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湾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龙湾好人  ->  好人事迹 -> 正文

布衣法官——刘万定

2015年02月27日 10:24:03来源:龙湾新闻网

  人物名片:刘万定,1944年出生,永中街道人。

  自1981年以来,长期在天河、永中等地担任司法助理员。2004年退休后,刘万定接受返聘,成为永中街道综治中心专职调解员。

  因热爱再度“出山”

  2001年,刘万定同志在原四镇合并的永中镇里任司法助理员,负责做人民调解工作,四镇合并管辖范围大,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多,约有20万人,居住绸密,情况复杂,民间疑难杂事发生多。但他把每个村民遇到的问题,都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对待,很快这个“较真”的老人,就以自己的耐心、智慧和善意,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和尊重。

  2004年退休后,街道提出希望刘万定能继续担任调解员工作。因为对工作的热爱刘万定接受返聘,成为永中街道综治中心专职调解员。

  “做调解员,首先要是一个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的人。当然,他对法律也必须非常熟悉。还有就是嘴巴要会讲。调解员靠的就是这一张会说话的嘴。法院是讲事实和证据,而我们是在弄清基本事实之后,会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还有从人情的角度,方方面面都弄得一清二楚,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双方的利害关系,在调解过程中掌握方向度。”刘万定这样说。

  多年来,以他的真心和宽容,以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刘万定架起了党与居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一张嘴顶上七场官司

  长期从事司法调解工作,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刘万定的“传奇”,其中就有“一张嘴顶上七场官司”这样的故事。

  有一年,刘万定遇到一件棘手的经济纠纷。纠纷两头,一边是某村村支书,一边是阀门厂的股东。这场纠纷从市中院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7场官司,依然没有了结。到了刘万定手上,自然有人来说情,一些熟人也会有意无意间来打声招呼。“法律面前没有商量,谁来说情都一样。”刘万定坚定地拿公正当“挡箭牌”。最终,在“铁天平”上,刘万定连续开了5天会,把这场纠纷悄然化解。一时间,“一张嘴能顶7场官司”的佳话在当地传开。刘万定说:“如果说一家一户是国家大厦的一块砖,那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这个大厦的一块瓦。虽然不是栋梁,但一砖一瓦皆维系着稳定的大局。”

  “调解要带着感情,却又要不偏不倚,做到公正公平。”这是刘万定坚守的信念。他说,做人民调解员,必须要“把一碗水端平了”。而干调解,还得会“攻心”。正是因为会“攻心”,那些犹如“死结”的难案,到了刘万定手里,也终会松动打开。龙湾某村的两大宗族,因为一座牌坊僵持不下。此事涉及几百人,一旦处理不慎,将酿群体性事件。试过种种办法,双方都不愿妥协。最后,刘万定想出了一出“攻心计”。最后一次调解中,刘万定与调解双方打起了持久战,“达不成一致意见,今天的调解就不结束,大家都别休息。”这一天,刘万定不吃中晚饭,时刻陪着双方,连饿两顿,苦口婆心相劝。看着这位司法调解员的认真劲,双方代表终于心软了。

  一生淡泊留美名

  “别看这些事小,如果不及早处理或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事,甚至发展成治安、刑事案件,不仅会伤了乡亲们的和气,影响乡风民俗,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刘万定这样说。

  正是从这最纯朴的情感出发,30多年来,刘万定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了一方土地和人民群众的安康,一生淡泊留美名。

  “当初请刘老过来的时候,他就说工资多少都不要紧,只要能够让他有一个住的地方,在这里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调解工作,就可以了。”永中街道原政法书记章魁洪这样回忆说。

  30多年来奔走调解纠纷第一线,为工作日夜操劳,在工作中,刘万定始终做到一不贪、二不沾、三不徇私枉法,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只求“公正”二字,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样子,用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塑造了“好司法”形象。

[编辑: 林日丰] 
下载

微博