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龙湾要闻 -> 正文

状元亭——改革进行中的慈善地标

2018年05月29日 09:41:01来源:龙湾新闻网
状元亭实景

  记者 余平

  在龙湾区状元街道,有这么一座状元亭,它不仅可以遮风挡雨,更是被寄予了无限爱心。它于2012年4月由三位老人发起建设,凝聚了广大热心市民的爱心。如今,状元亭已成为龙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龙湾改革进程中的慈善地标。

状元亭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民族美德”志愿服务 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观古今

  状元亭的“慈善因子”

  中国人的慈善,就是从一碗粥开始。

  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每次发生天灾瘟疫都会亲临灾区,安抚孤寡,资助贫困。历朝历代,每逢灾年,上至帝王、下至乡绅常常“为粥于路以食之”。到了现代,由市民自发组织的慈善施粥点遍布全国大大小小各个城市。尤其到了腊八节,各个寺庙、民间组织、慈善人士送出的数以万计的腊八粥,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施粥,就像是一种遗传因子,千百年来,固化为中国人为善积德的本能选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一碗粥的“小”而易行,因一碗粥的“暖”而得人心。

青年志愿者合影

  1211年,南宋嘉定四年,状元街道新建河畔龙飞桥边,新科状元赵建大筹集资金建造了河湾上的第一座桥梁。而在此之前,两岸居民只能靠一叶小舟,水深河广,船小浪高,每逢风雨,常出危险。后人敬重其德行,将桥命名为“状元桥”。

  历史总有相似。6年前,也是在这条河边,三个老人搭了一个简易棚,在繁华都市里乐善好施,免费施粥、供应午餐、提供伏茶。为了感念张宪定、吴南华、梅雪良三位老人的善行,大家将施粥点命名为“状元亭”。

用餐进行时

  忆当初

  三位老人撑起“爱心粥”

  不过,“状元亭”的故事,不只是一段关于善的传承和坚持的佳话。几个人几年如一日坚持行善不难,难的是带动一座城形成一种风气。在温州这座与改革相生相伴的城市里,总有一些惊为天人的探索发生。

  2012年年初,吴南华老人跑到工商局,要给自己的慈善施粥摊办一个营业执照。当时,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很纳闷,他说:“你一个免费的施粥摊,又不能产生利润,为什么还要营业执照呢?”吴南华表示:“有了营业执照就可以更规范,还可以给捐助者开免税的税务发票。”

市民耐心排队等候芥菜饭

  于是,2012年4月份,全国首张免费施粥摊的民办非企业营业执照诞生了。有了规范运营的名片之后,吴南华还相继为“状元亭”爱心施粥点办理了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对爱心施粥点实行企业化规范运作管理。它不仅有法人,有专业的会计负责经费规范使用、阳光公开,还制定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办公室管理、义工管理等一全套管理制度。

  在这里,每一个义工都必须持健康证“上岗”,每一笔捐赠数目较大的钱物都要开具发票。用管理企业的方式运行一个爱心施粥点,这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解放和思想革新。而规范化运行也使“状元亭”爱心施粥点声名远扬。

巾帼志愿者分发饭菜

  看如今

  企业化运营“改”出新慈善

  如果你早上7点左右,穿过龙飞路两旁林立的商铺,肯定能发现龙飞桥边有一座棕黄色的中式长亭,有着长长的队伍、腾腾的热气和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这里,平均每天要送出“爱心粥”300余碗,高峰阶段甚至多达500余碗。

  高涨的人气,让“状元亭”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探索,把党建工作做到爱心施粥点上。2013年,在状元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状元亭党支部成立了。爱心施粥点摇身成为红色驿站,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老人的简易施粥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精神文明的地标,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凝聚到“状元亭”。越来越多的爱心群众捐献善款、粮油等,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学生主动要求加入义工队伍。

团委志愿者分发饭菜

  现如今,“状元亭”不仅有一支90人左右的长期“持证”义工队伍,还有一支庞大的“红马甲”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义务服务,其中不乏文艺志愿者送春联、送鼓词表演、送免费电影等。

  施粥点全国各地都有,模式也大同小异,无非是热心人张罗、好心人资助、义工出力、百姓受惠。但是,能像“状元亭”这样带动一座城、文明风气却并不多。甚至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都对“状元亭”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那么,状元亭的“这碗粥”引发群众共鸣的奥秘又是什么?全国首张免费施粥摊的民办非企业营业执照,让土里土气的施粥铺接轨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模式,这是观念革新的一大步;把党建工作做到施粥点上,发挥红色驿站的凝聚力,这是基层党建的一个全新探索。

  三个普通老人的平凡善举,成了慈善的“改革壮举”,悄然为一座城的文明风气加分。

[编辑: 孙晓敏 ]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