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为善皆出本心
当可怜的乞丐在路边跪求时,我们驻足而立、欲施援助,却纠结于周围的人会不会嘲笑我们是容易上当受骗的傻子;当摔倒的老人在地上痛苦呻吟时,本应立马上前扶助,可脑海里闪现的却是会不会平白无故地被诬陷为肇事者啊;更不可思议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连见义勇为也变成了想博出名的代名词……曾经这些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行为现在却被世俗所讥讽、所怀疑、所颠覆。甚至,有庸俗功利主义者还认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的。他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这自然深深伤害了为善行义者为善行义之本心。
当然,究其原因,风气使然有其根深蒂固的缘由。当物质的、现实的利己原则被无限放大时,成功上位者成了膜拜的对象。什么精神的、无私的便沦落为空洞的无用论,甚至被偏颇者认为只有傻子才会信、才会干的过时学说。风气使然,信仰丢了,价值观模糊了。在流言蜚语中,我们失去了必要的担当;在大家无原则、无是非的评判之下,我们选择了懦弱后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潜意识又在暗暗作祟,明哲保身的“小聪明”又使人大家精明地悟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如果碰到事情的是你自己,换位思考,你的心态会怎样?人生不得意之事十有八九,谁没有落魄窘境之时?谁没有逆境困惑之忧?浅白的道理谁都懂,可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时,很多人却又充当起了无聊的“看客”。
“荒芜的心灵要使他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稻谷。”见义,当仁不让!见善,乐以实施!让高尚的道德占据我们的心灵,甚至使它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心灵的呼唤、本性的使然,才能真正体会到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善之为善才能源远流长。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红日亭多年免费提供茶水粥饭到普通商人赵章惠用自己的豪车抵押贷款为女童支付手术费,一个温暖城市漂泊者的心,一个深深流露出对生命的珍重与关爱;再从“诚信老爹”吴乃宜到在温州打工的郑兴訚,一个是对一份信守的担当,在痛失三个儿子后,依然省吃俭用,坚持为三个儿子偿还80万的债务,一个是拾得巨款而不为心动义无反顾归还失主演绎现代版的拾金不昧故事……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注释什么是高尚的道德,什么是“最美的”。或许你要说,他们不够感天动地。是的,他们只有默默无闻、竭尽所能地去做自己认为是应该做的事。如果不是媒体的主动报道,我们可能根本不认识他们。或许他们也是被周围嘲笑声所淹没的“傻子”,甚至也可能是庸俗功利主义者所质疑的“想博出名者”。但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只要是善行义举,就义无反顾地做!善之为善皆出本心。
当然,行善义举需要我们点赞、扩散、传播。这不是说善之本身需要刻意让人知道,而是说明我们要呼唤善之构建,尤其是在人心迷茫、高尚缺位之时,我们需要认可肯定、需要标杆方向。只有这样,更多的人才能清晰地知道:怎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怎样的价值观才是积极向善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聚集起更多的社会正能量,鼓舞人心、弘扬正气,才能让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洪流,冲刷恶习、洗涤戾气。也只有这样,一个个感人的善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流传,我们才能叙写构建温州道德高地的华丽篇章。(文/潘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