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街道联播  ->  永兴 -> 正文

写在永兴一小喜迎135周年华诞之际

2018年12月28日 09:50:54来源:龙湾新闻网
学校教学楼全貌

  记者 王策

  百卅五春华秋实硕,百卅五峥嵘岁月稠。

  追溯,温州市龙湾区永兴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永兴一小),这所缘起清末乡贤张仲虎、陈峋等人为振兴乡闾教育,在五品衔知永嘉场事程云骥、永嘉县令张静芗等人倾力相助下,以官助民办的形式,在永兴堡西南隅“永场社仓”前建成“罗山书院”,面向乡民招生办学。历经岁月洗礼,走过漫漫征程,将迎来自己的135周年华诞。

  一所小学,在135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丰富、丰满,从罗山书院到永嘉二高,从永强小学到永兴一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逐渐成形。“勤、朴、勇”的百年校训由首任张肇麟校长于1913年提出,后由苏步青先生补题,成为引领学校不断成长的精神支柱。永兴一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茁壮腾飞,在一代代园丁的辛勤耕耘与创新图强之下,已成为瓯越大地上享有盛誉的历史名校。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永兴一小师生凝聚力量、整装待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扬帆起航!

学生南拳表演

  一座肇麟图书馆

  蕴涵学子赤诚之心

  张鸣华、张淑真和张淑仪三兄妹在学校捐建图书馆,源于其家族与这所学校的深厚渊源——不仅家族中许多人毕业于这所学校,他们的父亲张肇麟先生,也就是永强人尊称的“范夫相”, 1913年出任改制以后的永兴一小前身——永嘉二高首任校长。为了纪念父亲,三兄妹捐建的图书馆定名为“肇麟图书馆”。

  采访当天,记者在图书馆里邂逅了中科院院士、我国声光领域著名科学家张淑仪。她俯着身子,两眼盯着电脑,检索着什么。看到记者,她笑了笑,说我在编排书目程序,好让读者查找……当记者问起三兄妹捐助100多万元建“肇麟图书馆”时,张淑仪抬头看了看井然有序的书柜,和书柜上林立的书籍。她走近书柜,在书柜里抽出一本书向记者介绍道:“我父亲原来的遗稿留在家里,我的四哥张鸣华,如今把它整理出版。我父亲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主要是在家里自学,只可惜家里的藏书太少了。所以,我们三兄妹就想买书办个图书馆,给有志于文史研究的人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积极加入到文史研究的行列。”

  “受父亲影响,我本人也有很深的文史情结,自幼熟读《左传》《礼记》等,对文史研究很感兴趣!”清华大学数学教授张鸣华先生表示,这所图书馆建成后,特别期望能帮助没有机会进大学的文史爱好者,或研究单位的学者,好让他们通过自学成为专家。

  “张家三兄妹作为学校的知名校友,一直是孩子们崇拜的对象,由他们兄妹出面捐建的图书馆,必将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鼓励学生像张家兄妹一样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永兴一小校长张武告诉记者,肇麟图书馆建有1000多平方米,设有面向社会文史爱好者开放的文史部和面向校内学生开放的教育部。

民乐团学生表演

  一条文化水街

  蕴蒸学子家国情怀

  “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点滴家乡旧影的轮廓,在校园主干道西侧打造这条永强味很浓的民俗文化水街。”永兴一小教师黄光良指着修缮中的文化水街娓娓道来,这条水街是全国劳模、金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强先生全额捐建的。同时,学校利用全区大拆大整之机,将古建门台、构件等移入校园,打造一条集古门台、马头墙和古民居于一体的建筑,充分反映永嘉场耕读文化民俗文化水街。

  记者看着横在眼前的旧时永嘉场耕读文化缩影,不禁陷入沉思。“两座民国老门台迁移到了我们的校园内,一座安在学校教学区与运动区之间;一座安在学校图书馆后门处,恢弘大气、古色古香,为这所百年老校的新校园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感。”永兴一小副校长施昌贵别有一番深情地说,老门台迁入校园以后,学校积极探索文物结合教育,挖掘文物教育价值,围绕门台原房东,解放温州爱国国民党军官——陈正杰与该校校友,和平起义、解放温州的功臣——王思本进行解读,尤其是将门台上由温籍著名书法家马公愚手书的对联“种德修福榦国栋家”与学校的君训教育相结合,对学生开展相应德育教育,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

  施昌贵说,在城市化进程中,龙湾特色建筑门台因城中村改造而日渐消失。以校园中移建的老门台为载体,深入挖掘门台建筑的观赏价值和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整合乡土课程、道德与法制、语文、数学和美术等课程,在课程中展现千年永强耕读文化与丰厚的民俗风情,通过课程培育社区居民的乡愁。同时该校的老门台也是温州市范围内首例“三普”文物异地迁移保护项目,更是民间援手古建保护,发挥积极作用的典型示范。

  随着人流,记者走进永兴一小校史馆,像走进了学校的编年史。她陈列了学校发展历史、展示了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这个教室这个黑板这棵树这个喇叭,就将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与精粹文化完全呈现出来!”黄光良老师向参观者解释道,校史馆既是学校的荣誉馆,又是学校的德育馆。她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又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基地。

学生在剪纸活动

  一门君训课程

  蕴藉学子国学教育

  近年来,学校在百年校训“勤朴勇”的统领下,以“新君子教育”为办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我们实施的‘新君子’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张武对记者说道,学校的课程实施充分体现了地域和学校特色,传承了学校百年教育文化精髓的宗旨,也就是学校的办学愿景,即培养“一身轻、两眼活、三观正、四体勤、五谷分、六艺懂”的新时代君子少年。

  据了解,永兴一小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了调整、修正、丰富与整合,开展特色化、校本化的实施,构建了“君训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君训课程”将基础性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按课程属性整合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通过加强校本化的实施,关注学生发展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做泥塑

  张武说,“礼”课程是该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着重加强的课程。“礼”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拓展性课程《五爱吾爱》《节日感恩》,在“礼”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上都做了拓展与深化。同时,“君训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做到限定性拓展课程与选择性拓展课程相融合,学科基础课程与系统拓展相融合,课程开设与社团活动相融合。

  同时,学校根据师资的实际情况,组建“新锐力”成长团队,并从中选拔优秀的新锐教师担任学科组长,与导师团队的骨干教师合力为教师的中坚力量,优化校本教研,铺设师资优化新轨道。两年来新增高级教师2人,市级教坛中坚1人,区教坛中坚2人,区骨干教师3人,区教学新苗3人,学校骨干教师数翻倍。两年来,全校教师获得国际级交流1项,国家级获奖1项,市、区级获奖近百项,体育教研组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学校被评为市校本教研示范校;学生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市级一等奖以上21项;学校连续3年荣获区教育发展业绩考核一等奖。

  薪火相传,弦歌咏诵。古树成荫,新苗茁壮。学校创办135年来,学校培养了近30000名毕业生,走出了院士2名,专家教授逾200人,各类英才遍及四海,为社会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编辑: 孙晓敏 ]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