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互动社区  ->  文澜阁 -> 正文

留住家乡的根——

龙湾朱宅村有座微型旧物件“博物馆”

2017年09月14日 08:54:18来源:龙湾新闻网

  记者 叶晓东

  “看了你的回忆馆,我十分感动。家里的老房子要拆了。今天,我把这件自己收藏的照相老物件送给你,略表我的敬意。”近日,龙湾瑶溪街道金岙村的专业摄影师林爱崇先生参观过朱宅村人文·侠回忆馆后,为主人朱筱霞的公益精神所打动,专程送来了自己收藏十余年的老式的温州本土生产的黑白照片电子晒相箱,赠送给朱筱霞。记者闻讯走进瑶溪街道朱宅村,走近这位20年如一日痴迷收藏乡土旧物件千余件的60后乡村草根文化达人朱筱霞,分享她多年来的公益故事,以飨读者。

众多文化人士为人文·侠回忆馆揭牌点赞 朱筱霞 供

  人物名片

  朱筱霞,女,瑶溪街道朱宅村60后村民,龙湾人文印务厂创办人,人文·侠回忆馆和公益书吧负责人,龙湾区优秀政协委员,民间公益达人。

  朱宅村的老物件馆

  在瑶溪街道朱宅村西岸路97号,记者走进一座独门大院,门口就是一座微型的砖瓦屋,设计虽然略显古拙,但一砖一瓦,一树一木,尽显乡间人文风采,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呼之欲出。在主人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人文·侠回忆馆,楼道的墙壁和地上依稀点缀着木雕和筷笼及壁画,文艺范扑面而来。朱筱霞介绍,这件插在筷笼里的是猴子造型木雕,楼梯上这件是四不像根雕,竖看是一只站立的羊背着牛头,下面连接着一只海豚,还有各种各样小动物,反过来看,整体还是一对翩翩起舞的舞伴。这件树根就是几年前朱筱霞在牛山道路改造路边捡来的。

朱筱霞介绍她收集的全套朱宅村砖瓦窑文化老物件

  朱筱霞天生手巧,动手能力特别强。几年前,她喜欢上根雕,参加户外活动时,总会背些烂树根回家。有一次她跟龙湾山野户外团队到平阳满田采风。从明王寺附近带回一树根。因感恩于一路送他们下山的黄狗,那段树根被她雕成形似小狗。在她的家里,有朋友转赠给她的老樟木根,直径约3米,光运费和吊装费就花了千元,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忙活了八个月,雏形初成。她说,她的老物件收集渠道不外乎三种:捡、买、赠。她还清晰记着,龙湾从2015年开始大面积城中村拆迁,自己顶着中午热日头,去那些废虚上捡“宝贝疙瘩”的情景。她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为了能收齐朱宅村砖瓦窑整套生产工具,她爬上乡亲家老房阁楼去寻找一个配件,这阁楼有一小洞口,她凭着手劲踩在门框上硬撑上去的,现在说起来还十分惊险。二十余年来,也收到一些受赠老物件,她都大获至宝般欣喜,并回赠礼物以示敬意。听说天河街道郑岙有座老房子被拆,她第一时间赶过去从农民手里收购部分旧物件。记者参观了她的人文·侠回忆馆时,还发现在这座四层的宅院里,分别有人文·侠回忆馆、公益书吧和龙湾登山协会女子小分队俱乐部三处公益文体场所。.

  人文·侠回忆馆摆放着朱筱霞20年来收藏的近千件具有永强乡土气息的农具、农村日常用品等旧物件。大到床具、桌椅,小到锅碗盆碟和服饰用品,不一而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楼核心展区,摆放着百余件砖瓦窑生产工具及制品,从日常的筷笼到少见的泥制苎丝墩。作为一名从八十年代自学成才的龙湾印刷业人士,朱筱霞也见证了龙湾的发展进步。她的回忆馆还收藏着她本人用过的老式机械中英文打字机,以及龙湾教育研究论文集手工油印本。

  龙湾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珠先生参观朱筱霞家独特的展品后,特地赠送了人文·侠回忆馆书法作品,2016年7月,朱筱霞的好朋友张雪梅和张彩霞带着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和龙湾的部分文艺人士过来参观,王珠老师赶制了赠匾,为回忆馆举行了一个简朴而隆重的挂牌仪式。这几年,来人文·侠回忆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朱筱霞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

  新居民子弟的精神家园

  家门口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公益书吧。从2015年开放以来,小小书吧主要是方便外来民工及民工子弟。朱筱霞说,这个公益书吧是从自家楼上的3000册图书里精选了2000册创办的。每周开放两次,借阅人都是外来新居民和新居民子女,只要登记电话和名字,就可以借阅,册数不限。当时,自己花了一周的时间,自制书架,打造了独特的公益书吧。龙水一小的学生王家兴,自开放以来每周过来借阅,还帮助管理。记者在书吧的一页2017年借阅登记表上果真找到了王家兴这个名字,并且一周借阅次数达七八次之多。让朱筱霞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市区的老人郑瑞芳。当她偶然走进公益书吧时,为乡村的小书吧所吸引,借了《名作欣赏》和《宋美龄全传》两本书,请求带回家看。得到朱筱霞的同意后,数月后老人托人送图书,并为朱筱霞的公益精神点赞。

朱筱霞介绍她的老式印刷机器。

  林蓉蓉是龙湾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剂科主任,也是该中心省级巾帼文明岗负责人。在这位闺蜜眼中,“侠姐”身上有数不完的优点,可谓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益达人。这不,受侠姐多年印刷的灵感,这次龙湾区第五届文化节,她儿子采用活字印刷为舞台设计引人注目。她为人文·侠绿色家园写过《茶缘》等不少散文和诗歌,“在春雨里听三月里的小雨,在美食里享受侠姐妈妈般的温暖,蔬菜为我们而长,兰花为我们而开,白茶为我们而沏,从一面之缘至桃花潭水的情意,我们因简单而乐,因乐而惜缘”。

  林蓉蓉用坚苦卓绝四个字概括朱筱霞,以兰花称誉她的人品,并娓娓述说起印象最深的三大优点:首先,才能出众。第一次登门特别注意到一只侠姐自制的水罐,装了一个古朴的龙头,肯定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其次是互助精神。她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应急能力特强,如村里变压器失火,她拿出家里八个灭火器帮助电业局维修人员灭火等等。三是“舍得”一切,是她的最美德行,特别是对老人。后来通过接触发现她是越来越美,越来越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十几年来,每逢过春节,她都会化一周时间写几百对对联放在家门口赠送乡邻,是非常难得的。

  林蓉蓉还带着祖传木工手艺的父亲林宝兴帮助侠姐修复旧物件。75岁的父亲第一次慕名登门参观回忆馆,好奇地问侠姐用什么工具打造这回忆馆,朱筱霞兴奋地从门后提出一个小篮子,里面就几件锤子刀。哇!就这几件工具让老人佩服,他希望侠姐把回忆馆保留好并发扬光大,让永嘉场人看看。

  龙湾女子户外的大本营

  朱筱霞的家也是龙湾登山协会女子小分队的大本营,目前有队员近20人。每年,小分队都有几次参加大罗山捡垃圾公益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队员们利用女性独特的细腻和爱心,播散公益爱心,分享沿途美景,愉悦彼此心情。在女子小分队的俱乐部里,她们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赏兰,陈丽香老师还举行朗诵诗歌、古琴弹奏等活动。另外,每年龙湾登山协会大型登山活动和龙湾强跑队长跑活动,小分队是当仁不让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的有力保障。这不,9月23日强跑队的长跑活动又来预约了。

  朱筱霞说,1999年禁窑后,制作砖瓦的工具都消失了,不少村民在收拾房屋出租时把这些工具都扔了或烧了,我当时看到总觉得这些旧物件能发扬朱宅的历史,就慢慢地收集起来,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让大家怀念一下。这些农村民俗物件收集,通过公益文化的形式让大家参观。随着城中村改造,朱筱霞所在的朱宅村也将面临拆迁。她对20年来收藏的一砖一瓦情深意笃。虽然有些不舍,她还是希望把自己耗尽前半生心血的所有收藏品全部免费捐出去,在龙湾找一个好“婆家”,让乡土文化永远在家乡扎根,普惠大众,让下一代记住前辈的艰苦创业历史,留住乡村嬗变城市的文脉。听说她的公益捐赠后,很多单位和个人慕名前来参观和拜访,朱宅村两委及老人协会也极力希望她能把这一切捐给村里,毕竟这里有朱宅村最地道最全面的砖瓦窑文化。

  龙湾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章方松先后为朱筱霞题写了两幅对联。一幅是参加章老师书信展览时,所赠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或许是缘分,后来章主任和朋友参观回忆馆时,才了解其中的故事。参观了回忆馆后,章主任又挥毫泼墨,写下“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问翰墨香。”章主任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文化情感寄予的家园。朱筱霞同志是一位有着文化情怀的同志,她对生活中的家具、农具和服饰等老物件的珍爱和收藏,是对生命流程中文化情结的追忆和缅怀,这是她令人感动之处。面对着日益消失的地表文化,如何留住乡愁记忆的物件,是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抢救任务,这对每一个有文化意识的人来说,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龙湾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佐告诉记者,龙湾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民俗和老物件方面,有丰富的一系列的农具家具,特别是朱宅村有一系列砖瓦烧制产品,民间沿用至今,在整个温州地区也曾经是一个规模行业。现在她收集了这么多将近消失的一些产品,展示给我们下一代,将对他们是一种很好的乡土文化的教育作用,这在整个龙湾乃至温州市,也是不多见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物件将近消失,像朱筱霞这收集老物件的公益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宣扬,也希望我们社会行动起来,把我们的老家具老物件捐出来,我们可以组建民俗博物馆,展示给大家。

  据悉,朱宅砖瓦窑业开始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民国时期,朱宅成了砖瓦专业村。1949年前,朱宅常年生产砖瓦的有15座窑,生产的砖瓦不仅供应永嘉场诸村建房,而且远销上海等地区。1999年下半年,因环保和保护土地原因,朱宅所有的砖瓦窑都被拆除。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城市有机更新改造,朱宅村成为省级特色旅游村和温州市“五美示范”乡村。

  作为省市区三级的绿色家庭、龙湾区百户最美庭院和温州市最美庭院和龙湾区学习型家庭的女主人,朱筱霞30多年如一日孜孜追求,自学成才成为龙湾印刷业的资深人士。她还积极参政议政,成为一名优秀政协委员。在政协委员几年时间里,为了取消大罗山瑶溪风景区门票,她用三年的时间去走遍大罗山的角角落落,也提了三年的提案。最终由旅游部门组织,时任副区长卢剑平带队到大罗山现场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了瑶溪风景区门票,还山于民。在女儿何嘉逸的眼中,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干好自己工作和打理好家庭日常生活外的业余时间,做乡土文化的收藏者和传播者,这是一般人办不到的。她说,近几年城中村拆迁,我妈更忙活了,去寻找别人眼中“破烂”。经常一身灰地带回搜罗来的宝贝。我妈妈像是这些被遗忘和无视的宝藏的保护者,给它们一个归宿地。有一天晚上,我陪我妈到我先生老家,那里已是黑漆漆的空村,挺可怕的,我们打着手电筒在成堆的砖头里搬回一张有历史的小书桌,是我先生外公外婆用过的老物件。经我妈妈修整洗涮,现在搬进我们的新房,继续留在我们生活里。每次看到她,先生会想到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故事,我会想到母亲,和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公益文体故事。何嘉逸说,有人找母亲帮忙,她都会先放下自己的事情,先帮助别人。在城中村拆迁的今天,经常会协同公益文化志愿者,利用相机记录的形式,去找寻即将逝去的历史回忆。而在朱筱霞家的大院墙上,悬挂着一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家训牌,正是她多年来默默奉献于乡间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

[编辑: 林日丰]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