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建设,且看“马站场景”

温州网讯 临近中午,苍南县马站镇中魁村的长者食堂开始忙活起来:食堂内,老人们三三两两入座就餐;食堂外,一份份荤素搭配合理的盒饭被打包好装入小车,送往本村和周边村“点了外卖”的老人家中。
像这样的场景,自8月初长者食堂正式营业后每天都在发生。用下魁村驻村干部杨国萍的话说:“农村老人大热天不用出门,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家点上一份外卖。”
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关注和关照,让他们能与城镇老年人一样享受便利,按时吃上可口的“热乎饭”“暖心饭”。长者食堂,正是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苍南马站“品味柚香 乐活雾城”打造的众多未来乡村场景中的一部分。
长者食堂
可堂食也可上门送餐
现年89岁的林魁雄大爷和86岁的郑细玉大妈是老两口,在长者食堂正式营业的当天中午,就早早来到食堂,第一时间享受到了“爱心午餐”。
长者食堂针对周边5个村的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务,每顿饭菜是餐标13元的一荤两素一汤配置,县里和镇里两级都有补贴,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6元,7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5元。“本村老人大多会选择到食堂用餐,可以省去收拾的功夫,周边村的老人大多会选择电话预约叫‘外卖’,大热天的,能在家吃就不出门了。”工作人员王娟如是说。营业第一天,长者食堂仅“外卖”就收到了30多份订单。
长者食堂实实在在解决了乡村老人的吃饭问题。而村里的5G云诊室则照顾到了村民的健康问题。云诊室的相关医护人员介绍,5G云诊室既是周边几个村的智慧健康站,又是标准化慢病管理中心,每天都会有10多人来量血压,慢性病常用药也可以随到随取。而这里的健康一体机,还能进行包括心电图在内的13项身体检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镇县两级医院的诊疗,一些常用药家门口就能拿到,对农村老人们来说,方便了不少。”
科技助力
托起数字农业“智”富梦
马站未来乡村建设不止于此,规划中的“1+2+4+1”多跨场景应用,打开了当地山水林田海多要素深度融合的特色景观格局,围绕“生态柚乡、富裕柚乡、数字柚乡、和谐柚乡”等四大目标,从而助力实现未来乡村共同富裕建设。
在中魁村数字会客厅的墙上,有一块大屏幕,包括生活、生产、医疗、交通等未来乡村片区内的所有数据都已打通,可以一一显示。以四季柚为例,在这块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四季柚大户的信息、某处的四季柚树龄是多少等等,最“年长”的四季柚树是1848年种下的,迄今已174岁。
现年64岁的林发印已种了三十多年的四季柚,目前跟老乡们共同经营的合作社有80亩2000多株柚子树。依托于数字信息化管理和高科技种植,柚子的品质逐年提升,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游客的增多,四季柚售价也水涨船高。“单单我们中魁村,去年一年四季柚的销售额就达到1600万元。”林发印笑着告诉记者,“当年矾山隧道还没通的时候,一斤四季柚的价格还不到2元。现在1斤四季柚能卖6元钱。”从快递费就能看出当地四季柚产业有多红火,2021年林发印寄四季柚的快递费就花了16000元左右,而在当地一年快递费超过1万元的农户,超过了10家。
马站力图通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赋能四季柚、种苗基地等产业,规模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智能装备,实现“浙农码”全覆盖,健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打造数字农业示范点。
马站镇未来乡村的路子接下来还将怎么走?该镇副镇长林新忠给出了答案:重点做好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文章。首先要推进四季柚产业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共富机制建设,利用马站四季柚农合联做好小农户抱团模式,加快推进四季柚全产业链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二是要实施三权分置,全面盘活未来乡村闲置土地。推动未来乡村雾城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实现农户增收。第三,要做好文化赋能乡村产业,不断增加未来乡村的辨识度,推进未来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专家论未来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张晶
苍南县马站镇山海田城片区以推进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 充分描绘了未来乡村的共富场景。以下三个场景值得借鉴:
一、“长者食堂”聚焦未来乡村老人吃饭问题。通过村民自筹、县乡两级补贴模式,加强对优抚对象、困难家庭、独居老人等的帮扶,打造未来邻里场景。
二、“5G云诊室”关爱未来乡村老人健康问题。通过智慧健康站、健康一体机,把县镇级诊疗延伸最后一公里,高质量供给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打造未来健康场景。
三、“数字赋能”助力未来乡村柚乡产业。通过未来乡村片区内的所有数据全域打通互联,数字化赋能四季柚等产业,实现未来乡村产业的跨越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场景。
建议进一步挖掘未来乡村闲置土地,打造未来乡村产业的典型场景,以点扩面,片区化经营、组团式发展,进而形成未来乡村示范带,为全省未来乡村试点工作提供“马站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