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龙湾要闻 -> 正文

从“老三样”到“智慧医疗”

龙湾医疗卫生事业蝶变之路

2019年05月24日 09:28:00来源:龙湾新闻网

  龙湾新闻网讯(记者 李希赛) 站在而立之年,回望35年的风风雨雨,龙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从建区时的起步阶段,到全面提升的升华阶段、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再到协调创新的发展阶段,龙湾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改革中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医疗设备匮乏健康意识薄弱

  “刚参加工作时,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医生看病技巧无非是问诊和听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过去看病的标配仪器,连B超还没有呢!如今医疗设备很先进,重病也能提早发现。”已经从医院退休近10年的季小燕,现在开了家小诊所。

  季小燕说,医疗设备日趋先进,从过去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现在的核磁共振、3D显微镜、手术机器人等;就医方式更加便捷,从群众患病排队找医生转变为家庭医生主动签约上门服务;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广泛,从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药品零差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出台实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看病不再远、不再难、不再贵……三十五年沧桑巨变,三十五年飞速发展,从“看病难”到“方便看”,龙湾“医疗卫生20分钟服务圈”已经形成,初步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那个年代的人健康意识很薄弱,大部分人生病都是硬扛,扛不住了最多吃几粒药,实在不行才打针。”季小燕感慨,这既源于当时的艰苦条件,也源于人们的健康意识缺乏。建区35年来,从高端医疗设备到高素质医疗人才,从精细的诊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从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走进家门服务的家庭医生……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让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了,老百姓生病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硬扛了。

  瞄准医疗前沿实现“双向转诊”

  自“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制”启动后,龙湾的百姓便有了“私人医生”,不出家门,签约医生就可上门看病。目前,全区共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团队42支。状元、瑶溪2家签约服务示范点通过省级复评。全区6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上级结对帮扶医院专家纳入签约团队,开展协同服务。

  而除了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立首家医养结合服务站等惠民举措,近三年来,龙湾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实现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市中医院与龙湾区医院形成紧密型合作帮扶关系,开展名医定期坐诊。同时,区级医院专家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联合门诊,促进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开通的24小时绿色救治通道,实现优先“双向转诊”。

  “现在龙湾依托市区东部医疗康养中心建设,坚持招大引强,选优选好社会力量办医项目,瞄准医疗前沿,提供以先进医疗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龙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该区将适应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开展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服务,推广新型个体化生物治疗产品和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同时,还将重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全科医学、健康管理、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机构,加快温州王侨骨伤医院、阳光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项目建设,牵头推进青山体检与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智慧医疗惠民加速成果转化

  继续巩固“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等十项医疗服务改善项目;在“基层看病更放心”的基础上把医疗服务逐步拓展到预防接种更透明、刷脸就医更便捷、医事服务一站式、出生服务一体化、用血服务不用跑等领域;通过信息化提升工程,在区域影像共享系统的基础上推进B超等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广“云胶片”“云影像”“健康服务一卡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药事”“互联网+护理”等服务……近年来,龙湾区以进一步提升群众就医感和满意度为目的,持续将“最多跑一次”融入到医疗卫生服务各领域。

  “除了努力推进智慧医疗惠民,龙湾区还借助复旦大学温州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国际创新综合体、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等平台的独特优势,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让高端医疗科研成功落地。”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正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引力度,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生命科学、眼视光学行业领军企业入驻龙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引进转化一批高端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龙湾积极构筑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各类医疗行业企业与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和技术对接,加速医学创新成果转化。

[编辑: 孙晓敏 ]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