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埠报道  ->  外埠网站 -> 正文

今古人文千面风华 千年永嘉场的文化范式

2019年08月27日 09:06:04来源:瓯网

  8月23日,龙湾社科普及周期间,人们借由一次“永嘉场文化寻踪”活动走近龙湾区境内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永昌堡、国安寺千佛塔的沧桑厚重,汤和庙、宁村的风土民俗,王瓒书院、贞义书院的名士传奇,共同敷设出永嘉场悠远而丰润的文化底色。

  作为盐场,永嘉场已然繁华落尽,而作为独特的地域符号,永嘉场绵延至今、生生不息,既繁衍出了海洋、移民、耕读、民俗等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的“永嘉场文化”之劲枝茂叶,代表着龙湾历史沉淀的文明,也孕育出灵性、坚韧、拼搏的龙湾人精神。

  永嘉场文化,穿越千年岁月,横亘龙湾,响彻浙南大地。

  枕山襟海

  千年盐场,见证经济文化发展史

市民代表参观张璁文化纪念馆。

  潮起原野。经海水侵袭、泥沙淤积成陆地。龙湾先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高山迁徙至平原,开始了依山拓海的新生活。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瓯居海中”的龙湾人,步步围垦、浪口夺地,铢积寸累而成泱泱区境。

  他们在足下的生存之地上开荒创业、生养繁衍,凭借山海之利,缘海聚集,造地、筑堤、晒盐、渔猎,积极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终开辟出一方安居乐土。

  这种不安现状、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祖传基因,正是龙湾民风中艰苦创业的精神萌芽,历经岁月洗练,终孕育形成今朝龙湾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温州精神”。

  永嘉场,既是唐代所设永嘉盐场后形成的一个地域概念,也是温州永强(龙湾中心区域)的旧称。如今,一些年过花甲的永强人还对永嘉盐场繁忙的晒盐场景与复杂的晒盐工序如数家珍。

  龙湾先民凭借枕山襟海的地理优势,临海制盐成就的永嘉盐场,不仅是温州最早的“官家”盐场,更一度成为全国沿海重要的十大盐场之一。永嘉盐场于明代进入鼎盛,而后几经起落更迭,至2002年,盐田才全部废去。

  盐的利税收入,是历代官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南来北往的盐商增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盐利所带来的经济基础催动龙湾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这让永嘉场一带在明朝成为温州文化发展的标杆,也成就了温州历史上第二次文化高峰。

  文物丰赡

  巍巍古堡,筑就精神与人文高地

永昌堡仍保留着古朴的江南水乡韵味。

  文物,堪称地缘文化之魂。龙湾文物丰赡,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和国安寺千佛塔,恒久屹立;建于唐朝的国安寺,明代的玄真观,宋代的双岙石胜观摩崖,上溯新石器时代的龙岗山遗址及明代摩崖题刻等历史古迹,在时空中经纬交织;张璁祖祠、王瓒书院、贞义书院等名人文化景观留存至今。文物遗存如星罗棋布龙湾大地,佐证千年永嘉场的人文辉煌。

  诸多珍贵文物中,永昌堡是永嘉场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百姓自掏腰包办国防的,恐怕只有永昌堡人。据史料记载,14-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龙湾沦为重灾区。英桥王氏族人王沛与王德组建“王氏义师”,开始了长达7年的抗战,两人相继牺牲。危难时刻,王沛的侄子王叔果和王叔杲倡议捐金,率众修建城堡,进行长期防御,历时一年多时间,于1559建成了永昌堡。

  雄伟壮观的永昌堡,对研究明代沿海抗倭防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温州人爱国爱乡精神最生动有力的实物证明,也是温州人民自力更生精神在历史上的一次闪烁。

  永昌堡之于永嘉场文化的代表性意义不止于此。

  走进城堡,可见堡内河道纵横,小桥流水,堪称滨海型江南水乡的微缩样本,其布局之合理、设施之完整为江南古堡所罕见。堡内现存状元府第、圣旨巷都堂第、布政使祠等18处清代古民居和11座形态各异的明代石桥,是研究明清建筑的珍贵古迹。数百年间,这座私家抗倭城堡城墙之内,学风浓厚、人才辈出,成为明代温州地区的文化中心。崇尚文化学习的风气,注重互助共同发展的宗祠文化,号召行善积德的慈善行动,以及丰富的传统戏曲等,都是永昌堡所蕴藏和传承的人文内涵。

  人文渊薮

  民俗风尚,流传久远意匠生辉

市民代表在瑶溪钟秀园参观贞义书院。

  千年永嘉场,人文星座璀璨。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有南宋状元工部尚书赵建大,明嘉靖内阁首辅张璁,榜眼礼部侍郎王瓒,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天麟等政治家;有抗倭英雄王沛、王德、王叔果、王叔杲;有永嘉学派的继承人项乔、史学家王光蕴、科学家王国松等;有教育家张振夔、夏承焘、王季思;有张肇骞、张淑仪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张立文、项楚等学者。永嘉场人文之崛起,在内外互动交流中极大地影响着整个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山陬海隅的自然环境、传承有序的人文积淀,也孕育了永嘉场独特的风尚与民俗。

  龙湾人崇尚书法。龙湾历代书家辈出,众多碑帖传世。姜立纲、张璁、王叔果、王叔杲、张振夔、夏承焘、王荣年等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墨迹和碑刻。永嘉场人民敬重其人品,推崇其书法,千古流传,形成了龙湾人崇尚书法的风气,今成“中国书法之乡”。

  龙湾民间非遗斑斓多姿。龙湾流传至今纪念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汤和(1326-1395)的群体性祭祀活动——七月十五汤和庙会,即“汤和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发源于当地的“张阁老传说”,闪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与追求,是张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永嘉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还留下了龙湾竹编、圆木嫁妆、甲里捻牛筋、寺前街风味小吃、梅头虾虮等传统技艺,壁画、漆画、糖塑、泥塑、玻璃银光刻、十字花绣等民间美术;撞歌、鼓板亭、道教音乐、集锦头通、参龙等民间音乐曲艺,民间文化财富丰饶而珍贵。

  一千多年来,永嘉场文化命脉延续不断,永嘉场人历经磨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作为温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嘉场文化的兴衰历程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义,在温州城市中心东移、一路向东发展的当下,挖掘和研究永嘉场文化,是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弘扬温州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潇潇通讯员黄日聪摄影叶晓东

[编辑: 程安乐]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