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埠报道  ->  外埠报纸 -> 正文

聚族而居的精神家园 ——龙湾宗祠的文化精神

2017年06月14日 12:30:36来源:温州日报

  日前,我市学者孙建胜编的《龙湾宗祠》举行首发式。该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以2008年龙湾区建制10街道为范围,收录68个姓氏236所宗祠,并以街道为单位,比较全面地介绍龙湾现有姓氏宗祠的坐落地址、现状、历史沿革、始祖迁徙、族中名人、修谱情况、现存旧物、建筑风格等,附录民国及以前的祠堂记、祭文等文献,是龙湾历史上第一部宗祠专著,也是了解龙湾历史的一部工具书。——编者

  上图为龙湾李浦王氏家庙大堂

  我市龙湾东临东海,境内永嘉场的南、西、北,环绕着大罗山,地理位置很独特。永嘉场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至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大海啸,原住民几乎全部罹难。此后,以福建籍为主的移民迁入龙湾时,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在不断开垦生养中,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

  受移民与灾害影响而建

  龙湾偏处东南一隅,自古以来交通闭塞,永嘉场又在东海之滨,是台风、海溢、山洪及倭贼等自然与人为灾害多发区。所以,先民需要抱团运作与自然抗衡,才赖以生息,于是形成了强烈的宗族观念。祠堂与祭祖由于承担了宗族内部整合、团结协作的功能,成为龙湾先民凝聚宗族人员的精神家园与寄托。

  龙湾历代先贤在当官退休回家后,都精心整理宗谱,修建宗祠,制订族约,以身作则严守践行,并且致力家乡公益事业,使家族意识都渗透到子孙血脉中,代代相承,延续血缘性的村落。这就是龙湾至今聚族的原因,也是龙湾宗祠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原因所在。

  明代形成五大家族宗祠

  龙湾最早的祠堂是李浦王氏家庙,约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初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疏期间,兴起建祠的高潮。龙湾由于从事盐业生产,至明中期崛起了普门张氏、英桥王氏、李浦王氏、七甲项氏和环川王氏五大家族,出现人物兴盛的现象,成为明代永嘉地区的文化重心。

  如五大家族中的英桥王氏,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世王澈独资千金建祠。普门张氏,嘉靖初年六世张珊建祠。李浦王氏,正德十四年(1519)王瓒委托其弟王珫重建家庙,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侹复更新。七甲项氏,嘉靖十七年(1538)六世项乔重建宗祠。环川王氏,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世王世民、王世亶、王渊等重建宗祠。先贤们都秉承古制与遵循王法规制创建宗祠,即便在明嘉靖后允许民间建祠的风气下,亦从不僭礼逾制。这与明先贤王瓒、张璁、王激、项乔等深谙礼学是分不开的。有了几大家族的肇创倡导,影响龙湾其他氏族建祠的格局而开一代风气。

  清《张氏闻知录》记载原普门堂东张氏一品家庙图

  血缘村落皆有宗祠

  龙湾至今以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非常明显,尤其是境内的永嘉场。民间口传永嘉场有108爿地方,光绪《永嘉县志》实载有114个地方,一般是环大罗山而成村的。每个聚落中的姓氏都建有宗祠。在本书所收录的236所宗祠中,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内的,就有4所:英桥王氏宗祠、王氏大派祠、王氏楼下派祠、王氏世大夫祠。

  浙江省级文保单位2所:普门张氏宗祠、李浦王氏家庙;龙湾区级文保单位(点)10所:张天麟家庙、七甲项氏宗祠、山西岙邵氏宗祠、沙川周氏宗祠、瑶街陈氏宗祠、东溪姜氏宗祠、刘沁家庙、姚家硐姚氏宗祠、瑶溪张氏宗祠、蒲州诸葛氏宗祠。此外还有保存清制的旧祠堂约10所。其他的200余所祠堂都是近年来所重建的现代建筑。

  白墙灰瓦,与自然融合

  龙湾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宗祠建筑风格朴素淡雅,白墙灰瓦,不事雕饰。讲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用料考究,布局宏大。祠堂主体建筑一般采用悬山式,偶有歇山式,梁架通常为抬梁式结构。天井宽敞,设有甬道及月台。这些祠堂至今已经成为反映龙湾传统建筑与构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

  例如英桥王氏宗祠,是龙湾至今唯一保存明代格式宗祠建筑。王氏宗祠坐西朝东偏南35度,二进合院式木构,通面宽40米,通进深71米,占地面积约8670平方米。平面布局依次为石质牌楼、前院、仪门、天井、左右厢庑、大堂、围墙等单体建筑组成。主体大堂建筑为歇山顶,边厅为悬山顶。整体建筑工艺繁琐复杂,造型讲究。是龙湾最大的祠堂,亦是浙江省比较大祠堂之一。其双堂正梁、精雕栋桁枕等结构,为浙江省所罕见。

  普门张氏家庙,今名张璁祖祠。坐北朝南,二进七间,重檐悬山顶。左右有廊庑七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南北长89米,东西宽37米,总建筑面积1665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牌楼、旗杆石、龟座碑、前厅、东西厢房、正厅,整座祖祠由开有东、西仪门的外围墙封闭,二进二院式建筑格局。

  李浦王氏家庙,又名“榜眼公祠”,坐西北朝东南,三进二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855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外向内依次为牌坊、门厅、正厅,平面呈长方形,长53米,宽35米,外面有围墙。以上三所祠堂,至今已成为龙湾文化地标性建筑。

  龙湾区文保单位七甲项氏宗祠,今称项乔家庙

  三大《族约》,各宗族效仿

  至明中期,由于五大家族的引领,龙湾各姓祠堂次第建立,祖先祭祀礼节不断完善,各种祠规祠约亦相继详备。至今保存有英桥王氏、普门张氏、七甲项氏三个家族在明嘉靖间所立《族约》,这三个《族约》,是当时永嘉地区比较早推行民范意识并得到官府与社会贤达推重的。其中《英桥王氏族约》是作为官方“宗法”模本,向全温州推广。2016年11月,《英桥王氏族约》被选入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中。

  今天我们在可以查阅到的龙湾各姓氏家训、族约中,发现其不同程度上都有三姓《族约》的影子。王、张、项的族约、家训,对整个永嘉乃至浙南地区影响巨大。原因一,他们是官府确定范本,二,他们都是阀阅世家,三,他们是比较早的成功宗法。明代中期后龙湾出现多士现象,不能排除族约、家训教化的结果。

  龙湾各个宗族都非常重视祖先祭祀,在明清时期都建立有一整套详细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祖先祭祀停止30年时间。幸好有英桥王氏、普门张氏、七甲项氏三个宗族的《祭祀仪节》文献逃过劫难得以保存至今,又加上至今尚健在的宗族老成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以来,祖先祭祀慢慢恢复渐至完善,其中普门张氏、英桥王氏、高原张氏等宗族祭祖仪式已被列为温州市非遗保护项目。现在龙湾各姓氏宗族的祭祀仪式流程基本上都是效仿以上几大家族的。

  正月十二日,统一春祭

  自恢复祭祀以来,各姓宗族统一把春祭日定在农历正月十二日。祭祀仪式由宗子主持,主要流程大致相同。如英桥王氏春祭,从“序立”,“出祖先神主”到“礼毕”,“读《宗训》”,约有94项程序,包括初献、亚献、终献礼,饮福受祚、读祝、告利成等等。祭祖仪式完成后,都有举行象征祖宗赐食的聚餐,龙湾称作“祠堂酒”,席间,讲读族约、家训。聚餐亦与祭祖一样有一整套详细仪式,聚餐后,整个祭祀仪式才告结束。

  龙湾祭祖仪礼虽相承于古礼,但融合诸多龙湾地域特色。如张氏《祖德诗》、项乔所撰的三献礼诗,及各族的祝文、训戒等,提倡敦崇和睦,使家族成员能涤心向化,共守宗训,远罪寡过。

  清光绪《永嘉县志·风土志》中,选录有《七甲项氏家训》十五则、《普门张氏族约》七则,作为对全县各姓家族的教化范条。2016年12月,香港孔子学院举办“中国宗族祠堂与祖先祭祀学术研讨会”,龙湾宗祠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与兴趣。尤其是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香港孔子学院院长朱鸿林对龙湾宗祠与地域非常感兴趣,多次过来考察与研究。龙湾宗祠的文化精神还在影响着龙湾的今天乃至明天。

  近几年来,政府推出城中村改建,龙湾千百年来血缘聚落正面临消亡危险。重建宗祠,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复兴与继承传统建筑,挽留一点龙湾即将消失的文化记忆,是我们这代人需要不断摸索和探讨的事。一个地域只要保留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这片地域的历史绵延不绝。

  来源:温州日报

  孙建胜/文陈建荣/摄

[编辑: 张漫韵] 
下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