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话说瓯江王鱼

2020年06月02日 10:48:00来源:

  ■ 姜文华

  瓯江王鱼,学名非“王鱼”,只是温州人对它的俗称。王鱼,鲿科,学名长吻鮠,又名鮰鱼、肥王鱼、淮王鱼、魾、鱯、魤、白戟鱼、阔口鱼等,主要生活在辽河、淮河、长江、瓯江、闽江、珠江等水系,以长江水系为主。温州人过去不懂其价值。王鱼在其他地方特别是江淮大地,深受人们喜欢,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而著名,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滋补的水产品。而且,鱼鳔肥厚被加工成珍贵的鱼肚,在宋代就是朝廷贡品。长吻鮠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汉淮南王刘安夸赞“此乃上等名鱼”。

  宋代诗人苏轼有《戏作鮰鱼一绝》诗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这首鮰鱼诗用粉红石首对比雪白河豚,粉红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无骨、不药人。“馋太守”这首鮰鱼诗,也是鮰鱼称石首的文字依据。此石首非浙人所称的“石首”,浙人所称的“石首”乃黄花鱼也,正如瓯江 “王鱼”非鲇鱼也。而龙湾状元名小吃“王鱼煮粉干”的主角食材“王鱼”乃瓯江长吻鮠是也。温州人称“王鱼”,淮河一带称肥王鱼或回王鱼、淮王鱼;产长江上游称石首,长江口上海称江鼠、石扁头;《闽书》遁园居士鱼品称江东鮰(闽江)……唯长江、瓯江王鱼肉质最鲜嫩,福建、广东诸地王鱼肉比较硬。

  《钦定四库全书》之异鱼图赞笺谱录类三草木禽鱼云:“洄鱼 ,一名鳠鱼,〈尔雅〉郭注:似鲇,而大白色邢疏大者,别名魾,小者别名鮡也。陶宏景云:鳠似鳀而大鮠,似鳀而色黄。韩保升云:口腹俱大者名鳠,背青口小者名鲇,背黄腹白者名鮠……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本草纲目》鮠,生江淮间,无鳞鱼,亦鲟属也。头尾身鳍,俱似鲟状,惟鼻短尔。口亦在颌下,骨不柔脆,腹似鲇鱼,背有肉鳍。郭璞云,鱯鱼似鲇而大,白色者是矣。北人呼鱯,南入呼鮠,并与鮰音相近,迩来通称鮰鱼,而鱯、鮠之名不彰矣。”现代《鱼类养殖学》书中又改称“回王鱼”,寿县地区对“回”“肥”读音相同,故当地人称“肥王鱼”。

  “王鱼”形同“鲶鱼”,头大嘴宽,嘴唇下有四根胡,上有二根长须,鱼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光滑无鳞。此鱼特别腥,相对其他鱼类易腐,是瓯江水域一种不受渔民喜欢的鱼种。过去,瓯江口洞头外海捕获的王鱼弃之不吃,但有“水中活化石”的美称。瓯江王鱼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渔民通俗的说法:长着鲇鱼的身子,鲨鱼的脑袋,鲶形目。

  瓯江王鱼与鲶鱼(鲇)的区别很明显,鲶鱼的尾巴是圆扇形的,王鱼尾巴和普通鱼一样是分叉的。鲶鱼的头部会明显的比王鱼头大,而且扁平,一般鱼头大过身体。鲶鱼背上只有一个背鳍,而且小;王鱼背鳍有两个,一个前面、一个尾部,尾部的是肉质的背鳍。

  令人惊奇的是,王鱼的体色会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而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更奇的是,这是一种性格看似温顺实则极其刚烈的鱼,普通状态下,它通体呈青灰色;缺氧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渐渐变红。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会从鱼鳍处流出。

  瓯江王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鱼皮有弹性且多胶质。瓯江王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毒性较强,一旦被刺会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所以宰杀时,须小心在意。正因如此,过去许多永嘉场人误认为此鱼有毒性,所以不喜欢吃。

  王鱼平时生活在三四十米深的海底,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产卵时选择在水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江滩进行,或在瓯江口、洞头近海岩石上和石缝中产卵,雄鱼首先到达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当王鱼产卵后,会把卵含在口中,两月不进食,鱼卵慢慢变硬后长出小刺,直到孵化出鱼苗,从口中吐出小王鱼,幼苗成群结队跟着亲鱼生长。

  谷雨时节,王鱼便会成群结队从东海洄游到瓯江口,有的选择逆水而上,游至状元、蓝田、磐石、灵昆附近的江面上,此时状元人开始吃王鱼了。端午节前后,正是它最肥美的时候,王鱼未产卵味道最好,中秋节过后,产后王鱼洄游至深海,鱼瘦肉质变硬,就没有先前好吃了。王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毛翅类、双翅类等的幼虫为食,成鱼完全以鱼为食,几乎无选择性,在食物缺乏时会相互残食,这或许就是王鱼“胜者为王”的另一层寓意吧。

  鱼做得好吃,关键是食材要鲜活,“王鱼煮粉干”小吃的王鱼要活鱼现杀现做,死王鱼烧出来的肉块凹陷,鲜味就差了许多。王鱼来源要正宗,瓯江口一带的王鱼味道最鲜嫩,洞头外海的王鱼肉质较硬、背黑,烧不出好味道。

  若没有活鱼,好厨师必须懂鱼的鲜度,新鲜的王鱼表皮有光泽,鱼身附着的稀薄黏液,这是鱼体固有的生理现象。鱼肉组织紧密,肉质坚实,用手按弹性明显;鱼鳃盖紧闭,鱼鳃色泽鲜红,有的还带血,无粘液和污物、无异味;鱼眼光洁明亮、略呈凸状、完美无遮盖。反之,腐败变质的鱼则色泽全变,表皮有厚黏液并粘手;鱼鳃淡红或灰红,如鱼鳃灰白或变黑,附有浓厚黏液与污垢,并有臭味,说明鱼已腐败变质不能用。

  “王鱼煮粉干”烹饪技术简单,主要是去腥。取王鱼(3-5斤)、粉干、绍酒、西山醋、精盐、葱白、姜片、辣椒、白胡椒粉,熟猪油等。瓯江王鱼去内脏、鱼鳃洗净,放入沸水锅中,加适量的精盐、生姜烧沸,去掉黏液,捞出再洗净。置锅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时,投入葱白、姜片炸香,放入王鱼块,先加西山醋去腥,再加入绍酒、辣椒(根据个人口味适量),盖上锅盖焖一会,加入精盐和凉清水(淹没鱼肉即可),开锅烧沸,使鱼腥随热气散发,捞去汤表面白浮泡泡,然后放入粉干(吸收王鱼部分腥鲜味),盖上锅焖煮几分钟,加白胡椒粉、香菜适量即可,此法烹制肉嫩而适应清淡口味食客。

  状元人“王鱼煮粉干”烧法是:瓯江王鱼去内脏、鱼鳃洗净,放入高压锅中,加绍酒、西山醋、精盐、葱白、姜片、辣椒等佐料,水淹没鱼肉盖锅,烧至高压锅压力阀出气,然后加韭菜、小马铃薯、粉干,高压锅压力阀再出气,出锅加香菜、香油,肉嫩味重。

  “王鱼煮粉干”汤色奶白,鱼籽、马铃薯金黄,晶莹剔透,黄润光泽,像精雕细琢的田黄串珠,白色的粉干像银丝缠金珠、玉块(鱼块),韭菜、香菜像镶嵌在珠宝间的翡翠,恰似传说中的聚宝盆。汤味鲜甜可口,有一种很明显的胶质感;白嫩的肉块就诱人食欲,鱼肉口感鲜甜。王鱼最鲜美的部分在鱼头和鱼鳔,瓯江王鱼头上连着白色的一块东西,咬一口感觉胶质肥厚,而鱼鳔更是王鱼的精华。不过,王鱼的鱼籽比其他鱼类鱼籽都要大一点,食客习惯都称它为“王鱼卵”,鲜甜而又有嚼劲。瓯江王鱼吃起来口感鲜美,肉质细嫩、又重又滑、味淡雅甘醇。尤其所炖鱼汤,白若琼浆、润泽爽口、甘如玉液。小马铃薯,吃起来松软香甜入口即化。《异鱼图赞笺》又载:“洄鱼,河豚药人,鲥鱼多骨,兼此二美而无两毒,粉红雪白洄美堪录,西施乳溢,水羊胛熟。”古人认为王鱼能与珍贵的鲥鱼、鲜美河豚媲美。

  王鱼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高,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适合人体需要,营养丰富而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唐药学家陈藏器撰《本草拾遗》载:长吻鮠“味甘,平,无毒。”又“下膀胱水,开胃。”元吴瑞《日用本草》载:“补中益气。”清著名医家张璐《本经逢原》录:“阔口鱼,能开胃进食,下膀胱水气,病人食之,无发毒之虑,食品中之有益者也。”又记“治脾虚水肿,可配伍绿豆、大蒜煎汤服。亦可煮食,其肉细嫩鲜美、富含脂肪。”食用鱼肉对孕妇胎动不安、妊娠性水肿有很好的疗效;具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延年益寿之功效和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长吻鮠:能动痼疾。不可与野雉、野猪肉合食,令人患癞。元代贾铭《饮食须知》记:“同鹿肉食,杀人。赤目赤须者忌食。”告诫后人注意不能只顾口福,不顾生命危险,或造成营养过剩,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过去,只有状元人喜欢吃王鱼,永嘉场人不兴吃王鱼。而如今,每到王鱼上市,不仅温州其他各区县食客蜂拥而来,也有外地客人来状元品尝瓯江王鱼的美味,2019年6月16日状元镇还举办了“王鱼·杨梅”节,吸引许多食客光顾,更把状元“王鱼煮粉干”推上了新高度,成为温州人时尚的美食名小吃。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