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龙湾黄石山后河——

黑臭河迎三次“美丽转身”

2018年12月07日 10:50:04来源:龙湾新闻网

  龙湾新闻网讯(温州日报记者郭乐燕)青山如黛,白鹭翩飞……初冬时节的龙湾区黄石山后河依旧是人气所在:在古树下晨练、岸边悠然垂钓、环河健步走的市民,甚至还有不少游人前来参观摄影。连日来,成功跻身全市十大“美丽河湖”的龙湾区黄石山后河(永中段),正在参评浙江省“美丽河湖”。从昔日的污水沟,到如今得以参选全省“最美”,黄石山后河经历了三次“美丽转身”。

  如今水清岸美的景色,在10年之前,还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过去,黄石山后河是当地“脏乱差”的典型:不远处的黄石山是非法采石场,周边家庭作坊的污水直接入河,黄石山后河成了臭水沟,违章建筑众多、垃圾堆积如山,与“美丽河湖”根本擦不到边。

  2008年,黄石山后河在龙湾区治水拆违的攻坚战中,开启了第一次“美丽转身”。水质脏臭、河道浅狭、淤积严重……治理之初,摆在面前的问题一箩筐,但整治组很快发现,恢复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是关键,并提出了水岸同治的治理方法。通过沿河违章建筑物拆除、拓宽河道、清淤疏浚等综合措施,拓宽整治河道3.19千米,河宽50米,原先“肠梗阻”的河水渐渐变流畅,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

  恢复了水清、河畅之后,黄石山后河依旧“其貌不扬”,直到2013年开展生态河道建设提升工程。沿着河岸行走,记者发现,与生硬单调的河道驳坎不同,黄石山后河河道平面形态蜿蜒自然,人工建设的亲水设施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我们在整治过程中注重低砌护岸、保留滩地,体现河岸‘自然美’。”该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尽可能保留河道原生林木植物的同时,还通过投放鱼苗,种植香樟、水生美人蕉、鸢尾、芦苇等方式,提升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和河道生态多样性。一番功夫下来,江南水乡味也出来了。

  在此期间,沿岸还因地制宜新建了黄石山雕塑公园、龙翔湖公园,随着沿岸亲水亭廊与木质游步道的建成,河与岸连成一体,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并吸引了万科、绿城等知名房开在沿河开发高品质小区,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2016年,黄石山后河(永中段)生态整治工程,还荣获省级“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称号。

  如今,黄石山后河水质已稳定在五类水以上,河道也迈入长效管护“3.0”阶段。竖立在岸边的“河长公示牌”上,公布了各级河长职责及联系方式,接受百姓监督。基层河长利用“河长通”APP开展信息化巡河,及时发现问题,并跟进处理,已是温州治水的新常态。来之不易的这股清流,令沿岸永中街道石浦村、桥北村、棋盘村、上湾村等多个村居百姓更加珍视,自发制定了“村民公约”开展护水行动。与此同时,龙湾区治水办量身编制了“一河一策”和“一河一档”,永中街道以市场化运作河道保洁,并建立考核机制。

  更难能可贵的是,龙湾区在治水过程中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保护。黄石山后河两岸的多处古树林木,还有包括上湾桥、黄石粮仓、抗倭忠烈塔、探花及第牌坊等多处历史文化古迹,以政府名义编号立碑保护,为河道景观文化增添了厚重感。在黄石山雕塑公园的建设中,布设了大觉者、船与梦等众多彰显中国水文化的雕塑,一座庄重的大禹像矗立在河岸,这是龙湾坚定不移治水的精神刻画。

  (转自温州日报11月30日9版)

[编辑: 陈静] 
分享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