一,“青岙和庵陈公寿茔”碑。墓主陈国玉(1630-?),字德璞,号和庵。其父陈接南(1603-1652),字子晋,世居青山。其二,“清青岙陈公四位之墓”碑。其四位陈氏先人为陈学勤的先祖,名讳生卒不详。陈学勤(1850-1909),字志勉,号琴山。青山陈氏廿五世,乡饮宾。可见在明代至民国期间,一直有“青山即是青岙”的说法。

图片

▲青山水库对岸露出的岩坦

村民们称为状元岗


  不管结论如何,可以断定陈宜中所归隐的青岙在今龙湾区域境内无疑。龙湾历来有“无陈不成村”的传言,至今聚族的陈氏有:前街、关头、英桥、七甲、沧湖、上京、丰台、青山、何家桥、山湾、沙岙、四十亩、后陈、瑶街、龙湾(内外两支)、山西岙、西台岙、大岙溪、响动岩、江上、埭头、石坦、西一、上岩头等廿几支。其中与陈宜中家族有关联的,除青山陈氏为目前发现陈宜中后裔外,尚有前街、关头、英桥、龙湾内陈、后陈等几支。

图片

▲陈宜中纪念馆


  2013年3月,龙湾区文史部门曾于前街陈氏宗祠设立“陈宜中研究中心”,启动陈宜中挖掘与研究。其后,随着青山陈氏康熙《宗谱》的发现,青山陈氏被学术界断为可靠陈宜中后裔。2015年6月,成立龙湾区青山陈宜中研究会。2016年11月,建成陈宜中纪念馆。标志陈宜中研究热潮在龙湾兴起。除鄙人于2012年7月所编《陈宜中集》(黄山书社)之外,近年来,龙湾取得研究成果颇厚,如2016年4月鄙人主编《龙湾史谭?陈宜中研究专辑》,2017年8月潘猛补著《宋末宰相陈宜中》(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6月陈钧贤编纂《中外学者研究陈宜中资料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同年7月,举办纪念宋末丞相陈宜中诞辰80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10月,温州大学设立陈宜中研究所。龙湾陈宜中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片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