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埠报道  ->  外埠网站 -> 正文

寺前街,龙湾人的记忆

2018年08月08日 09:06:00来源:腾讯网

  温州旅游体验师谢绮频: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我有许多龙湾的朋友,有时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就会说起小时候的故事。寺前街,是她们小时候最向往的一条街,因为当大人们带她们去寺前街,那意味着她们的今天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善,或在嘴里,或在身上。

  寺前街属龙湾的永中街道,永中街道是从以前的永强区演变成永中镇,再到现在的永中街道。寺前街对永强人来说,街比街道有名,现在的永强人还是习惯用街名替代街道名,如不是行政公务需要,很少会有人提及永中两字。可见寺前街在永强人民心中的分量。

  寺前街以坐落于乾元寺前而得名。可那时的永强人一直叫它“贼街”,我弄不懂,以为当时这条街太热闹了,而招致众多的贼在这条街上游荡,使得这条街因贼众而名,问了后才明白,这不过是永强话的语速“寺前”与“贼”谐音而误会形成,听起来就像“贼街”。

  寺前街南北走向,街西店铺枕河临街,而街东门面则紧挨住宅院落。从南头湾至北头桥,全长近380米,宽4米有余,原青砖路面。老街虽小,但其街景数百年来都是热闹繁华的。

  据说,寺前街从开街到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然商业涉及面广,商品琳琅满目,但以前苎麻渔网业为主打买卖。

  今年春节过后,永强的朋友带我去吃温州有名的寺前街馄饨,于是再一次走进了这条老街。

  这条老街的北边还是热闹非凡,但南边已渐渐萧条。

  寺前街的这间百年馄饨老店,这里的馄饨至今还是永强人最喜欢的小吃,也有温州市区慕名来吃的美食爱好者,我们就属于慕名来吃的客人。

  老街的一家店铺,引起了我的两位朋友的极大兴趣,在省城政府部门工作的温州人叶子姐,不也乐乎地用扁担挑起箩筐,要拍照留影。而祖籍永强人的西园,不甘落后,也要拍照留影。

  我就用镜头留下了他们挑箩筐的样子。看着这对箩筐,我想起了我的哥哥,他的儿子取了一位永强的媳妇,虽然媳妇一家早已生活在温州,并且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媳妇的母亲却还延续旧时永强人的习惯,每年春节过年到女儿家吃新年酒,要挑一担的伴手礼给女儿,也就是这一对箩筐,还有一根扁担和一根杆秤,扁担和箩筐的盖子上还写着女儿的名字,箩筐里面装满着十样东西:红枣、乌枣、干桂圆、干荔枝、莲子、花生、素面、年糕、红糖、糕点。

  当然,现在不是挑过来的,而是放在奔驰车的后备箱里运过来的,然后这一担的东西连同箩筐就摆放在富丽堂皇的欧式客厅里,显得是那么地格格不入,但也得摆放,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非遗民俗。这些东西和箩筐,当年在寺前街的店铺里样样都有。

  路过一家卖肉的店,当年这里称这肉店叫“打肉店”,还有“打铁店”,肉店的师傅叫“打肉老师”,“打铁店”的师傅叫“打铁老师”等等……

  还有这些厨房三件宝:筷子笼、罐升、饭勺,都是用竹子做的。竟然在这里看到了已经淡出视线很久的线球。

  永强的朋友们每每说起寺前街,就感慨万分,老街规模虽小,且还房子破损严重,但它那过往悠缓的时光和古朴的风韵依旧浓郁。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具地域风情特色,很少受到时代浪潮的侵蚀和冲击。老街没有恢宏精细的建筑,但慢慢品来,整条街区,似乎一条缓缓流动的岁月长河,给上了年纪的人烙上了特别特别深的时代烙印。一条街走过去,恍然已读了一遍江南近代史。把现代人繁杂的心绪似绿茶漂浮沉淀,重回闲静、散淡而真实的年代。

(龙湾旅游)

[编辑: 张漫韵]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