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温州新闻 -> 正文

传授非遗剪纸技巧 90后非遗传承人朱铭年末授课忙

2019年01月31日 09:42:04来源:温州网

  

  温州网讯“年末的活动安排已经排到腊月二十九了。”昨日,记者见到温州剪纸非遗传承人朱铭时,他刚刚结束了一场年俗讲解活动。这位90后小伙子告诉记者,春节将至,他几乎每天都奔波于我市一些企事业单位之间,受邀为新、老温州人讲解温州年俗和剪纸技巧,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的年味,也将本土民俗文化不断传播开来。

  记者了解到,出生于1991年的朱铭,本职是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他从6岁开始就和奶奶学习剪纸技术,之后一直作为个人兴趣爱好不断练习,2016年他的剪纸技艺就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初他本人被授予鹿城区非遗传承人称号,成为全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说起剪纸,大家好像第一反应就是贴在窗户上的那种。但事实上,在温州,它的用途会更加多样化,是不少年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舞龙舟的灯笼上的灯花,祭祀用的金花、银花都是剪纸作品。”谈及温州剪纸文化的发展,朱铭滔滔不绝。

  朱铭告诉记者,依附于瓯越民风民俗的温州剪纸至少在唐宋之际就已存在,唐宋时期温州的竹丝灯已成为宫廷的供奉,装饰竹丝灯的灯花就是早期的温州剪纸,一直流传至今,而更有力的凭证是元大德年间《乐清县志》中有关剪纸的记载:“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这是有关温州民间剪纸的早期记录之一,综合各种史料记载以及现实情况,可以断定温州剪纸的形式最先应从灯花(或称“灯笼花”)开始的。

  据朱铭介绍,温州民间剪纸明显地依附于民俗活动,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礼仪、祭祀等民俗活动的实用饰物。比如婚娶喜事中的分喜糖、坐婚车、住喜房,都要以大红双喜伴鸳鸯、荷花的剪(刻)纸装扮;出嫁的女儿生了小孩,外婆送去的“月里羮”等食品,也要盖上大红的面花(剪纸)以表吉祥。

  “就在刚过去的小年夜,我们家里还进行了灶神爷的祭拜仪式,这其中有个白色的麻糍上面,就放置了‘面花’。这个‘面花’也是剪纸作品,点缀在祭祀的果品点心上面,以祈求太平、万事如意。”朱铭告诉记者,家里人都很尊崇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一年四季八节都要按照传统礼俗来过。

  从小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让朱铭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收集储备温州传统的民俗文化知识,再通过他本人风趣幽默的表达,让他的民俗课程颇受欢迎。据悉,除了传授民俗知识和剪纸技巧,他还在平日里组织市区青少年的游学活动,带着孩子们行走在温州的历史街区里,了解温州街巷的前世今生。

  “忙完年底的活动,我就要准备正月里的十八家社区龙灯活动了,龙舟上的装扮也都有用到剪纸作品。”多年来,朱铭十分热衷于温州民间风俗的探究,经常参与到民俗活动中。闹龙灯、划龙舟这样的“技术活”他都不在话下,今年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承传统的习俗,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温州剪纸非遗传承人朱铭是全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来源:温州商报

  记者:张晨

  本文转自:温州网66wz.com

[编辑: 张漫韵]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