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石浦村

2022年03月01日 10:49:54来源:龙湾永嘉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罢钓相呼逐晚风


渔帆片片轻如羽


鸥波晴映夕阳红


蜃气阴凝春雾黯


浊浪还从碧岛通


孤峰不与青山接


芳名仍借汉神工


一浦盘旋越海东


明代


王毓

黄石浦



  明代诗人王毓写的“黄石浦”,就在龙湾区永中街道石浦村。




图片

石浦村

图片
图片

文 / 王锷

图片

村落沿革

图片

  石浦村地处永中街道东北,东与海滨街道江一、蓝田村接壤,紧临龙湾国际机场,南与镇南村毗邻,西依桥北村,北靠黄石山,方圆面积1平方公里,为一个集海、陆、空交通之便利的发达的行政村。全村分北叶(社)、中叶(社)、南叶(社)三个片段,计10个自然村。北叶村落有“举人房”“糖厂”“陡门郊”,中叶村落有“池潭”“三座屋”“东新屋”“上头 ”“十字路头”,南叶村落有“上当店”“下当店”。

图片

▲石浦村

  2006年后,“瓯海大道”自西向东,直通龙湾国际机场,穿过该村的“上头 ”“池潭”“东新屋”,由此,这3个自然村落消失,被拆迁农户240家,涉及近千名村民。他们被安置于高新大道与瓯海大道交接处的东南方名为“永中中心区A地块的小区”,并建成商品房样式的楼屋17幢,构成“石浦拆迁住宅小区”。


  1985年,永中规划一条南北长1公里、宽20米的“罗东大街”,其后,该大街向北延伸至海滨蓝田村口,与机场大道连接。日益富裕的石浦百姓,在罗东大街北延至“十字路口”地段,临大街建造了高层楼房,命名为“石浦新村”

图片

▲小巷

  据该村张氏谱牒记载,石浦村的奠基人、创始主张钧裕,于明洪武年间由福建莆田赤岸迁入,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其后,其他20多个姓氏陆续入迁该村,便形成一个以张姓为主、多个姓氏杂居的大家园。他们团结和睦,艰苦创业,凭借智慧与勤劳双手,披荆斩棘,顽强拼搏,构建了依山傍水、颇具江南水乡风貌、富含文化内涵的文明村庄,现有734户、3193 人。热心家乡文史的村民张仕晃曾吟打油诗赞云:

瓯江口畔一明珠,气候温宜长万物。

人杰地灵出英豪,风光这边确独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村名演变

图片

  村名的演变,折射石浦村悠久的历史文化。

图片

▲石浦村一角

  该村古名“陡门”。南宋庆元元年(1195)前后,建有陡门一座,名“方叉陡门”。明洪武年间,再添一座水闸,构成双闸陡门。由于双闸陡门大大改变了村域生态环境,抗洪排涝作用显著,日久成自然,村名便以“陡门”称之,这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陡门”北依黄石山峦,闸外有一条蜿蜒浦水穿越田间流向瓯江,注入东海,故于民国年间又衍生出“石浦”村名。新中国建立至1955年,为石浦初级社。1958年为石浦高级社。1959年称石浦大队。1968年“文革”期间改称“石浦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复称石浦大队。1984年改“石浦村村委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支柱副业

运输业

图片

  处于农耕年代的石浦村,除耕种原有田地以维持生计外,多数村民兼营运输副业。其时,舴艋舟成为运输业的主要工具。

舴艋舟

  俗称“梭船儿”,因船体呈两头尖中间大,形同织布的梭子而得名。撑梭船源自清雍正(1725)年间,张氏先祖率先将此作为重要谋生手段,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图片

▲永强蚱蜢舟

  人们不难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凡经营梭船者,将永强草木灰、水产品等货物装上梭船,经黄石浦进入瓯江,上溯至青田、丽水等山区(俗称“上山”),乃至更远的龙泉、庆元等地,并借回头船,将山区的毛竹、木头、草柴、香菇等山货运回永强,以应工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之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梭船儿还可妆扮成“花船”,供新郎迎亲之用。70 年代夏秋两季征粮或收购红糖,梭船儿可派上大用场,风光无限。


  为了更有序地为当地经济服务,石浦村将梭船拥有者组成“永强运输社”。该社鼎盛时有梭船120只,船工2200余人,人均月收入20—25元。石浦村被誉为“运输专业村”。1980年代后,运输社又添置汽车跑运输,瓯江上舴艋舟的帆影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道信俗

图片

  该村村民的佛道信仰较普遍,村中的“一乘寺(堂)”“忠烈观”“山头殿”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活动场所。

一乘寺

  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重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1950年至1958年,该寺由进会和尚主持。1958年后,该寺被石浦大队占用作为粮仓。1966年“文革”时被生产队辟为粮食保管点与牛棚。

图片

▲一乘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寺院归还信众。1995年 成立“净土会”,逢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廿三日举行宗教活动。由于建寺年代久远,长年失修,寺院破败不堪,1999年区佛协报请区民宗局同意,重建了大雄宝殿、东西轩房楼。2000年重建前进金刚殿与车路旁牌坊,并砌筑了围墙,重塑了诸佛菩萨,寺貌焕然一新。现寺院占地 7841平方米。


 忠烈观

  前身为石浦“陡门殿”,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郑使侯王神座下的一块条石,上镌“清雍正十三年”,足以作为建殿时间的实证,现还供奉着太保爷。也有人说最早“陡门殿”在陡门闸南,称“太师爷殿”,供奉二尊太师爷,今人尚称此处为“太师殿基”,如以此计算“庙龄”,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了。


  

  据本村张孝绍老人说,清乾隆二年(1737),沙村郑使侯王巡游至石浦陡门殿,突然断了轿杠,人们都认为这是郑使候王不愿再行走,要坐镇陡门殿了。自此,陡门殿又多了一尊神灵。又因郑使候王是本土神,威望又高,就将其升为陡门殿的主神,改“陡门殿”为“忠烈观”。

图片

▲忠烈观

  1996年,古庙惨遭回禄之灾,一场大火吞噬了陡门殿。同年,本村信众及周边善男信女,纷纷慷慨解囊相助,计筹资金30多万元,着手重建“忠烈观”。1995年,本村民众群策群力,于观前河边与右首陡门河边建成古朴的“春泽乐园”和一幢二层五间轩间。“忠烈观”与“春泽乐园”等建筑组成一整体,坐落于碧波浩渺的直河与陡门大河边,遥对黄石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辉,成为石浦村一道亮丽的景观。


  

  为颂扬郑使侯王保家卫国之精神,村民借农历正月十五郑生诞辰,举行较大规模的龙灯巡游活动。此俗自古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石浦龙灯巡游,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条硕大巨龙全长130多米,十八龙档(每档长1.2米,直径0.6米);龙头高2.7米,宽2米,重250余公斤,需10人抬着;龙尾长4米,直径1米,重约150公斤,需8人抬着。全龙五彩斑斓,精美诱人。夜间出游,采用高科技自控,可变换红、黄、绿三色,近看珠光闪烁,琳琅满目;远眺蛟龙逛地,栩栩如生。游龙队伍共1500多人,伴有龙凤彩船2艘、鱼灯64只、人物彩灯80只、八蛮8只,还有仙女下凡、八仙过海及大鼓队、军乐队、腰鼓队、民乐队等28个精彩项目。游龙队伍总长约2公里,成为历史之最。


石浦五显庙

  俗称“山头殿”,坐落于石浦村黄石山东南山麓山水井西侧。相传该庙由本村张氏五派七世祖盖苍公所建,时在明末崇祯年间(1643),距今已有370余年


  该殿占地约3.5亩,主建筑为砖木结构,供奉主神华光大帝。惜于1963年被村里拆除,砖瓦、木料运至村内三宕屋榕树下建了二层五间村办公楼。2013年5月10日,村民张孝乐、张洪宝、张新文、张仁晃等至市档案馆查1803号件得知:黄石山庙图号3191,编码4750,民国25 年10月绘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历史文化遗存

图片

“双闸陡门”遗址

  今仍在。据传,由温镇右营驻防宁村巡府应龙捐俸重建。1997年春,石浦村重--修。旁有观测水情的陡门配套水文工程——“水测”遗址。

图片

▲陡门遗址


河泥荡

  位于该村东南,沧河横塘河边北湾处。该处系大罗山东麓水系总汇处,地势平坦,水流挟带泥沙淤积而成的天然湿地。这里水草丛生,鱼虾聚集,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传说中秋月圆时,“荡”中常现“皇帝金椅”水影,故衍生出民众中秋夜到河泥荡赏月的习俗。清诗人胡志留有脍炙人口的《河泥荡中秋夜泊》

黄石山头暮霭蒙,轻舟三五入荷丛。

横塘月印莲花白,荆竹风摇萤火虫。

荡风喧嚣人语沸,杯中飒爽豁声雄。

惊飞宿鸟冲天急,奋翅高翔避桂宫。

  这首诗将人们赏月的兴致和盘烘托出来。

图片

▲河泥荡秋色

  现“河泥荡”辟为龙湾区文化公园。


东瓯王坟

  越王勾践七世驺摇,秦末率义军投入灭秦洪流。秦亡后,驺摇又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立下赫赫战功。汉惠帝三年(前192)又于瓯地建“东瓯国”(地域相当于今温州市和丽水、台州地区范围),封驺摇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东瓯国”仅维持 55 年,但东瓯王勤政爱民,大大改变了瓯人落后面貌。为缅怀先贤,后人将其“神”化,特于河泥荡建“东瓯王坟”。今已无考。


张怀英故居

  张怀英系石浦张氏大派十六世张新渠之子。故居建于1942年。1944年被日寇占为“司令部”。解放后,曾驻扎过解放军。1952 年“土改”时住过工作队。1955年“合作化”时,为村办公委员会之所。1958年“大办钢铁”时为村办“托儿所”。1960年“公社化”时办过幼儿班。2006年因建瓯海大道,故居被拆除。


猫狸坝

  该坝处于举人房与姚家汇之间,为永强渔民舢板船只过绞坝的出海口。1976年,在猫狸坝东侧建了一座小桥,并竣河一段,贯通内河石浦水系,以利船只出入瓯江。后因石浦填塞,此坝也被废。


迪义桥

  该桥横跨永强塘河,西连该村举人房路,东接海滨江一村沙角滩头路。关于桥名含义,鲜有解释。如“望文生义”,“迪”含开导、引导之意,与“义”组合,含有崇尚义气、正义之意。据《张氏大派史料辑选》记,该桥“为张先所建”“张先,号乐庵,自永乐间入赘蓝田李氏”。另据《普门张氏文献综录》载,“迪义桥,道光丙午(1864)十五世绍然同弟凤煋重修”

图片

▲迪义桥

  该桥处于永强排涝主干河流,河面宽近100米,河水直奔蓝田陡门,与民生关系重大,上世纪 60年代、1985年分别重修。2000年后,随着交通量增大,永中镇政府对该桥进行整修,现桥宽3.6米,总长100米许,其中桥身25米,东西引桥各40米,桥高3米。


踏碓

  举人房西北角建有一座踏碓,供村民舂米,折射农耕时代百姓自给自足生活常态。


榕树屋

  该屋三层楼房,坐落于陡门郊34弄7号,有百余年历史。其屋顶自生一棵阔叶榕,年岁久,成为村落一大景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氏宗祠

图片

张氏宗祠

坐落村西北,黄石山东南处,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37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由时任山西辽州知府的盖苍公所建,距今已有370多年历史

图片

▲石浦张氏宗祠

  民国33年(1944),宗祠被日寇所占,扎营一年,大堂、二轩被毁,后由族人张郊、张祝千等集资重建。建国后,宗祠办小学数十载。1993年学校迁出,族人张新云、张新来等集资修缮。1994年宗祠被台风严重毁坏,族人张新来、张洪年等筹资修葺。2001年族人张宗银、张荣光等再次修葺。2013年,以族长张新权为首组成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共集资860万元,有关部门补偿300万元,同年 8月开工,2015年底峻工。重建后的张氏宗祠,坐南朝北,三层钢混结构,五间二进二廊厢房。前进高18米,后堂高21米。祭祀享堂于三层大堂,一、二层附建石浦文化礼堂。

  (本文撰写于2018年秋)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