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闻热线:0577-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 龙湾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埠报道 -> 外埠报纸 -> 正文

龙湾罗峰艺社:二十年的“风花雪月”

2016年01月29日 10:45:23来源:温州日报字体:

  二十年时光匆匆,罗峰艺社的社员们不改初心,默默耕耘。陈建荣摄

  在罗峰艺社藏名家手札展现场,市民细细观赏。陈建荣摄

  

草根的力量

  温州日报(潘虹)办展、出书——罗峰艺社为庆祝成立二十周年而推出的系列活动,由上月举办的社藏名家手札展拉开帷幕。

  二十年,在岁月长河里不过是短短一瞬,在每个个体的生命里,却分明意味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跨度。

  二十年的时光,足以让青春飞扬的文艺青年完成向意气风发的文艺骨干的转变,足以让只有9名社员的“白鱼沙龙”实现变身享誉地方的知名社团的理想。当然,其间不可或缺的是对艺术炽热的情感和追求、彼此间真挚的友谊和促进。

  罗峰艺社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几个人、一个小团体孜孜以求自我提升、共同发展。本着“扎根乡间,传承文脉”的立社精神,艺社积极举办各种公益活动,社员们潜心研究乡土文化,使得艺社成为传承乡邦文脉、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

  作为一个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的草根团体,年轻的“罗峰”以其二十年的表现和成绩,向我们展示了“草根”的力量和意义。

  草根文化的勃兴,已经成为我市一种独特而突出的文化现象。我市的草根群体,不仅数量庞大,据温州市民政局2013年的统计,全市登记注册的文体社团已有近七百家;而且质量骄人,在浙江省文化厅于2010年开始举办的浙江省视觉艺术创作群体评选中(两年一届),连续三届都创下了全省最好的成绩。

  “草根”,是英文译名,意指社会金字塔中的大多数。艺术原本被认为是少数人的特权,草根们却不容置疑地带着泥土和市井的气息,带着对艺术质朴而真诚的热爱,决然闯进了艺术的领地。因为他们,艺术反而更有了生机和活力。

  正如罗峰艺社在2008年举办“民间姿态”罗峰艺社小品展时,对“民间姿态”的释义:“艺术不应该只属于精英,它应该落实到每个家庭当中,成为一种市民文化,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社会需要繁盛的草根文化。草根社团的崛起,带动着市民整体文艺素养的提升,推动着整个地区文化水平的提升。

    温州日报记者程潇潇日前,由龙湾区文广新局、龙湾区文联主办的“云笺絮语”罗峰艺社藏名家手札展在龙湾区文化馆一楼举行,展出了梅墨生、方建光、崔自默、刘正成、马亦钊等多位国内知名书法家的亲笔信笺。此次展览是为庆祝我市民间艺术团体——罗峰艺社成立二十周年而举办的,展出的40幅信札,精选自国内书法名家与罗峰艺社的往来书信。

  作为我市一个活跃的民间艺术团体,罗峰艺社虽为“草根”团体,其成员却个个持有省级、国家级专业资格,入社门槛颇高,社员实力不容小觑。二十年来,罗峰艺社办展览、出画册、编艺报、拍电视……2012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省视觉艺术群体创作优秀社团。从最初的9人到如今的26人,社员们怀着共同的求美求艺之心,一起度过了二十年的“风花雪月”。

  少年结“艺”没凑齐10个人

  从文化馆一楼展厅上到三楼的罗峰会馆,三十余平方米的房间里弥漫着纸墨香气。环视四壁,满屋子张挂满书画作品,其间有古朴的篆隶、隽秀的楷书、潇洒的行草、精谨的工笔画、艳丽的水彩画……这些,都是罗峰社员的书画作品。

  罗峰艺社现有26人,艺术类别涉及书法、篆刻、国画、油画、水彩、版画、漆画等等。社员中12人具有国家级专业会员资格,16人有省级专业会员资格。

  缘起于1995年仲夏的罗峰艺社,最初的名字竟然是“白鱼沙龙”!那年,郑一增、林生、王晖、冯茂辉等几位龙湾书画学子在家乡碰面。刚刚大学毕业的郑一增在校时是杭州大学美工团团长,当时的杭大美工团做得颇有声色,在校园文艺圈内小有名气。他提出借鉴杭大美工团的经验和运作方法,搞一个文艺沙龙,几人一拍即合,随即从各自好友圈中“拉人”,当时定的标准极简单,只要对艺术有热情,且有意愿加入即可。龙湾文广新局副局长、罗峰艺社社长陈佐笑说:“即使是这样,还是没凑齐10个人。”

  1996年的正月初六,9名社员在林生家中举行了首次沙龙聚会:大家将各自的近作张挂于墙上,然后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气氛轻松自由,相互批评起来却毫不客气,一直“批”到了饭点,大家就留在林生家中就餐。席间众人为沙龙该起何名争论不休,此时,林生的妈妈端上一盘白鱼,有人提议:“就叫白鱼沙龙如何?”“好啊,现代艺术多有把鱼作为题材,更有半坡陶盆的鱼纹……”“很好很好,白鱼又是永强东海特产!”这一晚,“白鱼沙龙”宣告成立,约定社员每月必带近作相聚切磋一次,平时得空也要约三五同好一起读书写字,挥毫谈艺。著名书法家陈忠康先生应邀欣然提笔书写了此名。

  时至今日,曾经的弱冠少年都已年逾不惑,艺社也早已不再以“白鱼”为名,但社员们每逢聚餐,都还必点一条白鱼。

  1998年,白鱼沙龙易名“罗峰艺社”。“罗峰”二字源自明代嘉靖年间首辅张璁为家乡培养文化人才,而在大罗山瑶溪创办的罗峰书院。取“罗峰艺社”之名,意在发扬乡贤人文精神,继承先贤遗韵。这一次,著名书法家林剑丹为罗峰艺社题匾。林先生至今在給学生授课时,还常会提起:“罗峰艺社的那帮年轻人啊,作品都是随身带的呢。”这典故源于艺社成立没多久,某天陈佐、王珠、邱朝剑、王天津等几位社员去市区沧河巷买毛笔宣纸,在巷子里偶遇林先生,几人见机会难得,待自报家门后,当即从背包、衣服口袋中翻出自己的习作,请林先生现场指点。陈佐回忆起口袋里翻作品的场景自觉可笑,但罗峰艺社却因此给林剑丹留下很深的印象,陈佐如今也拜入林剑丹门下。

  收获成绩更收获友谊

  二十年的时光,足够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一个壮硕的成人,也足够让一家新创的艺社成为享誉地方的名社。

  自结社至今,罗峰共举办展览4次,一次比一次精彩。除本次手札展外,2002年3月,罗峰艺社在温州三山画廊举办“年轻·希望”双年展,展出17位社员的70多件作品;2006年6月,于温州市图书馆举办“罗峰艺社成立十周年”作品展,同时出版发行《罗峰艺社十周年纪念集》;2008年4月,举行“民间姿态”罗峰艺社小品展,展出了社员创作的小幅书画精品40余幅。

  现年41岁的陈佐,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看上去斯文而沉默。由于父亲爱好书法,陈佐自小也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曾跟从书法家吴明哲、汪廷汉、马亦钊学习。自加入罗峰艺社以来,陈佐一直担任罗峰艺社社长,艺社的活动主要都由他张罗。

  陈佐跟社员们都有本职工作,艺社的活动都须利用业余时间去做。除办展览外,为了树立起艺社品牌,陈佐还积极组织社员开展送文艺下基层采风创作等各类活动百余场,且为群众开展免费书画培训教学300余场,这些活动为艺社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一场活动,往往忙得天昏地暗。”陈佐笑道,“十多年前我还未成家,那时候妈妈经常唠叨让我别写字了,不然都没空认识女孩子。”笑意浮上他的眼帘:十多年前的一个圣诞节,罗峰社员除了陈佐和方长山均已成家,于是这两条“光棍”不约而同去了艺社读书写字,相伴过节。不知不觉间到了深夜,两人感到饥肠辘辘,忽而想起圣诞节附近的教堂有分蛋糕吃,兴冲冲赶到教堂,却发现教堂里竟格外冷清,一打听才知道蛋糕早在前一天的平安夜分掉了,两人只得大笑着拍拍对方肩膀,各自讪讪回家。

  从艺社创立至今,罗峰一直保持着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成员彼此讲真话,闻过则喜。当然也偶有不服者,争得面红耳赤却也从未因此而有人不喜。

  社长陈佐还鼓励社员走出温州,至全国各地拜访名师学艺。在艺社良好的学习风气带动下,几乎所有的社员都找到了名师。加入艺社的数学老师、皮革服装公司老总、电站工作人员等等,纷纷成为中国书协、美协会员。凡有社员考上书画专业研究生,艺社均会设宴相送祝贺。回顾与罗峰艺社共同成长的二十年,陈佐感叹忙碌和喜悦兼有,不忘初心使他能一直坚守并默默耕耘,与罗峰伙伴一起成长。

  发掘乡邦文献传承地域文化

  “扎根乡间、传承文脉”,是罗峰的立社精神和追求目标,很多社员为发掘乡邦文献坚持多年辛勤奔走,埋首研究。

  2003年,罗峰艺社在龙湾永强已颇有名气,一位姓项的老人慕名前来,说祖上留下一部古书,想请罗峰艺社找人帮忙点校,以便出版。方长山当时还是永兴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但他在杭大时读的是历史专业,又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一定研究,于是陈佐等人都鼓励他接这个活。由于时间紧迫,方长山找来大学时期的古文献老师魏得良一起,历时三年,终于完成,《项乔集》被列入温州文献丛书。

  回忆三年的点校过程,方长山感叹道,在乡下做学问是相当困苦的,要获得资料很费功夫。另外,点校古籍是一件异常枯燥的事情,毫无激情可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他的经验是每天固定一定的量,做完即止,绝不做更多,做多了容易心力交瘁;也绝不能落下一天,如若搁下了就得花好多时间重新进入状态。方长山说,接这个活时是2003年,我2004年成婚,次年生子,回想那段时日,下班回家即面对着电脑开工,无更多时间陪伴妻儿,心里不是没有歉疚。

  《项乔集》成为方长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项任务的出色完成,使他被温州博物馆破格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此告别教师生涯,走上了文史研究的道路。目前他正着手理学著作《木钟集》的点校工作。

  罗峰艺社成员中,为弘扬地域文化作出贡献的不止方长山一人。

  社员孙建胜七年时间里踏遍大罗山,孤身一人野外拓片,搜集了北宋元丰四年(1081)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209篇墓志,集结出版了《永嘉场墓志集录》,被列为温州文献丛刊。该书为永嘉场的人文历史留下一批实物资料,也为专家学者研究永嘉场乃至温州古代历史提供了原始史料依据。此外,孙建胜还搜集了宋末温州宰相陈宜中大量史料,于2012年出版了《陈宜中集》;

  社员丁海涵认为永嘉的人文山水,参与塑造了近现代山水画的风

  格面貌,其在画史上的重要性,却远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于是,他在2013年出版了《近现代绘画视野中的永嘉山水》,被列为温州文化丛书;

  社长陈佐寻觅“一代书宗”姜立纲有关资料,前后长达13年,编著《姜立纲书法集》,于2014年出版。此前,他还于2010年编撰出版了《龙湾武术》,这是国内第一部区级编写的武术史书;2006年编撰出版了《沙城国防》,详尽记载了自明朝以来温州沿海一带的国防历史。

  原龙湾区文联主席、人大副主任章方松与罗峰艺社素有交往,他认为,罗峰艺社的年轻人个个都能够沉心创作,坚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实属不易。去年,章方松分别给罗峰艺社的26位成员写信,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及其擅长的文化领域,交流和探讨对艺术及当下文化状态的感受。“这些信我都是用毛笔手书,一是相比电子邮件和微信等,手书的方式可以让文字留存更久些;二是效仿古人的方式让交流这件事情变得更有乐趣。”章方松说,“我希望这些年轻人在未来都能有更好的建树。”这些信件,将被罗峰艺社收集出书,书名初定为《云笺絮语》。接下来,他们还将举办社员作品展、艺社藏品展,以多种方式庆祝艺社的二十岁生日。

  

 

[编辑: 张漫韵] 
关键词:温州日报
分享到:

龙湾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

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微博进行新闻互动

微•龙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