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十年磨一剑 庆武汉“解封” 龙湾老木匠打造无铁钉迷你黄鹤楼

2020年04月21日 11:12:00来源:龙湾新闻网

  编者按

  龙湾区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古建筑,尤其是永昌堡内的明、清建筑。城中村改造中,不少优秀传统古建筑被成功迁移到公园、学校安置,保存了珍贵的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也保存难得的人文记录和民俗风情。在城市化发展加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传承创新困难重重,非遗传承人或准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践行工匠精神、创新发展就显得愈发重要。老木匠姜方坚和他的“黄鹤楼”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 记者 张彬彬/文 叶晓东/摄

  武汉“解封”这几天,一座“迷你版黄鹤楼”在龙湾永中完工,计划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落户永中姜氏宗祠供市民参观。它的主人老木匠姜方坚耗费七年多心血,以温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打造了一座纯木制黄鹤楼模型,遥祝武汉平安。

姜方坚和已完工的“黄鹤楼”模型。

  今年74岁的姜方坚是永中沧头人。从他的太爷爷辈开始,沧头下姜氏传承了四代木匠。姜方坚14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木工,19岁进入东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四十载如一日,大半辈子都是在木头堆里度过的。另外,他和父亲还参与永中沧头上老人亭、姜氏宗祠等多处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公益设计,并捐款献爱心。

  退休后,姜方坚对木工活的热爱丝毫没有减退。此前,各地有能工巧匠根据大雄宝殿、故宫角楼等建筑制作缩版木模型的成功范例。姜方坚受到启发,也想穷毕生所学,亲手打造几件传世佳作。他先花了五年,精心雕刻出2800多个木零件,搭成一座占地1.8平方米、高逾3米的银川鼓楼模型。鼓楼搭成后,姜方坚又将七年心血注入眼前的这座“黄鹤楼”。

姜方坚向客人介绍精致的小木门。

  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线条流畅,如同仙鹤展翅。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1986年,姜方坚曾到黄鹤楼游览,当时就对这座江南名楼一见倾心。

  “里边什么名堂,外边什么结构,我都细细看过,清楚地记在了脑海里,还经常对着照片回想。”姜方坚说。在他看来,黄鹤楼翘角多、纹饰精细,制作难度很大,但越是复杂,制作起来才越有价值。

  根据记忆和手上的照片资料,姜方坚仔细绘好图纸,并按1:12的比例营造模型。他选用红樱桃木为主要原料,并依照传统技艺,以榫卯和竹钉连接起数万个零件。姜方坚向记者解释,红樱桃木纹理通直,易于手工加工,烘干后坚固稳定。而用来衔接小零件的竹钉是用毛竹做的,使用前专门在锅里炒过,除去毛竹油,这样的竹钉放上几百年也不会腐坏。

每一个部件都需要手工精雕细琢。

  “其他老人搓麻将、打扑克,他在做木工;别人看电视、听戏曲,他还在做木工。”姜方坚的老伴邵金花对他的坚持既佩服又无奈:“他早上起来就急忙去工作间做木工,晚饭后就画图纸,画到九点钟、十点钟才收工,睡觉前都在想零件怎么做、花纹怎么雕。开始搭鼓楼的时候,他和我说三四年就能做完,结果四年多搭完一座鼓楼,又搭上了黄鹤楼,前前后后用了十二年。”邵金花的父亲也是木匠,所以她深悟这些手艺人的“倔强”与“痴迷”。劝阻不成,她就默默支持丈夫,偶尔帮忙清扫、整理一下工作间。

年逾古稀的姜方坚为扫尾工程忙碌。

  为了这座黄鹤楼,姜方坚特地跑到乐清北白象采购木材,搭建期间又经历多次搬迁,光是原料、运费就搭进去十几万元,但他并不觉得心疼。在机械、电脑制作逐渐取代传统工艺的今天,他希望自己亲手打造的模型能为后人展示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展现温州珍贵的民俗风情。

  这座黄鹤楼木模型以温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表现黄鹤楼的意蕴与美感,堪称两座城市跨时空的文化对话。模型完工之际,又恰逢武汉“解封”,姜方坚借此机会送上对武汉的真诚祝愿:“我祝福武汉人民健康、平安。武汉人民加油!中国加油!”

[编辑: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