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人文龙湾 -> 正文

永昌,永昌

2018年08月21日 09:38:00来源:龙湾新闻网
  

  蔡敏

  

  有一次遇上一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她是来参加会议的小代表,我在会场负责摄影,镜头转到她时,她总是有些害羞地低下头,很认真地看着会议资料。歇息时间,看上去有点矜持的小女生和我谈了几句,就一下子熟络起来。

  她说,她就读的学校在一座城堡内。小女生一说城堡,我就明白她来自哪一所小学了。说起城堡,她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连忙问我知道这个城堡吗?我故意装作不知道,说自己孤陋寡闻。小女生一听来劲儿了,说等散会了要给我上一课。我又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来,小女生顿了顿,微微一笑转身飞一般而去,有点矜持。我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要当一回上课的小老师得含蓄点了。

  不愧是优秀的代表,小女生讲起这座堡来也是有一套的,当然我也是一个很好的听众,非常的耳顺。小女生看我听得这么有滋有味,就来劲儿了。她先从东门环海楼谈起,她故意卖了一个关子,问我知道不知道“环海”这名字是怎么取的?这个……这个,是不是临近东海,站在堡上远远一眺,就能望见海上帆船点点。小女生像老师表扬一个回答正确的学生一样用赞许的目光说我回答对了。她继续上课。环海楼是一座小型的瓮城,这时候,我举手了。按照课堂的规矩,既然学生举手了老师就该问问这位学生有何问题。小女生示意我问,那请问小老师,什么是瓮城呢?小女生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讲得很详细,这一下轮到我不明白了,一个四年级的小女生,竟然对军事上的建筑也了然,真是厉害。

  甚是佩服这个小女生的口才。说到激动处,宛如一场急切又响亮的阵雨,鼓鼓作响;说到平静处,犹如一场春夜牛毛细雨,润心无声。都堂第、状元第、右司马第,圣旨巷、御史巷,小女生讲来是娓娓动听,如临其境。说实话,这堡我去了也有十多次,有时候带远方的朋友来看,说我们这里还有一座老城堡可观,经历过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有时候带小朋友去看,告诉小朋友不要忘记了这段历史,并顺带说起“少年强则国强”来。但是每一次都是走马观花,只看一个大概,了解一个大概。而那一次,我真的像一个小学生又回到了课堂,认认真真地听一个四年级的小女生给我上了一堂难忘的地方课,所以说有时候就得向小朋友学习。

  可,这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她是怎样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听完她的课,我的心里马上就跳出这个问题来了。我追问,小女生又微微一笑,转身像一只轻盈的小鸟飞走了,只留下我在那里发呆。在一想“堡”这个字,象形一下,我禁不住傻傻地笑了。

  永昌,永昌

  我对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喜爱,闲暇时间,也会翻翻那些来自上百年甚至千把年前的文章,从学而第一知道了曾子的三省吾身,从桃花源记知道了五柳先生,从王瓒的文章中知道了温州明代文化在永嘉场。遇到好几个先生说,现在的根找不到了,我一听默默不言。曾经做了一个白日梦,我是这样描述的:石头垒成的墙,自然是花了些力气的,斑驳之处,自然是长满了青苔。在阳光下,青苔显得更绿了。大方块的泥砖砌成的门台还依稀透着泥土的气息,门檐上的挑梁还是有着南方传统的美,不知是风吹来的呢还是鸟儿叼来的种子,到了初春,就长出嫩草来了。镂空的砖雕,朴素的木门,无不在述说着一种人生。敲了敲门上的铁环,几声响后,门就开了,南方的庭院也总是透着一种智慧。一眼过去,就发现了两口大缸置在宽大的庭院里,几颗莲正半醒中摇了摇,荡漾了几下。这时候从里屋传来了阵阵“之乎者也”的朗朗书声。

  这样的房子还在,虽然老了,但依然还在,可这样的书声已成遥远的记忆了。恰巧的是,去年三月,我认识了一位在这座堡内小学教语文的老师,她帮了个小忙,无以回报只好念叨着给她班的孩子们上一次课。原来计划想给孩子们上一次古文课,但转念还是上了一次玩的课。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再加上我也好玩。借她的孩子们和我一起完成了一个任务。让记忆回到哪个已记不清楚是那个日子的下午。但很清晰地记得是星期六的下午,初春的阳光很温煦,孩子们如一只只衔春泥筑巢的燕子。孩子们似乎很兴奋,因为这样的课对她们来说是新鲜的,如枝头刚发出嫩绿的芽儿。我给孩子们设置了四个小问题,当然还有小奖品。

  这座城堡为什么取名为永昌堡?找到两处老房子,并访问到其主人是谁?找到三条有来历的小巷子,并访问到巷子的名字来历?寻到四座老桥,想办法弄到其造桥的时间?我把这二十几个孩子分成了五组,每组有五六人,哪一组最快完成以上问题当然是第一名了。对于第一名孩子们还是很看重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已经一散而开。那个下午,我感觉到这座堡被孩子们翻了一遍又一遍。

  有序地回答着。虽然完成的不是很理想,这也是在我的预料之中,毕竟有些历史已经久远了,尘封了。但孩子们的声音甚是响亮,看不出找不到线索的丝丝焦急。……御史巷,这里曾经出过一个御史,他叫王诤,在明嘉靖年间当过都察院御史。……右司马第,是王叔杲的故居,他为官十五载,政绩很好。他的家就在河边,很好找的。孩子们个个说着自己寻访过来的资料。这时候,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叔叔,我问不到为什么叫永昌堡,问了好些老爷爷,他们说的也是很模糊,我能不能说一下我的见解。我点头示意,孩子又大声地回答:永远昌盛。确实,我们的祖先有此寓意。永昌,永昌,永远地昌盛下去。这何不是我们所期盼的。一个地方,要想昌盛,缺了文化底蕴真不行。而永昌,只因有这么多可以传承的文化,才有这么一堂有意思且有意义的课。

  瓮城

  绕过东门,从台阶上,有一朝南向的小门,进去便是环海楼上,向下望去,有一四方小空阔之地,便是瓮城,便是用花岗岩石垒叠成的瓮城。刚下了点小雨,瓮城里弥漫着一些雾气,墙石上也散发着些许凉意,江南的瓮城还在春寒料峭中。我又一次登上瓮城,我还记得上次是在夏天带着一个杭州的小朋友来探访,那是个二年级的小男孩,他的奶奶跟他说起过家乡还有一座城堡,他跟他奶奶说要看看家乡的城堡。

  小男孩从里到外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瓮城。瓮城外城墙上有几处没垒上石头的地方引起了他的关注,小男孩雀跃地飞奔过去,踮起脚尖向里外,黑乎乎的,突然他大叫起来,说自己看到一个生了锈的炮筒了,问我这里真的发生过了战争?这炮的威力如何?他还说他看到过比这个大好几倍的大炮,只是这个就看不清楚了,就一个黑乎乎的炮口。虽然没看到全身,但对一个二年级的男生也是很兴奋了。

  小男生穿着大头拖鞋,呼啦啦飞向城垛。城垛上长满了杂草,乱乱的,城墙边还搭了几个长天落瓜的竹排。小男孩便转到楼里去了,一看到瓮城,小男孩高声大呼起来,这里还有个微型城堡啊。惊奇归惊奇,小男孩很自然地从兜里掏出一小本子,顺手捋来挂在脖子上的笔,认真地在本子上笔记着。我问,你记这个有什么用?别问还好,一问小男孩叽里呱啦地跟我说了一大通,说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知识都是积累出来,还说多记多写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这么一听,觉得小看这个杭州来的小男孩了。

  临风而立。我极力地向东眺,已看不到波浪涌涌的大海了,只看到参差不齐的民房挤挤挨挨着,大海哪里去了?只好回楼一坐,望着眼前的瓮城。恍惚间,又响起了炮声,又响起了刀枪厮杀声,在耳边萦绕着。

  这里的瓮城该叫方城,而圆者似瓮才叫瓮城,是方的叫方城。可为什么后来都叫成瓮城,似乎与其特点有关,当攻城者入瓮城,守城者对其形成“瓮中捉鳖”,叫着叫着习惯了便形成了统一的叫法,我猜测着。北宋著名军事家曾公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第一次出现有关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可瓮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脑海又闪现一问。我想到了墨子,会不会是这位善守御,谈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创始人发明的?虽然瓮城在我国何时出现尚待考证,但瞎想一下还是可以的。

  可眼前的这座小瓮城,却将瓮城设于城内,这又是为何?带着这一疑问,我请教了一位对明史甚有研究的一先生。先生言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多次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明朝在建都南京城时,一反旧制,革命性地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并在城体上设置了藏兵洞,俗称“瓮洞”,这样一来大大地加强了防御力,在冷兵器时代,能多一点防御力,其兵力就增加了许多。而在兵部任过职务的王叔果作为设计者自然熟悉明朝城堡的建设,所以他在东门设置了瓮城。听先生这么一说,恍然大悟。

[编辑: 孙晓敏 ]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