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安仁寺
王则信
儿时游过一趟安仁寺,印象已十分寥寥。为了重温旧梦,抑或因为久居省城,听烦了市尘的喧哗,希冀山间那一分野趣,那一分恬淡和安谧?初春的一个傍晚,我约伴前往安仁寺。
安仁寺坐落在大罗山东麓,罗山南起龙湾区海城街道,北断白楼下瓯江之侧,蜿蜒二十多里,山峦起伏,清涧遍布,涓涓溪流几经幽咽、低吟,汇为若许哗哗清溪,融入纵横有序的塘河,从永强平原静静流过,最后东注入海。安仁寺地扼平坑、倒垄坑之入口处,背倚陵丘,北傍双溪,是永强五大古刹中风景最为奇特的一处。
我们抵达安仁寺时,已近黄昏。因为记着韩愈那首著名的七律,跨进寺门,便盼望能看到“黄昏到寺蝙蝠飞”的景象,孰不知寺院刚刚重修,更兼春寒料峭,这些喜黑夜惧白昼的小生灵,不知蛰伏在何处了。朋友见我神情黯然,提起行装,直入内殿,寻找寺僧。寺僧约五十开外,见问,双手合掌道:“鄙寺恕不宿客,施主倘无别的栖身之处,便将就着在大殿旁过一宿吧。”我窃喜:此乃我们此行之初衷也。
卸下行装,趁天将黑未黑之前,我们沿着寺后的山道,登上一块巨石。此时夜幕渐垂,近处的罗山,远处的海天,早被厚厚的浓云所笼罩,难见其真面目;唯绕寺而过的双溪,在一片黛色中泛着波光。于是,我惊奇地发现,那沉沉的浓云竟起自清溪中的一片烟雾,它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透灵。风儿将它慢慢拽起,轻纱似的撒向四方;只不过这飘逸的烟雾,若有若无,直至眼前,你都浑然不知,包括同样浑然不知中的安仁寺。
就在我们驻足凝眸远眺中,罗山以及巨大的背影,终于将安仁寺慢慢侵蚀、吞没,四周的景物变得无法辨认了。微带雨意的春风仿佛比先前强劲了许多,因为我们分明听到时紧时缓、阵阵而来的松涛声。罗山群峰叠翠,双溪更有“百里扑翠眼”的美誉。其实那满眼的翠绿,多半是由挺拔的青松使其然。此刻,那绿海似的松林虽然无法看见,但它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宋玉《风赋》说“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山囊之口”,当催生的春风如琴女的纤手,从百里松林上轻轻抹过时,那丝丝的松涛便是它最初的和音了。
听松,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啊!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在这空无一物的黑暗中,松涛如传神中的彩笔,描绘了一个你可感悟,但无法目睹的极致的静的世界。是的,我正是在这时似低低细语、时似激越澎湃的松涛中,捡回童年记忆中的一枚松针、一片落叶;我仿佛听见自己稚童的声音在吟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你这位我仰慕已久的盛唐诗人呵,今天,我总算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你笔下那个幽静的艺术世界了。
感悟是直观的升华,如果说安仁寺所依傍的双溪和罗山,以它淡淡的寒意以及静中寓动,动中更显其静的神秘,给了我愚氓的灵魂以闪光般的启示,那么方圆不过数百平方米的安仁寺给予我的,更多则是历史的悠远和苍凉的感喟。
安仁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迄今已有一千零五十七年的历史,其间屡兴屡废,既有法相庄严的鼎盛,也有坍毁倾圮、几成废墟的悲凉。所幸,历史不是泥塑的菩萨,可以任人捏制。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经济的腾飞,安仁寺终于迎来了建寺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寺僧告诉说,近年来,安仁寺所在地双岙村的百姓,为了发展旅游业,不仅在废墟上重建了安仁寺,而且还利用安仁寺四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致,营建了一个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小天池景区。如今,每当节假日来临时,永强各地乃至温州城里的游客,或三五结伴,或携老扶幼举家而来,日游客不下数百,其兴旺景象绝不亚于名声遐迩的比邻的天柱寺……
枕着秕糠做的小枕,仰卧在安仁寺大殿外的侧廊里,我在想,明朝一觉醒来,春日艳阳下的安仁寺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本文选自作者《古堡旧忆》一书,写于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