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吴汇头千年楷模 赵宋朝一代名臣 (上)

2019年05月14日 09:30:00来源:龙湾新闻网

  郑福云

  由元朝政治家、军事家、中书右丞相脱脱领衔编纂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即为《吴表臣传》。传主吴表臣是永嘉场吴汇头吴氏第六世湛然居士公。

  脱脱祖籍哈萨克蔑儿乞部,其祖上随蒙古军队入主中原,是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脱脱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从小受家族文脉熏陶。稍长,就学于元代汉族大儒吴直方。因此,脱脱精通蒙汉两语,熟练汉族文化传统、典籍故事。由他主修汉族政权历史,当是更为公允客观,更少倾向偏颇。

  《吴表臣传》高度浓缩传主宦历生平,着重指出宋江高宗颇多倚重吴表臣处,“宰相拟表臣检正”,帝曰:“朕将自用之”;赞其清廉自守,不为名利所诱,决不牺牲民族利益;誉其晚节“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读《吴表臣传》可知,表臣在政治、司法、军事、史治、外交、制度改革创新等诸多领域均有丰伟建树。其言论之精辟、目光之犀利、襟怀之坦荡、预言之灵验,令君臣钦服,迫政敌悚惧。总览其一生,不愧是凡宋一朝之贤臣、能臣和廉臣。

  一、耕读家训之华初结果

  吴表臣偕其胞兄鼎臣于宋大观三年(1109)同登进士第,一时在温州府传为佳话。表臣时年25岁,在历代进士名单中,属年少成名的行列。吴氏兄弟同年登科决非偶然,是家族百多年来坚持耕田传家,实践“一等人忠臣教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信念结出的硕果。早在宋代中叶,吴氏始祖端公自福建赤岸徙居永嘉四都汇头,带领子孙沐雨栉风创业起,就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身先垂范履行“耕田能致富,读书可荣身”的赤岸吴氏族训。在家庭财力稍有起色时,就筹办家庭私塾,聘儒学名师执教,并吸纳邻家村子弟入学。传至四世廷规一代时,吴氏家道开始隆盛,敦厚家族传统饮誉永嘉场,因而有四女均适官宦人家的美谈。吴氏家谱中记载“长女适郡城第二桥进士刘桂,次女适英桥进士王大有,三女适服务郎魏挺,四女亦适官宦之家”。鼎臣、表臣兄弟于垂髫之年即在其姑祖母家,即英桥王大有家开蒙,从童年起就涉览四书五经等古籍经典。约在行冠礼年,师从温州府名儒周行己,受程颐伊洛之学。周行己长吴表臣17岁,于元祐六年(1091)进士,仕途不算顺畅,但学术成就斐然,有《易讲义》、《礼记讲义》、《浮涵文集》传世,曾被誉为《宋元丰九先生》之首,首先将洛学和关学传入温州地区,对以叫适为标志人物的永嘉学派形成有过重大影响。吴表臣师从周行己,就当前学术动态,朝廷主导意识形态,主考官个人偏好学术旨趣等方面对弟子定有真传授意,这对吴表臣科考自然有助益。

  有家族耕读传统意识灌输,有进士亲戚学术文脉薰陶,有周行己悉心真传授意,再加上表臣弟兄秉赋和用功,他们成功登科及第也就成了瓜熟蒂落的事情。

  二、吴表臣之宦海历程

  吴表臣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登进士第,很快提拔任用为通州府司理,这是一个府级官署负责刑狱审案判决的官员。考中进士,未经更基层官署的历练及吏部考查待补,直接任命为府级官员,可见朝廷对他的器重。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亡,徽、钦两宗被金俘虏押北。康王赵构拥万兵,在北宋原武将文臣将拥戴下,于1127年5月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元年,赵构为宋高宗。吴表臣在北宋灭亡期间,不投金,只身南归返故里。

  建炎四年(1130)二月,宋高宗被金兵追逼,南奔至温州抵江心屿,驻跸普寂寺。经御史中丞赵鼎引荐,高宗诏晤吴表臣和林季仲于普寂寺中。“普寂对”中,表臣分析敌我形势,主张暂避金兵正面锋芒,提出以浙东南为根据地,极早定都,以安天下人心的建策。并建言大敌当前,对文臣武将赏罚不可不明,以鼓舞正气,共赴国难。高宗深许表臣言论,称之曰:“表臣若素宦于朝者”。即日,除表臣为监察御史。

  建炎四年五月,高宗下诏迁表臣为右正言。

  建炎四年底,表臣以病请补外,高宗准之,暂以直秘阁知信州。

  绍兴元年(1131),高宗诏表臣重归京都临安(即今杭州),任司勋郎中,寻迁左司。

  绍兴二年至四年(1132-1134)间,曾有宰相上奏举表臣为检正,高宗曰:“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谏。

  绍兴五年(1135),授表臣台州黄岩丞,寻除提点浙西刑狱。当年底,召为秘书少监。

  绍兴四年至七年间,表臣参与编修《哲宗实录》,赵鼎任监修,赵与表臣系亦师亦友,修史也是表臣擅长领域,表臣于此渡过一段舒心惬意岁月。

  绍兴七年(1137),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寻除中书舍人,继为给事中,后任兵部侍郎。

  绍兴八年(1138),吴表臣以经筵传讲身份给高宗及皇室成员释解《孟子》。皇室成员建国公、崇国公敬慕儒家学说,表臣赞其潜心自学、奋发有为,并给推荐大儒名师。从此,表臣兼资善堂翊善。后二国公学业大进,诵经终日不倦,才识胸襟日臻阔大,帝念表臣一番勉励之情,曰:“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

  绍兴九年(1139)二月吴表臣移礼部侍郎。九月,升权吏部尚书。

  绍兴十一年实授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资善堂翊善。至此,表臣事功达到最高峰,进入朝廷决策核心机构。品秩至正二品。

  绍兴十二年(1142)一月,以吏部尚书身兼权直学士院,成为高宗心腹之臣。二月,政情突变,面对金兵再度重兵压境,宋高宗采取求和实为投降主义路线,秦桧揣摩高宗心思,暗中力推实施投降大政方针,更获得信用。主战派的表臣与秦桧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秦桧阴谋利用朝廷商议典礼一事,鼓动其亲信爪牙向高宗密奏弹刻表臣,遂罢去吏部尚书兼权直学士院职。逼表臣赋闲于宅中。

  绍兴十五年(1145),婺州(今金华地区)突发大水灾,洪水盈野,饿殍相枕。高宗危难时刻思良臣,紧急起用吴表臣为婺州知州,奔赴抗灾救民前线。因果断处之,脱民于深渊,生产恢复,名震朝野,“郡人德之”。接着,在婺州任上,推行抑制豪强、扶贫济弱、练军奋战等措施,使婺州大治,民气军心大振。经吏部考核因政绩卓著,除敷文阁待制。因婺州民众感其德政,请愿朝廷让表臣入名臣祠,供民敬仰。后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绍兴十六年(1146),金兵压境,高宗投降主义路线日益暴露公开,投降派秦桧集团日益得势,专横跋扈。秦桧集团炙手可热,对主战派实行排挤、打击、杀害。岳飞是主战派的主将。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他杀害后,南宋朝气数已尽,大势已去,离灭亡已不远了。吴表臣也屡遭秦桧爪牙弹劾攻讦,实际上支持投降主义路线的总后台宋高宗已不敢再起用吴表臣了。吴表臣因抗金复国理想无望实现,不免心痛意不平。于当年冬末,在大雪纷飞中,带着郁结的心情,离婺江经丽水泛舟瓯江回到了阔别了的故乡——温州府永嘉场吴汇头。吴表臣深知,只要朝廷不放弃投降主义路线,他不会有复起之日。于是,他晚年自号湛然居士,潜心经史子集,开创“湛然之学”,培养后人,将抗金复国夙愿寄托于后学及子孙。

  三、吴表臣核心价值观——忠君爱国恤民

  北宋灭亡后,表臣毅然决然不为金主所用,只身返故里,表现出宁折不弯的政治品格,爱国复国的抱负,等待时机再度报国。

  康王赵构称帝即位后,于1127年5月改元建炎,在应天府偏安了近3年。但他没有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迎还父兄两帝的雄心壮志,而是向金人输诚献帛讨好,以苟延残喘维持自己的小朝廷。但偏安局面不可能维持太久,终在建炎三年(1129)初,金兵几十万大军渡过黄河,大举伐宋。高宗没有组织起抗战将领和民众勇士抵抗,就仓皇出逃。赵构前逃,金将兀术后追,一路狼狈逃窜。寒冬腊月里,携侍臣、嫔妃等乘船逃避于东海风浪中,在凄风寒雨中渡过除夕元旦。建炎四年正月二十,舟船向温州港靠拢,二十三日在乐清琯头登岸,二十五驻跸永嘉场金岙幸福圣寺。二月初到达江心屿,居普寂寺(后赐名龙翔寺,后毁今不存)。逃难朝廷因无文臣武将拱卫咨询,朝不保夕。御史中丞赵鼎得悉吴表臣赋闲在家,赵鼎深悉表臣有忠君报国的夙愿宏志,就力邀表臣重新出山。于是,就有了史上闻名的高宗和表臣间的“永嘉普寂寺对”。晤对中,表臣提出了以浙东南为根据地,广招文人谋臣,青年壮士,训练新军;早日建都杭州,以安天下人心,再力量恢复中原的方略。令高宗深许,引为朝廷安邦建业之宏谟大猷。高宗近年来有如惊弓之鸟于此稍许安顿,喜不自禁对赵鼎曰:“自渡江以来,朕阅三吴士大夫多矣,未曾见如此有雄才大略之人,彼若素宦于朝矣。卿可谓识人知贤也。”

  吴表臣见高宗有“方向儒术”之意,立即上奏“重开经筵讲席”之必要,申言此举可培养人才,有重振士气,鼓舞朝野戮力同心恢复中原之大用。并向高宗建言,要慎选讲官“以稗圣德”;释讲内容应以“古今成败,民物情伪,边防利害”等切合当前实务为主。高宗深赞表臣所奏,由是,很快“诏开经筵”。

  表臣见皇室成员建国公和崇国公敬慕儒家学说,有研习经世纬国之志,就勉励之,力促高宗准其外出求学,并为之物色延聘大儒名师。后建、崇两国公学成归来,高宗深情对表臣曰:“两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表臣非特忠于高宗,且为培养接班人魂牵梦萦,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

  每当金兵大军压境,是战是和,宋高宗一直左右摇摆。但偏安求和,保住小朝廷,保住葸孱皇位始终是他内心隐秘。最终还是倒向求和的方针,致使朝中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占住上风。吴表臣对此深切忧虑,屡屡跟主和派在朝廷上公开辩论,痛斥投降主义论调。有人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和秦桧一伙正面交锋,以免惹祸及身。他深知自己处境,但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绝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和得失。在这大是大非关头,表现出“虽千万人,我独往矣”的气概。

  绍兴十年(1141),金宋间战局已定,以宋失败求和而告终,为了选派官员出使金地主持谈判割地赔款条款,勘定新的边界。秦桧考虑再三,只有吴表臣才德可堪此任,其卓著声望方可服众。于是,特地请吴表臣到丞相办公的政事堂,从旧情往谊谈起,多方恭惟之后,便提出要委吴以出使宋金和谈的重任,曰:“此大任非我正仲(表臣字)兄莫属也!”还神神道道地指着政事堂的匾额,对表臣耳语“归来可坐此矣”。面对秦桧威逼利诱,吴表臣怒火中烧,这分明是对自己人格的污辱,我表臣岂能干出此等卖国求荣,受万世唾骂的事来?面对秦桧猥琐狞笑,吴表臣霍地起立,以犀利凛然目光横扫秦桧一眼,大步挺然走出政事堂。从此,吴与秦决裂。凭吴的人生阅历自然深知——万不得已可以得罪君子,但切莫得罪小人。但国家民族最高利益大局当前,不能模棱两可,个人荣辱只能置之度外了。消息传开后,满朝舆论哗然。一些主战派文臣将领、正直不阿臣工,无不为表臣刚强正义、不附权贵额手称庆。但当面顶撞了秦桧,被贬出朝廷,自然不可挽回地如期而至。吴表臣被贬事件,对秦桧来说是搬走了投降主义路线实施路上的一个胖脚石,对宋高宗来说是失去了一位耿耿忠心的诤臣,对吴表臣来说是失去了为国为民立功报效的机会。从此,南宋政局每况愈下。后来的创作活跃在宋孝宗隆兴年间的诗人林升的诗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描绘的情景已初露端倪并日炽。一个不思进取,不图复国雪耻,只图偏安江南,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王朝的命运只能是灭亡,乃是意料中的结局。

  绍兴十五年,婺州洪水暴发,水淹田野,冲垮屋舍无数,生灵涂炭。吴表臣临危受命知婺州。面对一片汪洋,饿殍遍野,表臣只能立即“发常平米振贷之”。按朝廷惯例,开官仓放赈粮,必须先上奏,待朝议确认通过,由宋高宗裁决批准,再下诏施行。走完这段程序,真不知要十日或半月。吴表臣在这百姓危难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不计有再丢乌纱帽的风险,不虑有违旨抗上的罪名,径自命令立即开仓放米救民。百姓有了粮食,情绪得以安定。接着,表臣带领婺州百姓开闸泄水,补种稻苗,重修屋舍,恢复生产,控制住了灾后疫情,使婺州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婺州百姓深感知州大人恩德,上万民折请愿朝廷迎吴表臣肖像置州府名臣祠,以供万世敬仰。在婺州任上,吴表臣大力实行抑制豪强、济贫民、广备战的政策。使婺州生产发展,府库充盈,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社会安定。一时,成为京师临安的坚强后方,深受朝野赞誉。但也得罪了一批豪强权贵,他们上下其手,对表臣进行攻讦诽谤。

[编辑: 孙晓敏 ]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