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温州新闻 -> 正文

李校堃:把事情“做到极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2019年01月09日 08:27:16来源:温州网

  

  温州网讯昨天,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作为获奖代表出席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李校堃团队,也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更属于全体温州人。

  上周五,在李校堃即将启程赴北京参加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前夕,本报记者在温州医科大学校园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一次奇遇

  投身“生长因子”研究

  记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研究在医学领域曾不被看好,作为药物应用之前也无先例。您什么时候投身这个领域的科研?

  李校堃(以下简称李):1992年,我在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一天深夜,我骑自行车回学校,不小心掉到沟里,脸部着地,严重挫伤,要缝30多针。面临毁容风险,我突然想到,我们正在研究的“生长因子”可以修复创面。虽然当时学界认为“生长因子”存在成瘤风险,但想起小时候听过的居里夫人、保尔·柯察金等故事,我仍鼓起勇气决定一试,并放弃了手术。十几天以后,我从镜子里发现,脸上挫伤的部位竟奇迹般快速愈合,皮肤创面也没有留下疤痕。

  这次奇遇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一头扎进了“生长因子”的研究领域,并坚定信心。

  一路坚守

  坦然面对质疑声声

  记者:近30年来,您一直从事“生长因子”研究,能分享下心路历程吗?有没有想过放弃?

  李:药物的研发需要进行成百上千次反复试验。夜以继日、席地而睡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连续两个月没出过实验室,吃睡都在里面。

  2004年以前,我在广东,很多人碰到我就问:你怎么做来做去老是这个东西,能不能换个课题。我解释说,这次不一样,有新发现。但很多人不理解,也不认可。

  我们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时也经常受到一些学者质疑。对此,我们用近30年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大量实验,给全世界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研制的“生长因子”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回看来时的路,曾经历痛苦、无助、绝望,甚至想放弃。因为真的太难,不是因为科研太难做,也不是因为太辛苦,而是因为太多人都过于浮躁。

  一骑绝尘

  科研实力领跑国际

  记者:随着您团队对“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最近几年你们又取得了哪些新的科研成果?

  李:这几年,我们将“生长因子”的适应症从过去单一针对烧烫伤,延伸到糖尿病溃疡等难愈性创面以及角膜溃疡、宫颈糜烂、脊髓损伤、整形修复等更广泛的再生医学领域。

  尤其是,我们经过大量临床前实验发现,“生长因子”对于糖尿病治疗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明显缓解血管病变、降血糖、解决并发症、修复胰岛。这将会是影响巨大的发现。

  记者: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您团队对于生长因子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李:可以说,在这一科研领域,我们团队已经进入了“无人区”,“领跑”国际,被国际顶尖的《Cell》系列期刊评价为“里程碑式的发现”。在“生长因子”产业化方面,国际普遍认为中国做得最好。

  一句良言

  道出成绩背后的秘诀

  记者: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您的团队最终斩获这一荣誉?

  李:主要是要有“工匠精神”。记得2004年,瞿佳找到我,想“挖”我到温医大药学院当院长。他当时的一句话说到了我心坎里:“我们温州就是要你做的这种东西,别人不想做的,我们就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既是瞿佳对眼视光学的追求,也是我对“生长因子”的追求。瞿佳对我说,我就搞眼视光,你就搞生长因子,咱俩一起搞。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当时,还有人开玩笑说,两个“瞎搞”的人搞到一起去了。

  这种“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正是温医大“两面大旗”——眼视光和生长因子,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秘诀所在。以小做大,以点带面,一招鲜吃遍天,这不就是温州人的精神吗?温州的打火机、纽扣、拉链,不就是把“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吗?

  一份深情

  推动温医大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团队的科研成果对温医大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如何推动温医大高质量发展?

  李:我们团队所有人都饱含着深情在做这个科研项目。我们通过深挖“生长因子”这口井,探索到了很多未知的奥秘,发现它跟很多学科都存在关联,并推动了温医大整体学科的发展。

  同时,我们发现“生长因子”跟许多疾病关系非常密切,这也加深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在新药的研发上,也有了更多成果,比如治疗角膜病的贝复舒滴眼液。另外,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

  一个梦想

  促成产业在温州落地

  记者:您团队的科研成果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广东、安徽等地投产且产值不俗。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关产业并未在温州落地,这是什么原因?

  李:这个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做。另外,温州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光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在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提高城市承载力、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营造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的更好环境。。

  记者:您对于促进相关产业在温州落地有什么设想和行动?

  李:接下来的10年,我希望实现一个梦想,就是要把温州打造成全国“生长因子”研发和产业的高峰。不久前,我们打造了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整合医药研究院。最近,我们还打算在“中国眼谷”做一个围绕“生长因子”的标志性产业。我们希望通过推动“生长因子”产业的落地来助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金智宽

  本文转自:温州网66wz.com

[编辑: 张漫韵]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