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温州新闻 -> 正文

垃圾分类,何时能“上下贯通”?

2018年05月11日 08:51:47来源:温州网

  

  

  乐清市淡溪镇梅溪村的18个垃圾分类收集点之一

  编者按:围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开展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是今年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的一项重点履职任务。近日,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分批带队赴各县(市、区)开展督查,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重点针对机制的健全完善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前端源头分类减量、末端处置能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查找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温州网讯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市自2012年开始在市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2014年开始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行多年,目前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连日来,《委员观察》栏目组记者走访我市多个城乡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区域,发现不少亮点和成绩,也了解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垃圾分类纳入村规,奖罚分明

  在乐清市淡溪镇梅溪村,每个农户家门前都放置有分类垃圾桶,区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村里设置的18个垃圾分类收集点,分类更加细化。分类后的垃圾由专业人员运至村里建设的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变废为宝。

  梅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强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投票表决,他们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采取“奖罚分明”的制度推广垃圾分类。

  由于一整年没有出现垃圾分类不合规的情况,去年底,村民徐杏微拿到了村集体发放的500元奖励金。去年村里举办的表彰大会上,她还因为获得垃圾分类表现优异奖,额外又拿了200元的奖金。

  “第一次发现口头警告,第二次贴黄牌警告,第三次停水两天,屡教不改的停水停电10天。”王强说,去年有一户村民由于混装厨余垃圾和建材垃圾,差一点就被停水两天,后来写了检讨书才得以网开一面。

  2016年12月2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介绍该村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王强说,梅溪村是历史名人王十朋的故乡,今年他们村已申报参加“全国文明村”的评比。

  智能化垃圾分类走进寻常百姓家

  5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龙湾区金御湾家园小区。该小区是我市首个垃圾分类智能小区。

  在小区物业服务中心的大厅里,放置着两台机器。小区居民黄女士将手持智能分类卡的二维码对准机器上的扫码区,就免费领取到两种颜色不同的垃圾袋。绿色的用来盛放餐厨垃圾,灰色用来装放其他垃圾。随后,黄女士又在另一台设备上一刷,系统显示卡内有653个积分,可用来兑换一些生活日用品。

  在物业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又在该小区内看到一台“智能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集箱”。居民使用智能卡正反两面的不同二维码,就能分别打开厨余垃圾投放口和其他垃圾投放口,并投放在家里就已分类完毕的生活垃圾。

  “这种垃圾分类算是比较简单的,就分了两种。”该物业工作人员说,在街道的指导下,他们在每一幢小区楼栋前都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分类垃圾收集箱。

  在苍南县灵溪镇东方景园,这里也投用了类似的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业主只要将相应的垃圾投入回收箱后,便可领取积分。

  执行不到位,垃圾分类遭遇瓶颈

  在温州,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启动时间有所差异,进展程度也略有不同。虽然该项工作起步于五六年前,但在一些地方推进效果仍不甚理想。

  市政协委员、市民间智库促进会副会长王长明坦言,他所居住的小区至今仍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小区里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怎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居民无从得知。即便分类错误或干脆不分类投放垃圾,也无人监督。久而久之,垃圾分类就沦为了一句口号。

  2015年10月,温州市区开始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然而像王长明所在小区的情况,在市区并不罕见。在市区街头,不少分类垃圾桶虽然标明“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字样,但用途并未能严格区分。

  2014年,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始试点。2016年,我市在11个县(市、区)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垃圾分类工作在城镇中碰到的难题,在农村同样存在。即使在梅溪村,垃圾分类工作已得到广泛认可,也还是存在让村两委头疼的问题。

  王强坦言,梅溪村在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全天24小时运行,电费成本高;出于垃圾分类运输的需要,环卫工工资成本投入大;为了能追溯分类不规范垃圾袋的源头,村里专门定制带有编号的垃圾袋,设计费就需要3.7万元;每户每天需要两个垃圾袋,按照每个袋子0.3元成本计算,一年光垃圾袋的耗费就需8万余元;村集体每年还需要筹措20万元的奖励金。

  王强说,起初他预想可以通过出售有机肥料和农副产品进行资金平衡,但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在他看来,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扶助,支持农村开展垃圾分类。

  从源头到终端,各环节问题凸显

  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社会发展处处长朱永明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要从源头分类开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们还都没有完全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市综合执法局市容环卫处处长汤志强则表示,垃圾分类是一场变革,在日本、瑞典等国,该项工作从启动到真正实现,都经历了十几年,甚至一代人的努力。

  市政协专家智库成员、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林海转认为,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源头分类,这是第一步。然而后续的分类运输,以及终端处置同样重要,应更多地向社会公开处置流程和方式。如果市民在源头上做到了垃圾分类,但是垃圾在运往处理厂的过程中,还是把所有类型垃圾混装运输,无形中会挫伤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近年的市两会期间,“垃圾分类”一直是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的高频词汇。仅今年,就有10多条有关垃圾分类的提案被转交职能部门承办。

  “路边街头摆放的是分类垃圾桶,那居民家里是不是也应有这样的垃圾桶?”市政协委员、市公安局团委书记潘林昶认为,此前温州对垃圾分类工作还是太多地停留在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层面,关键是通过科学有效的举措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他建议,政府部门可适当向市民派发分类垃圾桶,在源头上营造垃圾分类的氛围。

  潘林昶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部分垃圾究竟属于哪一类型,辨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一般还停留在仅区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两个类型。未来,市政府不妨通过购买服务或是培育专业社会组织等方法,开展入户垃圾回收和分类,通过与市民互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新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驳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多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朱斌文/图

  本文转自:温州网66wz.com

[编辑: 张漫韵]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