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群众路线教育 -> 媒体报道 -> 正文

温州日报:扎根基层“四问”于民

龙湾区实施“四大行动”,全面推进“红色细胞工程”
2014年06月20日 08:44:10来源:温州日报字体:

高新区科技园(蒲州街道)党员干部走访困难群众。

瑶溪街道党员干部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全面推进“红色细胞工程”,就是要以“关爱基层大结对,服务基层大行动”为导向,激活党的每一个“细胞”,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把党的政策贯彻到基层,把改革成果惠及到基层,切实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真正实现强基惠民。

  ——龙湾区委书记王军

  本报记者郑海华实习生陈晨

  报道组陈智慧金鑫

  “20多年了,都是这样抱上抱下,现在妈妈日渐苍老,真的不忍心看她每天这么吃力。这回好了,姜组长和王支书在了解了我们的需求后,第一时间送来这张多功能护理床,真是太感谢了!”因一次意外,现年41岁的永中街道衙前村村民王忠琪腰部以下瘫痪,从此卧病在床20多年,每日生活起居都要靠老母亲抱上抱下。永中街道驻村组组长姜蓉曼和衙前村党支部书记王靖听,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王忠琪的实际困难和“心愿”后,自费购置了一张多功能护理床送去,并教会了王忠琪使用方法。

  “雨天满地泞,晴天尘土飞,且还是‘天然垃圾场’,夏天一到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绝不夸张!你看,现在好了,全新的水泥路,气象一新,这还真多亏了我们的‘红领队长’把问题反映上去了。”村民口中的“红领队长”正是朱金朋,今年2月,朱金朋走进瑶溪街道朱宅村时,了解到一条200来米长的东浃路成了附近群众的“问题焦点”,回到村里后,他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提交到了“红领提事会”,很快,村里出面,东浃路从“问题路”变成居民大赞的“样板路”。

  从一张床到一条路,百姓的心愿,很细微,也很具体,但正是这一件件民心所向的细微具体的事情,考量着民众在执政党心中的分量与地位,也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民生所指,党心所系。龙湾区自去年底实施“红色细胞工程”以来,通过编织一张组织网络、构架三级民情收集平台、打造一支“三型四带五全”党员干部队伍,健全完善民意收集制度、民情服务模式、考核激励制度这三大机制,激活了一个个“红色小细胞”,真正把党的根扎在了群众中间,逐步形成一张覆盖面广、服务力强的“红色细胞”组织网络:通过干部直接联系党员、党员直接联系群众,走村入户开展服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情于民,为社会和谐“大肌体”的健康输送“氧气”和“养料”。

  一牌一卡问需于民

  “老师伯,您好,当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请及时与我联系。”瑶溪街道龙东村的“红领队长”潘庆松将一张“红领服务联系卡”发给他联系的几户群众。在这张卡片上印着潘庆松和联户党员的联系方式以及社区的服务热线和瑶溪先锋微信二维码。

  老潘告诉记者,他现在一有空就会联系走访这几户。“谁需要帮忙了,只要照着卡片上的电话一拨,就能直接找到我。”老潘说,现在已经有好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村里的党员干部帮忙了,不但省下群众“东问西问”、来回跑腿的工夫,另一方面,联系卡也让党员以特殊的形式“驻”进了群众家中,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在永兴街道,也活跃着这样一支党员“红马甲”。每月第一周的周二,有大榕树地方,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讲一讲”政策,“听一听”百姓心声,“议一议”村里的大事小事,通过推行榕树下村务大家议活动,全方位传递政情信息,更加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问需于民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基础。在龙湾,像潘庆松这样的“红领队长”,像榕树下的“红马甲”,鲜活扎根在基层的“红细胞”还有很多。该区根据“地域相近、人缘相亲、风俗相同、生产相关、兴趣相投”的要求,灵活构建了多样联系服务网络。在街道,实行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村干部直接联系党员、街道干部联系村干部“三个全覆盖”;在区级,实行机关部门联系村居等基层单位、机关干部联系村居党员群众“两个全覆盖”,全力构建机关与基层、干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服务机制。

  同时全面推行“一牌一卡一日记”(即“党员家庭户”牌、党员服务联系卡、党员“民情日记本”),探索推行“红马甲服务”制度,让党员亮明身份、发挥作用。目前龙湾共有机关党员3108人,农村党员6345人。截至目前,已有71个区属部门与100个村(居)实现对接联系,2449部门机关干部与3133名基层群众结对帮扶, 521名街道干部、782名村干部、5945名党员和36122户群众也实现了无缝对接。

  “五微”服务问计于民

  架通红色细胞组织网络,旨在激活红色细胞,携带“氧气”、“养料”,输送到基层,输送给百姓。

  今年1月,龙湾在瑶溪街道试点推行“红色微圈—五微服务机制”,即将红色细胞通过“红领服务队”这一毛细血管,架通到百姓家中。“红领队长”由网格长、驻村干部等担任,他们通过“微走访”,每周至少一次走访群众,了解其困难与诉求,收集群众“微心愿”,并在“微议事”上讨论核实情况,确定服务对象,由“微基金”出资,最终为群众解决困难。

  “微走访”、“微心愿”、“微议事”、“微基金”和“微讲堂”共同构成了“红色微圈”“五微服务机制”。通过“红色微圈”,朱家大爷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冰箱,陈家大妈用上了新颖的电饭煲,朱宅村的村民不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也更清晰地听到了党的声音。

  民生无小事。收集的民情在村级的“微圈”无法得到及时回音和解决怎么办?龙湾特别在区长专线受理中心设立区级民情处置中心,并打通了村、街道、区三级民情处置平台,同时还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OA系统专有通道的措施,实现即时对接、一对一对话,规范民情收集、汇总、分流、研判、处置工作,切实做好基层上报问题的处置和协调工作,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五微”服务真正变成“无微不至”的服务。截止目前,该区已采纳意见建议679条,解决民生问题3000多个,党员认领微心愿585个。

  党性体检问政于民

  日前,永中街道普门村张维兴的家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街道党工委书记带着几位街道干部来慰问他这位老党员,并向他学习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方法。“我们书记都能拉下脸来向我们这些‘老古董’学习,新鲜。这样子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实在!”老张竖起了大拇指。

  在开展“红色细胞工程“活动以来,龙湾区推进以“全科能力、全天在岗、全员入户、全情知晓、全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全”街道干部队伍建设,加强“老乡镇”优良传统教育,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项目攻坚、师徒结对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健全完善全员考绩、末位交流等制度,强化街道干部管理考核,大力整治慵懒散现象,切实提高街道干部执行力。

  作为最基层的村和社区,龙湾推进以“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实施“双强”能力培育工程、落实“三项承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等措施,打造一支“扎根基层、善接地气”的村(居)干部队伍。区委常委会还专门对村干部报酬待遇问题进行了研究,出台文件,明确对村主要干部的基本报酬实行“一届一调”,并建立从村干部中择优选拔街道副职和直接考录街道事业干部制度,切实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对村干部管理坚持萝卜和大棒双管齐下,待遇要保障,管理也要同步跟上,对履职不到位或不能正常履职的,要求街道加大管理,敢于碰硬,形成良好导向。

  而作为一个个“红细胞”的党员干部,则每人收到了一张“党性体验表”。从今年4月份起,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党性体检活动,对全区6000多名农村党员进行“党性体检”,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测试、履行基本义务情况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量化评分,“对症下药”、及时“治病”。各街道党工委将按时公开“党性体检”结果,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对“党性不健康”党员开出“处方”,在规定时间内“复检”,仍未达到相关要求的则按规定程序处理。党员“党性体检”情况还将作为评先评优、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一次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和服务性。该区上半年共检出96名不健康党员,其中移交纪委32人,组织处置64人。

  党内关爱问情于民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蒲州街道的朱景云是一个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朱的妻子患有糖尿病,常年需要吃药降糖,并且因为双眼失明,长期需要人照顾。家庭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老朱儿子的身上,而儿子打零工赚来的微薄薪水在巨大的医疗费用面前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了解到了这位老党员家的情况后,龙湾启用了“党内关爱基金”,为老朱送去了2万元的慰问金。这笔钱让久遭生活冰霜覆盖的老朱,感受到了温暖。

  今年5月,龙湾区为了建立健全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区内结合实际,探索成立“区党内关爱基金”,由区管留存党费支出20万元和区财政划拨20万元作为初始基金,并积极动员了全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捐助,目前收到永强供电公司党委和龙湾农村商业银行党委各捐助的20万元,党内关爱资金已达到了80万元。

  该基金除了慰问特困党员,还将用于对全区范围内的先锋党员或道德模范进行嘉奖,拓宽关怀机制的内涵与外延,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目前,全区已排摸出特困党员15位,并由区领导上门走访,为每位特困党员送上2万元的“党内关爱基金”,真正将钱用到党员的心坎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编辑: 程安乐] 
关键词:党员 干部 街道
分享到: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龙湾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