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寻找张阁老的民间记忆

2019年12月09日 09:38:00来源:龙湾永嘉场

  凡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张阁老。张阁老即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因和明世宗朱厚熜同音,世宗为其改名孚敬,赐字茂恭。张阁老是温州民间对他的尊称。张阁老官至朝廷内阁首辅,为当时学首,博识多闻,勤励敬慎,以饬其身,尽心职业,专以王道匡扶励精图治的青年嘉靖皇帝,开创了大明中兴的局面。

  我的邻居张阁老

  文/丁欣华

  明朝内阁首辅张璁(张阁老)的老家就是现在的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与我是隔壁邻村,从我家去张阁老家步行最多也只有10分钟,不过后来他搬到温州去住。

  我一直以有张阁老这位老乡而自豪。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一次寝室里室友睡觉前卧谈,同学们都来自温州市各县,不知什么原因,大家相互较起劲来,相互比起自己家乡历史上谁官当得最大,最后当然是张阁老胜出。虽然乐清同学拿出明朝章纶来,但他官至礼部侍郎,按现在的官职来说,只能算是副部级。还有高友矶,官至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也只能是正部级。这些,我的同乡“榜眼王”王瓒,也官至礼部侍郎,拿出来就可以一比。瑞安同学拿出清朝孙家三人——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孙衣言官至湖北江宁布政使,只能算是省领导,孙锵鸣被道光皇帝任命为会试同考官,可能也是教育部领导吧。而文成同学抬出刘基,刘基仕途坎坷,一直沉于下僚,最高官至行省郎中(从五品),可能也算是省级领导吧。还有乐清王十朋一直也仕途不顺,等等不一而足,反正张璁他是温州两千多年历史上一位主宰全国政务达六年之久的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啊。那夜有关谁的老乡官最大的话题,当然我拔得头筹,我是带着胜利的姿态酣然入睡的。

  那时班里有位同学就是张阁老的后代,他和我同样忿忿不平。一是历史书上讲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很少谈及张阁老;二是有些同学提到张阁老时,竟然说他是大奸臣。后来我俩到图书馆里找到《二十四史?明朝卷》有关张璁的记载,《明史》称他“为人刚明果敢,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绝路”,抄来以此反驳同学。现在想起来,当然是年少无知啊!其实,章纶、高友矶也好,清朝孙家三人、刘基、王十朋也罢,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温州历史名人。当我写有关张阁老的文章时,在旁边做作业的女儿问我他是谁,我把张阁老介绍给我的女儿时,她套了句流行的称呼说,那张璁就是我们龙湾的“超男”了,我哈哈大笑。

  普门村张阁老的子孙们,一讲起祖先总是滔滔不绝,一脸崇拜劲流露无遗。其中张阁老的后裔张卫中尤甚。他与乡人张宪文长期以来广为搜集资料,孜孜以求,编成《张璁年谱》。另闻,他为了寻找张璁之子张逊业的《鸣玉集》,到处搜集,踏破铁鞋,终于得知在台湾台北的“中央”图书馆尚存两书,于是他辗转通过台湾的宗族远房叔叔去拍照影印,邮寄回内地。不料因一字之误,远房叔叔将一本名为《鸣玉堂集》的明刻本古籍当成了《鸣玉集》,白白花了700多元的邮寄费,他不灰心,再次努力联系上对方,终于使内地拥有了《鸣玉集》影印本。正是由于像张卫中这样的热心人,我的老乡张阁老的故事才辈辈流传,为家乡增添了无限魅力和光彩。

  寻找张阁老的民间记忆

  文/潘伟光

  谁若不识张阁老,甭说自己永场(强)人。“讲了半天,还晓不得张阁老姓张”。在我们温州,张阁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位“网红”级的历史名人,有关他在朝在野心系百姓的传说故事,简直是车载斗量妇孺皆知。

  有空你若沿着三都普门那条笔直的太师路步行,不一会儿就到张璁一品家庙门前,不知望着三朝宠锡的牌坊,心中会不会产生“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感叹?!

  宋代温谚有云:“海坛沙涨,温州出相”。果不其然,后来张璁官居内阁首辅,就行政级别来说,温籍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无出其右,是名人中名人,即俗说名人中的“战斗机”。一朝权在手,清风满天下。免除朝廷贡品,减轻百姓负担,带携一省,造福梓里,更是无人能及。如果说飞云江孕育了“开国元勋”刘伯温,那么,大罗山造就了“中兴贤相”张阁老,其与后来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同样彪炳明史。

  关于张阁老的胸襟气度,则非常人所比。13岁时就有“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的匡世济民的志向。民间盛传张阁老有一次夜游瑶溪,站在水石同踪之上,眼望瑶湖作川上吟坛,“脚踏满天星斗,手擎万里江山”,可见其雄心壮志。所以,张璁在24岁中举后,去拜谒同邑名宦王瓒时,“使我有公甲第,当久作宰辅,岂淹一部佐乎!”不过,在龙未蟠、豹未斑、时未遇的时候,只能潜于水、隐于山、伏于窗牖之间,这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和悲怆。

  至于民间传言张璁智斗何文渊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因为二人隔朝隔代要斗只能玩穿越?岂不是“古今大战兵马俑”?何文渊治温政声卓著,“行囊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已成公论。“忧国我头白,愿为山中相。”张阁老做官带携一省,又何尝有半句虚言?!亲不亲,故乡人。如张阁老帮助乡人在京城推销地方特产,出主意卖杨梅干助滞留京城的乡人凑足回家的盘缠。做瓯柑的形象代言人,“一个江西盖碗装一个瓯柑”的豪华包装使瓯柑卖出了天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对于家乡的死囚,他见犹怜在选择死法上也法外施恩,如嘉靖皇帝异想天开地要人皮蒙鼓,人皮哪里来?当然取自死囚,张阁老心生一计,让家乡死囚喝下滚烫热粥大汗淋漓,乘机建言温州人肚皮漏蒙鼓差,于是年轻的皇帝便放弃损德的念头……凡此种种,无不窥见张阁老的乡情重义。当然,话还得说回来,传言不是事实,民间故事是当不得历史看的。但五百多年来,民间总是津津有味以讹传讹却乐此不疲,似乎也向后人传达了这么一个道理: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三都人都说张阁老“猪肚脸”,冷如冰霜不言苟笑,一脸严肃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传说中“六亲不认”的面相。他一生廉洁从政,嫉恶如仇,任人唯贤,绝不任人唯亲,对自己家人尤其严厉,从不给政敌、反对党一点把柄一丝借口。对儿子逊志、逊业如此,对外甥亲友也是如此,如王激、项乔、叔果、叔杲等。但对外人,遇到德才兼备青年,就带携助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古往今来,草根获取功名利禄都脱不了“高人指路,贵人相助”,《红楼梦》里贾雨村能平步青云,亦是先得到甄士隐的物力财力支持,再得到林如海的极力举荐,更得皇亲国戚上达天听的贾政一手扶持,否则贾雨村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集就出局了。姜准著的《岐海琐谈》卷七“袁迁、吴昂因罪发迹”条就记载了永嘉袁芳洲、瑞安吴昂因张璁提携而成功的事例。

  至于张阁老的智慧,“议大礼”中初试锋芒,“继统不继嗣”,天下哪有不叫亲爹而改叫叔叔的?其间处处闪烁着他人伦礼仪的真知灼见。终使嘉靖皇帝腹心相托,从此君臣鱼水。民间传言,嘉靖有一次问张阁老,爱卿家乡永嘉有哪些寺院?阁老也有纪昀答乾隆般说,内有嘉福天宁,外有护国太平。巧言释之则是内修嘉福,天下自然安宁;外有护国,江山永保太平。又有一次君臣弃棋,因张璁棋艺较之高明,故意让步只乘一炮一马一车。因为中年臣子要使少年天子龙颜愉悦,有时也需要“哄”的手段。嘉靖理所当然高兴了:“半局残棋,炮无烟,马无鞍,车无轮。”阁老转眼一瞥壁上古画,随口答曰:“一张古画,鸟不叫,树不摇,人不笑。”君臣相视,会心一笑。

  一旦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政令就会畅通无阻。但是阁老深知伴君如伴虎,时时如履薄冰,刻刻战战惕惕,一心为公,执政为民,撤镇守内官,清勋戚庄田,一时苞苴路绝,终保江山社稷安稳。

  凡此种种,无不感知张阁老的机敏和善辩。这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大学士,一句“溪石皆玉色”,就使瑶溪名闻天下传颂至今;一座报恩坊,足见滴水之恩,涌泉以报之传统美德。十九年间七次科考,书生寂寞,老百姓内心怜之,及杜撰“水獭精伴读”之红袖添香佳话。“天络瓜花配老酒”足见阁老待人之诚,君子之交淡如水。墓葬皇岙,百姓说祖上坟葬着。似乎也想籍此风水传说孕育如阁老般钟灵毓秀英才。

[编辑: 龙湾新闻]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