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埠报道 -> 正文

【外媒看龙湾】温州日报 | 龙湾古宅去哪儿了?古建筑迁移保护使乡愁融入现代生活

2023年03月29日 09:02:56来源:龙湾新闻网

  时光更迭,垂垂老矣的古建筑,往往消失在人们对高楼大厦的渴望中。在龙湾,有一批古建筑以“搬家”的方式延续下生命,并聚集在一处,形成新的古建筑群落。

  如今,许多来到龙湾钟秀园的人,总是喜欢流连于园中一座座古宅庭院,一面浸染美丽乡愁,一面收获新的文化体验。

  一

  龙湾位于温州市东南沿海,旧时称永嘉场,是富庶的“鱼米之乡”。龙湾的白楼下、底岭下、新联、联谊……都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域内曾留存有大量旧时永嘉场的“高门大院”。这些旧时大家大户的老宅,均带有明显的浙南建筑风格,体现千年永强耕读文化与丰厚民俗风情,也是当地居民乡愁所寄。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6年,彼时温州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在龙湾区改造涉及的历史建筑中,有不少是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清代古民居且融入西洋元素、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即便城市发展的步伐势不可挡,承载地域乡愁的百年老屋的去留,亦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

  几经论证,龙湾区率先提交出一份分类保护方案: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不易搬迁、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影响的古建,采取“就地保护”;对艺术风格突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采取“迁移保护”;对部分建筑构件保存较好的,采取信息后“拆取构件保存”。

  “迁移保护”,就是将老屋的旧瓦老砖一一编号,再像搭积木一样被搬往新的去处,最后重新装搭起来。龙湾区近30处古建筑在这一创新保护模式下迁移至“新家”。如今,不仅在钟秀园可以看到这些固化的历史印记,还能在不少地方触摸到龙湾的历史脉络,如南洋公园古建筑群、普门村古建筑群、龙湾中学古建筑群、永兴第一小学门台群、龙湾沿塘河门台群……这些携带时光痕迹的古建筑,已融入城市的躯体中,变成新的文化景观。

  二

  钟秀园内古迹荟萃,有三条湘、拱月桥、贞义书院、观景阁、栏杆桥等遗址。行至一处古建筑院落,可见门前照壁镌刻有“贞义书院”几个大字。

  据史载,明嘉靖时期,内阁首辅张璁在此创建罗峰书院,授徒讲学,后嘉靖皇帝敕建贞义书院,为古代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遗憾的是,书院后因倭患毁于兵火,唯有当年书院门前的石狮子及《观荷亭记》碑记至今尚存。

  眼前的贞义书院,联屋古朴,院落入口处一座老门台气势恢宏,整个院落呈“品”字形分布。

  “这座门台连同基础条石有近30吨重,为减少对门台本体的伤害,我们先是将其进行整体打包固定,再通过吊机、铲车、运输车的协调配合,以平均每分钟3米的速度缓慢平稳地把它运到了这里……”龙湾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陈佐告诉记者。其实,这个门台是原位于永中街道新联村的邹宅门台,建于晚清,20世纪50年代,邹宅被收为国有,改建为粮库,昔日充当主人家“门面”的精美门台与周边环境日益格格不入。迁移修复后的门台,工艺考究,两侧墙垣外八字造型,门台及围墙砖雕、灰塑图案多样,对于研究龙湾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体现民间传统艺人技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几座古民居原位于黄石村三十亩自然村,三十亩自然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靠近瓯江口,村民以出海打鱼为生,三十亩古建筑群是龙湾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群,也是研究农耕生活建筑的实物资料。”此刻,老门台与古宅院落完美相融,迎接着每一位到访书院的来客。

  从龙湾区瑶溪街道黄石村、永中街道新联村、状元街道三郎桥村整体迁移而来的老宅与门台,在钟秀园内组合成了9处古建筑,形成群落,与绿荫环绕的公园浑然一体。

  三

  让古建“存”下来,还要“活”起来。

  “麦麦酒连同素面、九蒸九晒姜、鸡蛋、红糖等烧成的纱面汤来啦!”钟秀园入口不远处,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院中酒香四溢,老板娘正热情地为一群刚从大罗山登山归来的游客,端上热腾腾的纱面汤……

  这座挂牌“龙湾非遗体验基地”的老宅,是一座五开间二层传统建筑,原为龙湾区永中街道新联村吴植楷家宅。2017年老宅被保护性迁移,落架在此,引入了省级“非遗”郑家园麦麦酒酿造技艺,开辟为“郑家园麦麦酒酿造技艺体验馆”。

  古建焕新的密钥,是“文化+”。

  郑家园麦麦酒酿造技艺体验馆、龙湾“时光印记”非遗体验馆、倪以定镶嵌漆画工作室、姜立纲书法艺术馆……古建筑空间被注入“非遗”、书法等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研学团、外来游客等慕名前来,体验文化艺术与非遗魅力。

  每一座老宅,都仿佛无声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如。如今,更因多元文化业态的入驻而成为别具魅力的文化吸引物。古建筑迁移保护,使乡愁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希望古建“存、活”,也为后代保存下一份有形的文化记忆。

  (来源:阅龙湾客户端,温州日报记者 程潇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